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代空间的前世今生
1979年第一届星星美展
A座307空间展览“HAMMER HAMMER砰”
我们说要有空间于是就有了空间项目“夜走黑桥”闭幕现场
替代空间的前世今生
撰文/李逦
来源:《scope艺术客》杂志 4、5月合刊
感谢A座307空间、全艺社、维他命空间、静远、凯伦·史密斯对本文的大力支持
1988年,金匠学院在校生,达明安·赫斯特成为独立学生艺术展览“Freeze”的主要召集人,并得到伦敦港发展公司(London Docklands Development Corporation)的赞助,在伦敦码头区的废弃大楼举办了展览。得力于金匠学院讲师Michael Craig-Martin的影响,多位英国重量级的艺术评论家,包括查理斯·萨奇, Norman Rosenthal与尼可拉斯·赛洛塔都曾参观过这次的展览。赫斯特自己展出了一个由一大堆绘有家族画像的硬纸板所拼凑而成的作品,位于码头区的这幢废弃的大楼就算是当时的一个替代空间。
替代空间小史
如果说画廊和美术馆是艺术链条中的主流空间,那么替代空间则作为主流空间的补足品,以弥补主流艺术生产系统之外的试验性的超前的艺术实践,为暂不能进入艺术销售链条的试验性的艺术品提供一个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对于艺术家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机制,也是一种自由表达的象征。
替代空间这个舶来概念来自于美国上世纪60-70年代的“Alternative Space”,其展览空间多为店面仓库、工厂阁楼等临时性的空间,并且相对“白盒子”式的展览主流系统而存在。美国的艺术顾问Allan Schwartzman曾说“替代空间作为前卫的艺术实践空间,成为了上世纪70年代美国艺术家的中心。”1969年Billy Apple的 APPLE空间和Robert Newman的空间Gain Ground相继成立,为艺术家Vito Acconci提供了早期重要作品的试验空间,为当时并不能进入画廊和美术馆展厅的前卫作品提供了首次亮相的机会。上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的批评家Alanna Heiss在纽约的112 Greene 街掀起了“替代空间运动”,在纽约密集的洞穴式的空间中,策划了众多前卫的表演或试验性项目,实施地点包括厂房和工厂仓库等。1971年,著名的替代空间The Kitchen成立于纽约,至今成为了行为表演的圣地。紧接着标榜着女权主义的A.I.R。画廊也在1972年的9月开幕。而西海岸的Bonnie Sherk's Crossroads Community (The Farm),也于1974年在旧金山成立。随后以展出前卫视觉艺术为主的Real Art Ways空间成立于1975年,该空间位于康涅狄格州。
美国的替代空间浪潮发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随着80年代后期各种艺术基金会的兴起,以及里根上台以后的一系列政治性原因,导致替代空间所推崇的这类艺术家被排挤,同时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NEA)也随之式微,资金被大幅削减。至今,虽然还有一些像Real Art Ways和The Kitchen这样的空间存在,但它们目前对自己的定位则是非盈利空间,这种定位的转变看似是替代空间这个概念的消失,实则也侧面证明了美国当代艺术体制的包容性,和对前卫艺术的接受度。而替代空间这种主流艺术链条的补充机制只是一个暂时的空间形态,并随着主流艺术价值观的转变而变化着其角色。可以说如今这些极具试验性和开放性的当代艺术实践也慢慢地被画廊和美术馆所接受,就像赫斯特早已成为艺术体制内的宠儿一样,替代空间的概念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之内人们对于当代艺术的接受度还存在局限,或者美术馆和艺术市场对于这类艺术品的接受度并不强的时候,人们需要一个为当代艺术“发声”的机制,而这就是曾经的替代空间。而随着艺术体制迅速的变化和开放,尤其是人们对于当代艺术认知的多元化,替代空间也随之变得越来越面目不清。现在画廊甚至美术馆对于极具实验性的当代艺术的接受度是极大的,可见所谓的“实验性”和“反体制”是相对的。更多的是一种大家共同认可的一种空间精神和价值观。同时,如何界定空间的角色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这些空间曾为那些具有开拓精神的艺术家提供的展示机会和对当代艺术本身起到的开拓作用。
