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 评论 >

美术办学名家班热的背后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和文化消费意识的觉醒,中国艺术趋向市场化。不规范的市场机制让不少名不见经传的当代艺术家,在一夜之间爆红。一些带“国字头”头衔的“名家”开始坐不住了,借助研究机构、画院、媒体等平台办起了“名家班”,以不菲的收费价格广收“高徒”,并迅速得到了梦想“成名成家”的一大批业余画家的呼应。  由于历史的原因,大众的审美水准曾经一度陷入低谷,当前刚刚处于恢复阶段,仍然缺乏最基本的美学素养和审美判断,因而很难辨别美术作品的高低雅俗,往往只关注作者的知名度,而不过问其学识,在乎作者是某某的弟子,而不关心其真正的专业水平。这给“名家班”的泛滥创造了契机。

  美术办学本来是艺术院校或美术培训机构该忙的活,如今研究院、画院、艺术媒体等都一窝蜂地办起学来。艺术机构在出色地完成自己分内之事以后,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适当地为社会做些服务应当是好事,收点费用也理所当然。然而这些部门是否具备办学的基本条件和资格?办学质量是否有人监管?高额的培训费是否物有所值?办学热的背后到底是真心地服务社会,还是纯粹利益的驱使?

  “名家班”的教学模式名义上是一种旧式的师傅带徒弟的手艺传授制,而实际上往往并非都是“名家”亲授。忙于各种应酬的“名家”大都会让一些助手顶替上课与管理。这种办学模式,常常缺乏基本的教学设施和专业资源,缺乏合理的师资配备,更缺乏较为系统的教学规划。在这样一种学习环境中,学员出现知识结构的短缺和审美的局限性,或者出现艺术观念的狭隘与偏见,自然在所难免。

  “名家班”收费一般都在数万元以上,而上课时间常常只有几个月。学员参与“名家班”的动机多种多样,有去镀金的,有向“名家”“拜码头”的,有梦想进入美术“圈内”的,有去找商机卖画的……在短短几个月的学习时间里,“名家”匆匆而来,亮个相后匆匆离去。学员借“名家”沾光,“名家”则名声更大了。尽管大多数学员的名字,“名家”往往都不一定叫得上来,但师徒关系毕竟建立了,有亮闪闪的证书为证,有令人羡慕的合影为证,从此步入有“门派”的“专业画家”行列。这些名头在圈内人看来或许不屑一顾,但在大众眼中是颇有分量的。渐渐地,许多“名家班”演化为一种“作秀”。

  在由这样一种“成功学”理念支配下的游戏规则中,那些不懂“江湖规矩”又缺少人脉资源,只顾忙于埋头钻研、虔诚探索的艺术家,无疑只有在激烈的竞技中被“逆淘汰”。

  来源:雅昌艺术网 原文有删节

分享到:


今日热点
景泰蓝鉴证中韩友谊,韩国前总理郑云灿收藏中华荣耀尊
景泰蓝鉴证中韩友谊,韩国前总理郑云灿收藏中华荣耀尊
纯银大龙版票被韩国前总理郑云灿收藏
纯银大龙版票被韩国前总理郑云灿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