台湾如何在国民党威权之下经济转型成功
1950年3月6日,台北市中山堂,国父孙中山先生的例行纪念会。到场的有一千多名党政干部,均是“中华民国”重要的领袖人物。若把时光倒推几年,他们之中应该没有几个人会想到,今年总理先生的纪念会,居然要在东南一隅的这个小岛上,在一个日本人建造的小展览馆里开。他们曾经带领“积贫积弱”的中国,与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帝国之一的日本, 苦战超过十年,即使在最艰苦的时刻,也勉强保得半壁江山。而内战开始两三年的时间,却已被共产党人横扫出中国大陆,半年之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成立,“中华民国”已是名存实亡。就连之前最重要的盟友美国,也在去年公开的外交白皮书中,把“失去大陆”的责任完全归咎于他们。台湾的形势危如累卵,中山堂的台下人心惶惶,一直有窸窸窣窣的交头接耳声,都已经到了这个时候,还有谁会挂念这个已经去世多年的孙总理呢?
主持仪式的蒋介石快步走到台上,劈头就说:“中华民国亡了!”所有人都被他吓了一跳,会场顿时一片寂静。“我是亡国之奴”,蒋介石接着说,对于台下的这些“亡国之主”,蒋自述他有几句话要讲。大陆失败,是他一人的责任,自觉羞愧难当,无地自容。然而今天大家在台湾,无非是死中求活,没有其他地方好去,至于他,也没有脸流亡海外。不过都已经到了这个时候,“革命同志”们还在为了一些个人利益相互攻讦,他至为痛心。说到这里,蒋介石老泪纵横,几乎涕不成声,而台下大多数人,听到平素不苟言笑的蒋公如此的内心表白,眼泪也都是夺眶而出,“全场多泣下”。也难怪,在场所有人人生前几十年为之奋斗的功业,总理的遗训,还有传统士大夫解天下于倒悬的担当,现在终成泡影,这里面的原因,虽然不完全是同志间的不团结,但是终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而现在我们还在为一点私利斗的死去活来,这是多么悲哀啊。
这场“中山堂同哭”,国民党并无书面的官方资料留存,因为是党内的内部纪念仪式,也没有新闻媒体参加。不过毕竟见证者很多,有赖于台湾学者郭岱君女士的寻访,在她的新书《台湾经济改革故事》中披露,我们才得以对当时的场面有一个身临其境般的体会。郭岱君女士从1989年开始担任台湾“总统府”办公室第一局的副主任,任期接近十年,并在其中的五年担任总统府的新闻发言人,从内部见证了李登辉时代,国民党一党zhuan制在台湾的转变和终结。后来她又成为了蒋氏父子日记移存胡佛研究院的中心人物,在整理、公布这些极度重要的史料方面居功至伟。她现任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研究员,几年之前,她与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泰斗级人物马若孟(Ramon H. Myers)合著的Taiwan'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一书以英文版出版,之后她又以中文“改写”,而不仅仅是翻译了这本英文著作。这就是目前《台湾往事 - 台湾经济改革故事》这本书的由来。本书通过大量对于当时参与经济改革重要人物的访谈,日记、书信等第一手私人资料,着力刻画改革核心人物的心路历程,兼以对大的历史事件和经济学理论的阐发,无疑是我们理解台湾在国民党威权之下成功的经济转型的重要著作。
作者以"中山堂同哭"这一政治事件为台湾之后的经济改革历史张本,显然是富含深意的。一场深入的经济改革的起点,往往是与当局对自身政治权力的巩固联系在一起的。孙中山去世之后,国民党内派系斗争、倾轧一直十分严重,早期有西山会议派、改组派这些和蒋不和的团体,有支持蒋介石的政学系,也有蒋一手培植的CC系,和后期的三青团。至于之前握有兵权的地方实力派,如桂系等,到了台湾已经丧失了他们权力的基础,再无与蒋公开对抗的实力。这些派系的政治立场是因时势改变的,并不一定对某个个人效忠,更不用说还有许多派系之间的边缘人物。中山堂之前,蒋介石希望任命他的浙江同乡,职业军人出身的陈诚为行政院长,结果"立法院"最大的团体CC系强烈反对,而且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谷正鼎居然也不支持陈诚,还在党内搞假投票,试探国民党"立委",台湾省主席吴国桢干脆提出了辞呈,公开与蒋对抗。蒋介石此时已下定决心,非彻底改造党务不可。在此时的台湾,他也迎来了一个代价高昂的好时机:没有人不为失去大陆而暗暗自责,也没有人不知道,如果现在再不改革,中华民国必将很快覆亡。