上世纪80、90年代,在中国的艺术体制和环境尚未成熟并且形成机制之前,作为反体制或弥补体制不足的替代空间还为时尚早。直到目前为止,中国艺术家所面临更多的是如何进入到体制之内,或者如何更好地建立体制而非走向体制的反面。文革之后的中国,这种突破体制的艺术精神也以集体式的行动迅速“爆发”。1979年9月27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东侧小花园铁栅栏外,由黄锐和马德升发起了一次户外画展,这个展览开启了星星画会的序幕。这自发而开放的展览空间独立于当时的美协,成为了中国最早的替代空间。如果从严格意义上划分,星星画会早期未被美协“收编”的在野的展览方式,确实属于替代空间的范畴。上世纪90年代初在艺术家聚集地圆明园画家村和东村等地举办的小范围的展览也算是前卫艺术在野的一种展示方式,而之后相继出现的真正的展示空间则逐步建立了人们对于替代空间的认识。上世纪90年代末至2002年期间,大批的艺术家进驻当时还处于郊区地段,价格低廉的798厂区,当代艺术的能量开始迅速扩散。作为文化前沿的广州在2002年诞生了维他命艺术空间,随着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份额的逐年增长而成熟,作为目前国内最具专业性和实验性的商业画廊之一,维他命艺术空间也为诸多当时的前卫艺术实践提供了展出的机会。而“将艺术以及与之相关的创造性活动视为维护我们精神健康运作的‘维他命’,通过艺术等创造性活动,人们得以不断提高对周遭事物和日常生活的敏感度,促成能量的流动。”的空间理念也证明了维他命艺术空间在实现空间商业运转之上的使命和诉求。随着之后艺术市场的迅速繁荣和经济危机的瞬间冷却,人们对于当代艺术也有了比较冷静的认识。2008年之后,替代空间如雨后春笋,在全国各地相继出现。这些空间的名字可以列出一串长长的名单:
箭厂空间(发起人艺术家王卫、策划人姚嘉善与何颖宜)、器·Haus空间(发起人杨述、策划人倪昆,成立于2007年)、我们说要有空间于是就有了空间(发起人艺术家何迟、蔡东东、闫冰、朱殿群,策划人戴卓群、康学儒)、雄黄社(发起人艺术家吴海、郭海强、何迟)、分泌场(发起人艺术家郭鸿蔚)、造空间(发起人艺术家琴嘎、高峰、李颂划)、录像局(发起人陈侗、朱加和方璐)、比翼空间(发起人策划人比利安娜、艺术家徐震)、华茂一楼(发起人艺术家高雷、盛建峰等)、草场地305空间(发起人艺术家赵赵)、杂货铺(发起人艺术家徐坦)、共同体艺术(由中国美术学院总体艺术工作室发起和出资建立)、扬子江论坛(蔡凯、龚剑、李继开)……
除了这些典型的替代空间之外,还有如A4当代艺术中心这样美术馆性质的机构和魔金石空间这样具有独特理念和鲜明定位的画廊,以及泰康空间这样具有学术理想和鲜明定位的非营利空间。然而近年来随着艺术市场的稳步发展和专业机制的逐渐成型,人们对于当代艺术的包容度也在拓展。加之新晋藏家对于实验艺术具有越来越大的接受度,替代空间的在野和反体制特点也随之而式微。鉴于艺术市场和体制(画廊和美术馆)对于实验艺术的接受度空前增强,替代空间也自然而然地转变了其定位。在此需要强调的是体制与反体制概念是中立的,并不能说反体制的替代空间是好的或先进的,或者体制本身是腐坏的、落后的。美国著名行为艺术家Andrea Fraser曾说:“反对制度并不是什么问题,我们自身创造了制度。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现在的制度是什么,什么样的制度是有价值的,我们应该如何得到回报,什么样的报酬是我们渴望得到的。”对于替代空间来说,体制和反体制之间是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而随着人们对于当代艺术的认识逐渐成熟,曾经标榜反体制的替代空间也逐渐转变了角色,融入体制之内,甚至成为了优秀的主流空间。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体制和反体制也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而所谓的“替代”也成为了一种临时的空间状态。
