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媒遭遇的冬至或是另一个春天
前几天,子正君下班回家,看见妻子正坐在沙发上认认真真地购书,我感到很好奇,记得上回去书店看书,已经是一年前的事了。我问她为什么想起来买书,她回答说:“算是对纸质书的小支持吧。”我知道,这与前几天关于“纸媒遇寒冬”的争论有关,纸媒今日遭遇的时期,可谓“冬至”。
书是信息的载体,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就是一部书写文字的历史。自远古时代的“结绳记事”,到利用文字来记载史实,人类走过了一个漫长的文明发展历程,文字的发明也可算作是人类记录文明的开始。所谓“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一点也不错。
从收藏角度讲,有关古代书籍的拍卖近年来也出现过热点的事件。在2012年6月,过云楼藏书上拍并成交2.16亿元,成为艺术品拍卖的大事件,亦被视为2012春拍十大看点之首。
书作为一种纸质媒介,传递的是一种思想,一种信息,甚至是一种文化。如果说书是一个信息的“专卖店”,那么报纸就是一个信息的“超市”,它可算作是纸质信息的“集散地”。
今日“冬至”,子正君想聊一聊传统媒体——报纸的前世今生。看看是否“冬已至,春不远”。
前世之不忘 | 坎坷之后是光辉
“报”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最早出现在汉朝,宋代时候称为“邸报”。但当时并不是现在发行的报纸,而是一种“官场情报”。由当时各地方的“驻京办事处主任”书写,主要汇报皇帝、宫廷的信息。比如皇上早朝的时候说了什么,哪个妃子受宠了,皇上最近喜欢读什么书,发了哪些诏谕等等。到唐代神龙年间,一个叫孙处玄的人说:尝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自此“新闻”两个字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单词,但还没有指代报纸。
日语当中的“新闻”二字只是表示报纸的意思,而表达“News”意思的词,其日语片假名的发音也是“News”。像我们所熟悉的1879年在大阪创刊的《朝日新闻》,如果完全翻译过来,其实是“朝日报”。还有《读卖新闻》,其实是“读卖报”。
邸报发展到清代成为了《京报》,由官方特许经营的报房投递。但也只能起到公告板的作用,誊抄一些官方向公众传达的资讯。这些“政治资讯”由发起于北京民间的报房各自抄录,统称为“京报”,都刊有各自的名号。最早的京报实物是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一家名为“公慎堂”报房出版的。不知道日后会不会有拍卖“京报”的事情。
第一张中文近代报刊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年发行于南洋,距今整整200年。主要刊载宗教内容,其次是新闻、新知识。
产生于清末(1872年)的近代报纸《申报》大家一定很熟悉,其中“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案子也是《申报》报出来的。据说,这个杨乃武后来还成为了《申报》的主笔。《申报》有一个响亮的口号:“将天下可传之事,通播于天下”,是不是跟现在的《新京报》“负责报道一切”有点像呢?
报纸作为“新闻纸”,没有观点怎么能行呢?光绪三十三创刊的近代报纸《京报》,就开始刊载政治新闻,敢于直言,并因此引出了案子被关闭。
这种事情从来也吓不到《京报》,在1915年,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对袁世凯即将实行的帝制大加嘲讽。发表之后,该文就被《国民公报》、《申报》、《时报》、《神州日报》、《大公报》转载。
还有一份《京报》是1918年由著名的报人邵飘萍和潘公弼创办的。
《京报》是中华民国初年有影响力的民办报纸之一,主张言论自由,自我定位是民众发表意见的媒介。一年后中国北方各省皆有报纸代派处,1919年8月《京报》因屡次发表揭露、批评政府腐败文章,被当时的安福系政府查封,邵飘萍逃亡到日本,至1920年曹锟、吴佩孚上台后才回国。同年9月17日,直皖战争后复刊。继续主张言论自由,关注社会和国家命运、揭露腐败为原则办报。及后,《京报》揭露事件真相报道惹怒了当权军阀,邵飘萍被缉捕、追杀。
虽然《京报》屡遭坎坷,办办停停,停停办办,也许这就是一代报人为追求新闻理想而前赴后继的坚定意志吧。当光明日报和南方日报在北京联合创办报纸时,取名《新京报》,或许也是受到了《京报》报人的精神鼓舞。
后世之永存 | 冬至之后是春天