正如作者在书中多次强调的一样,在看待经济变革时,应当首先注意到整体的政治和历史背景。一场经济改革运动,一定同时是一场复杂的政治角力,一次全面的思想风暴,和某种历史宏观进程的映射,绝不仅仅是一些抽象的,所谓的科学的经济原则的应用,或者是一些设计巧妙的经济制度付诸实施的过程。而一场经济改革的直接后果,不可能停留在经济本身,因为财富的再分配即是社会权力的再分配,社会权力的重新划分必然导致文化和思想上的变动。这本来是几乎无须论证、阐释的简单道理,但是上世纪下半叶大量的历史研究,尤其是运用比较、量化方法的经济史研究,却不断强调经济革命的偶发性及其后的路径依赖,把社会力量、技术变革作为经济革命的原点,把经济制度的演进作为其催化剂,甚至是"外在环境因素"的一部分,避而不谈在此过程中各种形式的权力互相斗争的过程。这种说法最危险的后果,就是认为经济问题可以和政治问题分开讨论,或者是把经济改革作为政治变化的前奏或是序曲。
对于台湾的经济变革,我们也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国民党政府是先着力发展经济,然后等待时机成熟,再着手开始进一步的政治改革;那些关于"亚洲四小龙"的故事,裹挟着"进口替代","雁行理论","后发优势"这些玄妙字眼,仿佛只要有了这些灵丹妙药,就可以实现长期持续的经济增长,完成现代化。从郭岱君的这本新书中,我们更能清楚的看到台湾经济变革外部和内部的宏观因素:从外部因素上看,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台美共同防御达成,蒋介石政府既不用过朝不保夕的日子,也明白"反攻大陆"只是说说而已的政治宣传;从内部因素上看,蒋介石和陈诚治下的国民政府是从重塑国民党开始,从思想改造出发,开始改革台湾的经济与社会。这改革的中心是人,台湾的一代政治新人因此站在了舞台中心,他们完成了晚清洋务运动者们开启的历史使命,即塑造一个富强的社会,一个繁荣的市场经济,以这个社会和经济,使中国能够和世界诸强,处于一个较为平等的地位。这些人的行与思、狭与宽、怒与喜、败与胜,才是台湾经济转型故事的中心。
台湾成功转型的经济英雄,在郭的笔下,是几位大陆不太熟悉、今日的台湾人都已经忘却的人物:严家淦、尹仲容、阮毅成、李国鼎、杨继曾。他们的出身背景各不相同,在改革中担任的角色也不一样,但其共同特点,是他们都是有强烈担当的政治家,在国事之前做到不计个人荣辱,在大业完成之后做到功成不居,这是罕见的道德品质。今日我们已经迈入现代社会,但无论是民主还是专制体制之下,这样的政治家都是凤毛麟角。郭书中记载的尹仲容的种种故事,是一个政治家道德品质的最好例证,他在1953年"第一次财经大辩论"期间,与坚持经济要以国有部分为主体的反对派争论,"声泪聚下","声嘶力竭",据他的秘书王昭明和叶万安回忆,尹在一次演讲中裤管流血不止,但是他毫不在意,坚持到演讲结束。尹在改革中受到受贿、营私的攻击,也经历了大起大落,但是在晚年依然做《十年来经济发展之检讨》,自省做的远远不够,台湾所需要的远远不止如此,由于改革中耗费的心力太多,59岁即与世长辞,陈诚在他墓前悲哀良久,不肯离开。另一位鲜为人知的阮毅成先生,则是在台湾土改的路线和方案上,和小蒋公开对抗,立主以"购买"而不是强行"征收"的方式完成土改,他自己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政治生命就此终结,在土改之后只能从事新闻出版方面的工作。