替代空间的特点及区别
替代空间与与非盈(营、赢)利空间和公寓艺术的分野其实是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来区分的,尽管可比性不大,但还是容易造成人们在概念上的混淆。
首先替代空间是从空间理念和使命层面来界定的,在主流艺术链条处于相对固化的阶段,替代空间作为美术馆和画廊的暂时补充机制,以实现当代艺术的先锋实践。也就是说替代空间是一个阶段性的产物,当主流机制变得越来越开放的时候,替代空间的角色和意义也就被消解掉了。同时,最初人们在界定替代空间的意义的时候并没有以其空间是否盈利,是否参与销售或是否有资金支持区分,而是以其实施的项目是否在当代艺术中具有实验性的、超前的建设性的意义而界定其空间的角色,其实当时的替代空间甚至有为数不少的画廊。
而非盈(营、赢)利空间(NPO)主要为民间组织,其利润可能来自会员的会费,或者是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后赢取的利润,绝大部分应该投入到组织的既定使命中,而不能用于组织成员的分配。有的替代空间以这种NPO的方式生存,有的NPO组织也会涉及到销售或其他的商业行为,然而无论空间的生存方式是什么样的,其所运行的项目的性质决定了其替代空间的身份。
公寓艺术和替代空间的重合点则在于在野的和疏离于体制的生存方式上。但是公寓艺术并不一定意味着其作品的实验性和超验性,也有很多公寓艺术项目是商业性的,与主流画廊别无二致的内容。中国的公寓艺术概念则是从私有住房的兴起而出现的。70年代中期,一些疏离于官方政治艺术的青年已在私人“据点”——家庭公寓中定期聚集和展示带有现代艺术风格的作品,比如“无名画会”的活动。然而,这种替代空间的性质界定只存在于当时的语境,如今越来越多的实验艺术可以进入到主流的艺术链条之中,如今的公寓艺术项目也走向更加多元的形式,不但有读书会或观片会,还会有圆桌讨论等形式。
可见替代空间既可以具备NPO的性质,以非盈(营、赢)利的方式生存,或者借公寓艺术反体制的展示方式来实现对于试验性艺术的展示。而无论是什么样的生存方式都不能影响替代空间的理念性质,作为替代空间,其主要资金来源可以是政府、企业、会员会费或直接是画廊经营所得,也可以不售卖作品,只是单纯地以公寓或“白盒子”式的展示为主,费用由发起人自筹,用相对少的费用来维持一种理想主义的当代艺术试验空间。替代空间的生存方式可以是多样的,而这种对于当代艺术的推进力量则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赫斯特最早的当代艺术实践,还是星星画会为中国当代艺术开启的新时代,然而“替代”只是暂时的,在某一时期语境中的。
如今在主流艺术链条越来越开放的同时,替代空间的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或者成为一段短暂的历史。A座307空间的发起人之一李振华曾这样回应关于空间的意义:“在今天应该打破这种所谓非主流空间、替代空间、公寓空间的壁垒,不用去想它是非盈利就是不挣钱,替代就是替换,它应该去创造它该创造的价值。我们出现不是我们要出现,是整个环境需要。如果有一天环境不需要了,这个A座307也随时可以没有。”
几个典型的替代空间
箭厂空间(2008年成立)
组织成员:
王卫、翁维、姚嘉善与何颖宜
简介:
箭厂空间是2008年在北京成立的一家15平米的独立运营的另类艺术空间。它坐落在北京市区中心的一条小胡同里,改造自一家原有的临街店面并定期组织特定现场装置和艺术项目,箭厂空间的目的之一是每周七天、每天二十四小时使过往的路人从街面上观看。
运营模式:
箭厂空间按照临时性的商业机构统一标准按时交纳“店面”租金,但不会售卖其所展出的作品,更不会收任何比例的佣金。
典型项目:
王功新的装置《与邻居无关》
王功新的雕塑装置离奇地复制了隔壁简易的铝合金饼店。在夜幕降临后,箭厂空间内反复播放着白天饼店的营业场景,而同样作为橱窗的箭厂空间实际上并不具备经营的功能。《与邻居无关》旨在提出一个新的关于当代艺术如何在一个公共情境中展现的问题。