妻子是学新闻出身,对于报纸有着特殊的情感,当听说又一家纸媒《外滩画报》要在明年停刊时,心里总有些说不出的酸楚。近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在各种聚会当中,听到最多的一个词是“转型”,认为纸媒在网络新媒体的冲击下,正遭遇着寒冬,如同今日之“冬至”。
当前社会舆论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其中一种意见是说纸媒会日渐式微,最终消亡。有的甚至说纸质书由于价钱太贵,最后也会消失。妻子回复了一句话:“我不信一本书还抵不上一顿饭。”
其实在子正君看来,这种类似的争论在之前就有很多了。比如说当时广播电台发展起来后,就有人说报纸会被取代,等电视发展起来后,就有人说电台会被取代。现在进入网络的蓬勃发展时期,有人说以后传统媒体都会被网络所取代。可从现在来看,这些媒体都还存在,并没有迅速消失,而对未来的预言就如同预测地震一样,至于它震不震,震后才知道。
说这些言论的人其实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受众”这个概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受众群也在进一步细分。一个媒体越来越多的对应的是某一类受众群,而不是整个大众,这也许也就是“分众”的概念。从“大众”到“分众”或“小众”,不得不说这就是一种时代的进步。
比如子正君听说的一个数据,美国的电台广告和电视广告的市场份额比例是7:3,而中国的相关比例是3:7,正好反了一个个儿。因为在美国,大部分的高级经理人、老板白天基本上都在车上,不是去赴约,就是在去谈判的路上,没事的时候经常会听广播来获取资讯或产品介绍。电台在美国不但没有被取代,而且其广告收入还在占有很大比例。
虽然这两年网络对纸媒的冲击很大,但作为一类媒体恐怕也并没有那么容易消失。在子正君看来,对于一些纸媒的停刊,也许只是一个在社会大环境整体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阵痛”,一个被市场、需求挤压掉的“泡沫”。而当这些“泡沫”纷纷的破裂之后,坚持下来的也许就是一个个“久经考验”的精品纸媒。对于那些被停刊的纸质报纸、杂志,我们大可以以收藏的眼光来看待,买一些绝版的报纸,未来说不定还会有升值空间呢?
传统媒体最主要的短板其实就是“慢”。在过去,说明一个信息传递速度,人们常常用“TNT”表示,注意,这里的“TNT”不是炸药,而是“Today's News Today”,今天的新闻今天报。但现在我们追求的是“NNN”,也就是“Now News Now”,现在的新闻现在报。这一点也正是新媒体的优势。
其实网络在给予纸媒或说是传统媒体冲击的同时,也给了可参考的空间。网络从来也不是竞争对手,而是最有力的帮手。传统媒体只需利用好网络将自身的短板补好,就可以应对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也是很多新闻工作者都提到的“全媒体平台”。子正君由此想到,当各家报社、电台、电视台在成立各自的“新媒体中心”的时候,应该是想到了“如虎添翼”,而不是“自取灭亡”。
退一万步讲,假如将来的报社最终无法摆脱停止出版纸质报纸的命运,那谁又会知道未来的报社不会变成“电子通讯社”呢?因为受众还在,新闻还在,不论技术如何进步,永远都需要提供新闻的机构、媒介、人。只有真到了传统媒体转型成功的那一天,也许才会明白,此时经历的“冬至”,同时也是又一个“春天”。
- 在他手上,呼啦圈也变成艺术品想起了系列电影:《春娇与志明》的中的一个片段张志明瞒着余春娇花了9万五买了一个艺术品,戳穿之后还小傲娇地…
- 弗洛伊德最后的家:蕴藏千件古董和藏书弗洛伊德的古董和藏书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沙发 位于伦敦北部的汉姆斯特德区美丽而宁静,这里隐藏着许多散落的文…
- 景泰蓝鉴证中韩友谊,韩国前总理郑云灿收藏中华荣耀尊8月9日,中国著名社会活动家刘瀚锴等一行受韩国政府盛邀,参加韩国第14届堤川国际音乐电影节及文化交流活动。活…
- 纯银大龙版票被韩国前总理郑云灿收藏2018年8月10日下午,中国著名社会活动家刘瀚锴先生和中共中央嵊州市市政府顾问王林先生受邀参加韩国第14届堤川国…
- 西安开发商无证售房起诉买家案中案:“黑心师爷”才是总导演?《调查清样》撰文|文一刀 西安闻天科技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闻天科技)因以自己无证销售为由起诉12名曾参与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