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 评论 >

8G模式困境背后

  ■吴言

  去年轰动艺术界的7·25大火与沈其斌8G模式陷入破产危机,同时还牵涉拍卖公司元亨利贞的利益,几个月前就传出沈其斌面临员工欠薪困境,需要借钱度日,其背后还牵扯出上市公司喜临门两老总王加兴和陈阿裕所控制公司天仁合艺所发行的鼎鑫5号艺术品基金疑崩盘,天仁合艺被媒体曝光疑涉网拍造假猫腻、艺术众筹做局猫腻、所发行保值回购艺术产品有非法集资警示风险等等猫腻。

  自2012年艺术品市场进入调整期以来,艺术品基金与艺术品信托产品发行规模和数量都在锐减,来自用益信托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共成立7款艺术品信托产品,融资规模不足10亿元。而从收益来看,今年发行的艺术品信托产品的预期收益只有9.5%左右,与之前近20%的收益相比缩水近五成。

  事实上,近两年艺术品信托市场已从高处跌落,发行规模不断萎缩。

  继百雅轩、美丽道等一些高调的炒作派公司崩盘破产后,目前一些艺术品信托公司也遇到兑付危机,日前传出“中信墨韵1号艺术品投资基金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有了转机,据说基金方要通过司法程序要求担保公司履约,以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在短时期内获得高额投资回报率,艺术基金出现兑付危机时有担保公司兜底,这也是近几年很多人转投艺术品基金的原因。但了解艺术品的人都知道,艺术品与其他的投资产品不一样,它有自身规律,需要很长的一个成长期,而市场上发行的艺术品理财产品的周期普遍在5-7年,甚至有1年期,其投资回报率高达20%以上,这完全是违背艺术品成长规律的。可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选择投资艺术产品?除了投机心理,他们的信心还来自于艺术品信托公司的担保。而据业内人士介绍,很多信托公司实际上并不具备经济实力,他们可以随时宣布破产,而艺术品的担保需要鉴定、估值等一套严格的评价体系。而目前中国的估值体系不健全,所以在艺术品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要靠艺术品本身去银行融资也有困难,这最后就会把风险转嫁到投资人身上。

  那么,艺术品投资究竟是“共谋”还是“资本的阴谋”,艺术批评家朱其写过多篇文章揭露艺术品市场的“做局”现象。很多人也明明知道里面的水分,可为何还有这么多人怀着侥幸的心理,这究竟是为何?

  有人说是受市场氛围的影响,有人说是艺术品具有伸缩性,他会给人带来想象空间。于是近几年各种艺术品理财、信托等投资形式既成就着神话,也带来了个人的悲剧。比如美丽道老板的跑路,798台湾画廊老板的自杀等等。而8G模式受影响的不仅有投资人的利益,也有艺术家的利益。

  当初沈其斌高调推出8G模式时,就有不少批评家质疑,但很多艺术家之所以愿意加入还是看中他的炒作能力及背后上市公司的实力,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如今受到影响的艺术家也是有苦难言。

  其实我们质疑沈其斌的并不是8G模式面临危机后,如很多人分析的8G选择的这几个艺术家:汪建伟、邱志杰、徐震、原弓、金锋的作品有问题,他们的艺术手法陈旧、老套,或者说滞后50年等等。意思是如果选择更新一代的艺术家就不会破产。其实不是的,这不关乎艺术,而是这种形式的本身就带着投机性。8G模式的推出,沈其斌就强调要用资本运作的方式去抢占市场这块蛋糕,想法不错,如今的艺术市场基本被几家大的机构、公司所控制,拍卖不过是他们之间的倒手游戏,然后再用艺术品抵押或者其他方式去银行或者市场上融资,这是事实。但作为策展人的沈其斌要用这种方式去争抢蛋糕,一定会失败。这里面的秘密就是游戏的主导者一定会联手,让试图进入这个领域的人无法窥破门道。不然,蛋糕就会被哄抢一空。资本看中更年轻的艺术家不过是制造新的概念,他们的作品真的就比这几个艺术家更具投资价值吗?其实未必。

  沈其斌的8G模式自推出一年多就陷入困境,如果他当初从学术去梳理当代艺术品,而不是急功近利地从市场的方式去吹涨这些作品,其最后的结局就不会是这样,所以艺术一定是有其自身的规律,而不断拉高艺术品价格的最后结局就是让当代艺术品过早沦陷,并影响到整个当代艺术行业。

  (作者系艺术专栏作家)

分享到:


今日热点
景泰蓝鉴证中韩友谊,韩国前总理郑云灿收藏中华荣耀尊
景泰蓝鉴证中韩友谊,韩国前总理郑云灿收藏中华荣耀尊
纯银大龙版票被韩国前总理郑云灿收藏
纯银大龙版票被韩国前总理郑云灿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