观心亭(2008年成立)
观心亭
组织成员
郑国谷、胡昉和张巍
简介
观心亭作为与维他命艺术中心平行的艺术机构,在角色、职能和生存方式上,具有自己的独特性。空间位于北京苹果社区内,自2008年成立至今仍然在举办各种不同的试验项目,其中也包括试验音乐项目。 观心亭项目空间,关注艺术家创作中“虚实转换”的发生,进而促成一个虚实相映的流动性空间——一个类似“亭子”的空间——打破内外界限的、有意识地“空”的空间。
运营模式
公寓艺术空间+非营利机构
典型项目
视频 《曹斐:霾》 2014年9月
南方的阴雨季节,让我们重温影像中关于雾的美学,确实,电影史上有很多雾中的场景(从维斯康蒂,塔可夫斯基到阿彼查邦),却很少有关于霾的影像——似乎霾出现的时间还太短,还无法归入到影像语汇之中。进而,同样是迷朦的视像,雾引人遐思,霾却让人沉沦,于是曹斐完成了这样一部关于“霾”的电影。影片用意识流似的叙述描绘了儿童,老者,大妈等等这些安于被命运或权利系统分配的小角色,尽管他们属于绝大部分的“弱者”,但在面对某些“强大”时,却是执拗的勇者,民间智慧,享受弱者的小幸运。
录像局(2012年成立)
录像局
组织成员
陈侗、朱加和方璐
简介
“录像局”是专门针对录像艺术的非营利机构,现有北京和广州两个空间。录像局的主要工作是收集和整理录像艺术家的作品、资料,并建立便于检索的档案。作为一个开放式的机构,录像局以两个月为周期,陆续展出已整理或正在整理的艺术家的作品,并举行相关活动。
运营模式
非盈利机构+档案馆
典型项目
2014年9月,录像局整理和收录的档案为林一林和邱黯雄。这次录像局收录了林一林从2007年至2008年共5件录像作品以及邱黯雄从2005年至2014年共19件作品。这一年的9月19日是两位艺术家的档案建立日。北京录像局举行了林一林的见面会,并在广州录像局举办的邱黯雄的讲座。录像局在艺术家档案建立完善之后,都会举办相应的见面会和讲座,以加强艺术家与观众的交流。对于观众来说,录像局是一个开放的,录像艺术资料的免费阅览室。
活化厅(2009年成立)
活化厅现场
组织成员
郑怡敏、张嘉莉、程展纬、黎健强、刘建华、罗文乐、李俊峰、钟惠恩、关尚志、黄慧妍、俞若玫
简介
位于香港油麻地旧街的活化厅旨在建立社区中的艺术实验场,借香港艺术发展局位于此处的上海街市艺术空间的场地,通过与市民分享当代艺术,活化香港当代艺术的氛围。而由策展人、画廊主、作者、职员等成员组成的活化厅以非营利社团的身份注册,至今举办了大量的展览及艺术项目,并将邀请民间手艺人驻留创作,取代之前的艺术家驻留计划,在城市发展的大环境之下,关注独立的民间创作者。同时空间也在促进社区艺术和当代艺术民主化方面投石问路,做出了诸多实验性的项目。
运营模式
非营利机构
典型项目
展览《师傅赞》是最能体现活化厅社区艺术空间角色特点的项目。展览集合了大量的民间手工艺人,并让他们与艺术家合作,共同创作艺术作品或让艺术家协助手工艺人创作传统工艺品,甚至还包括一些手艺活(修锁或电视维修等),在扮演日常生活中的技艺和工艺之美的同时,也活化了油麻地社区的人文风景,将当代艺术放置在社区语境之中,发掘艺术传播不同的手段和形式。
- 在他手上,呼啦圈也变成艺术品想起了系列电影:《春娇与志明》的中的一个片段张志明瞒着余春娇花了9万五买了一个艺术品,戳穿之后还小傲娇地…
- 弗洛伊德最后的家:蕴藏千件古董和藏书弗洛伊德的古董和藏书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沙发 位于伦敦北部的汉姆斯特德区美丽而宁静,这里隐藏着许多散落的文…
- 景泰蓝鉴证中韩友谊,韩国前总理郑云灿收藏中华荣耀尊8月9日,中国著名社会活动家刘瀚锴等一行受韩国政府盛邀,参加韩国第14届堤川国际音乐电影节及文化交流活动。活…
- 纯银大龙版票被韩国前总理郑云灿收藏2018年8月10日下午,中国著名社会活动家刘瀚锴先生和中共中央嵊州市市政府顾问王林先生受邀参加韩国第14届堤川国…
- 西安开发商无证售房起诉买家案中案:“黑心师爷”才是总导演?《调查清样》撰文|文一刀 西安闻天科技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闻天科技)因以自己无证销售为由起诉12名曾参与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