在论述台湾的经济改革过程中,坊间常常喜欢使用"技术官僚"一词来形容这批政治新人,技术不远,官僚则不然。他们是一批具有现代意识的政治家,明白社会财富的增长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国民党的独裁,明白不通过政治领域的放权,经济领域的改革无从开展,在专制独裁的腐木上,是开不出盛放的经济之花的。不惟如是,如果没有政治领域的大调整,即使是建立起了某种程度的市场经济,放开了某些经济活动的自由,市场经济的负面效果(腐败、特权、不平等)等等,将会被不合理的政治制度加倍放大。台湾的每一次经济改革,从最初土改中的"三七五减租"、"公地放领","耕者有其田",到53年国有私有第一次财经辩论,56年"进口替代"转向"外销导向",58年外汇贸易改革,这些改革触动都不仅仅是某些集团的利益,而是从根本上需要一党zhuan制的国民党从上到下接受新的理念,放弃对自己有利的特权,并且在全球的经贸活动中,拥抱普世价值。一言以蔽之,新经济需要新的价值观,而一批只懂得技术手段的官僚,是无法独立完成这样的历史任务的。这么说也不是否定政治反对派、社会力量在台湾历史进程中的作用,而是为台湾在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在蒋氏一人的独裁之下,居然能够保持一个相当有效率并且清廉的政府,提供一个更为合理的解释。
在谈到自己创作这本书的初衷的时候,郭女士希望为中国大陆的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一个好的例证和样本。在这一点上,我想她不免有点过度乐观了,之后也许要有些失望了。无论是40年代末的台湾还是50年代的新加坡,他们的早期领导人物都是在"哀兵必胜"的姿态下,借着这个精英阶层"雪耻图存"的共同情绪,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进程。而一个21世纪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方面已经部分掌握了这些近邻经济转型的经验,另一方面则在三十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之后,确立了自己胜利者姿态。在历史的失败者眼里,经济转型是"卧薪尝胆"的一部分,为了要建立"三民主义模范省",非如此不可;而在历史的胜利者眼中,经济只是既存的权力秩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可资利用和摆布的;对于失败者而言,一定要从别人身上学习——中国近代史的演进历程就是如此;而对于胜利者而言,则只需要从自己身上学习就足够了——我的成功可以复制。台湾经济转型的宝贵历史经验,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所谓的精英阶层而言,也许就像阿里山与日月潭的风景,或是台北的夜市生活,游览和消费也就足够了。
来源:东方历史评论
- 在他手上,呼啦圈也变成艺术品想起了系列电影:《春娇与志明》的中的一个片段张志明瞒着余春娇花了9万五买了一个艺术品,戳穿之后还小傲娇地…
- 弗洛伊德最后的家:蕴藏千件古董和藏书弗洛伊德的古董和藏书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沙发 位于伦敦北部的汉姆斯特德区美丽而宁静,这里隐藏着许多散落的文…
- 景泰蓝鉴证中韩友谊,韩国前总理郑云灿收藏中华荣耀尊8月9日,中国著名社会活动家刘瀚锴等一行受韩国政府盛邀,参加韩国第14届堤川国际音乐电影节及文化交流活动。活…
- 纯银大龙版票被韩国前总理郑云灿收藏2018年8月10日下午,中国著名社会活动家刘瀚锴先生和中共中央嵊州市市政府顾问王林先生受邀参加韩国第14届堤川国…
- 西安开发商无证售房起诉买家案中案:“黑心师爷”才是总导演?《调查清样》撰文|文一刀 西安闻天科技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闻天科技)因以自己无证销售为由起诉12名曾参与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