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 评论 >

郭贇:艺术奖 你别当真

  郭贇:艺术奖,你别当真!

  作者:郭贇 力美术馆执行馆长 青年策展人、批评家 新浪收藏专栏作家

  我一直十分着迷于萨特拒绝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为了维护自己的独立人格和所追求的自由平等精神。在与波伏娃的对话中,萨特说得更直白:当一方给另一方颁奖时,本身就意味着身份上的等级差异——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话语权。萨特做了一个设想:谁能有资格给康德或者歌德颁奖?除非你比他们更牛,级别更高!

  话虽如此,要拒绝诺贝尔奖那样的奖励,却并不是谁都能做得到的,相反,大家都十分热衷于获奖,连向来喜欢故作清高的艺术圈也不例外。根据经济规律,当供不应求时,就需要增加该产品的产量。遥想当年,中国当代艺术刚走出国门的时候,也就是1993年方力钧那伙人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时候,圈子里还没几个人知道金狮奖是个“神马”玩意,大多数人还在奢望在全国美展那样的活动中弄个什么新人奖或鼓励奖,那也是了不得的事情。不过估摸着,那时候的“盲流艺术家”们也已经有了得奖的野心,当时张艺谋已经金鸡、银豹、熊猫奖的拿了一大堆,红得发紫泛黑,着实让人羡慕嫉妒恨。也就是那时候,现在的明星策展人吕澎在广州弄了个“广州·首届艺术双年展”,而且设了奖项,那是1992年。这个奖项很可能是中国当代艺术第一奖,但是传言因为一些经济或者作风上的纠纷,这个艺术奖让那批当年参与其中的“盲流艺术家”们时至今日依然耿耿于怀,偶尔聊起来,还要争个面红耳赤的。但毋庸置疑的是,当代艺术奖的供求关系在当时已经十分明了。

  老外有的东西,咱也得有,你不给咱,咱自力更生!一如老毛当年的气概:丫美苏能造原子弹,咱也必须能,而且还要大,还要多!结果,艺术奖忽然就数也数不清了……二十年来,国内的当代艺术奖就相继浓妆艳抹、粉墨登场。瑞士人乌里·希克1997年创办了“中国当代艺术奖”(CCAA);2003年,首届“博艺杯中国数字艺术奖”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开幕;2007年,首届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举办,并设置了年度艺术家与批评家的奖项;同年,《艺术财经》主办的“中国当代艺术权力榜”发布;2010年,今日美术馆创办“今日艺术奖”;同年,“金棕榈+金酸莓奖”横空出世,法兴银行筹办“法兴银行中国艺术奖”;这不,民生银行又弄了个“民生艺术史论文奖”……在中国本土艺术奖大行其道的同时,诸如“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奖”、“胡润艺术榜”、“杰出亚洲艺术奖”这样的老外创办的艺术奖也纷纷进入中国,外来和尚好念经,内地光头喜捞金。这还只是当代艺术奖,如果加上传统艺术或者类似美协主办的一些像“徐悲鸿奖”、“吴作人艺术奖”、“齐白石奖”之类的艺术奖,更是不计其数,恍惚让人怀疑艺术奖如此之多,是否躺着也能中奖!

  早些年,老外搞的艺术奖含金量还挺高的,但是,话说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中国艺术家登上国际舞台以后,老外也开始凌乱了。近几年,国外的艺术奖也是黄河泛滥之势一发不可收拾,除了老字号的金狮奖、特纳奖、麦克阿瑟奖、洛伦佐终身成就奖、约翰·莫尔斯奖、BP肖像奖等还算中规中矩,越来越多的新设立的艺术奖堪称是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前有古根海姆博物馆设的胡戈·波士奖,后有财大气粗的“迪拜阿布拉啊财团艺术大奖”,还有“板球艺术奖”、“平丘克艺术奖”、“未来世代艺术奖”、“百达银行奖”……

  退一万步说,的确不能要求艺术家们也像萨特那样有觉悟,因为萨特表面是文学家,实际是哲学家,哲学家都很穷,骨头都硬。至于萨特所说的自由什么的,艺术家更喜欢在发型、胡须、着装等方面体现自己的自由,像艺术奖这样能为自己履历增光添彩而且剑指艺术市场的事情是绝不会放过的,因为那意味着功成名就——或者至少是平步青云——当代艺术史很早之前就已经开始按照艺术家在艺术市场上的统治力来书写了。这大概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艺术圈的老少文青们、愤青们对艺术奖如此趋之若鹜。

  不过,隐约还是有点悲催,虽然中国人自己弄了这么多大奖,也有这么多艺术家得了奖,自己名利双收玩了个不亦乐乎,能拿出去炫耀的还得是老外的奖。你去跟人家说:嗨,哥们,我最近得了个“宝马杯”艺术奖。连自己都觉得像在骂自己的人丢自己的脸!为啥?人家主办方都明摆了就打个广告弄点钱逗你玩儿一下,你还当真了?你还别不信,人家美术馆租场地卖画做展览日进斗金,还就敢在给媒体的新闻通稿上说是“非营利美术馆”。

 

 

分享到:


今日热点
景泰蓝鉴证中韩友谊,韩国前总理郑云灿收藏中华荣耀尊
景泰蓝鉴证中韩友谊,韩国前总理郑云灿收藏中华荣耀尊
纯银大龙版票被韩国前总理郑云灿收藏
纯银大龙版票被韩国前总理郑云灿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