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问全国美展:金奖为何存争议 获奖能否代表实
中国美术馆原副馆长梁江十问全国美展——
金奖为何存在争议 获奖能否代表实力?
梁江 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馆原副馆长
“不管怎样批评,全国美展的影响力与价值都是不可缺少的,至少是年轻人成长的重要舞台。”早在10年前,中国美术馆原副馆长梁江就曾在一个研讨会上表示,尽管全国美展的规模、规格与权威性都无可替代,但系列改革也迫在眉睫。如何优化评委结构、如何保证评选过程的公正性与透明度、如何真正起到引导作用,成为他思虑的核心问题。
■收藏周刊记者 韩帮文
1
为何没有冒尖作品?
全国美展历来有两个目标:一个是出作品出人才,一个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展览的作品很多,很热闹,却没有哪件作品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从艺术语言到精神內涵上对我们形成冲击力的作品在多届全国美展中没有见到,总的评价只能算是“热闹的平庸”。
以十年前的第十届全国美展为例,金奖似乎存在争议,反而不是最好的作品。我们没有看见真正能叩动人心弦的作品,无论是在艺术表达的语言层面上,还是在美学内涵的精神层面上都没有。这就是杨力舟在《美术》上说“大部分作品都不错,但是没有冒尖的作品”的原因。五年才搞一次的大展,这种局面是否我们所希望看到的?我觉得中国美术界要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2
大展为什么无主题?
所有展览都应有非常明确的策划,有一个很明确的主题目标。“威尼斯双年展”每次都有一个主题,世界环境日每年也有新的主题,连申办奥运会都要有鲜明独特的主题。世界上有各种大展,策展人首先会明确提出这个展览的主题是什么,让大家围绕这一主题去运作。而我们五年才搞一次的全国美展却是没有主题的,我觉得非常奇怪。有人说这是兼容并包,但什么都包在里面的结果是什么都突显不出来。
没有主题的展览让创作者无所适从,也让评委不明白侧重哪里。我认为,每届全国大展必须有一个鲜明的主题,下面的每个展区也应有分支的主题,这样评选才会有重心。
再者,展览要分出几大类型,而不仅是分几个展区。例如,一些展区可专门搞重大题材,反映近几年社会变革的主旋律。主题性作品可作为一个类型,历史画、风俗画、风情画之类的作品要有针对性地考虑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或成果展览等方面的需要。有些展览可以偏重“观念性”、“材料性”或“实验性”,与学院教学、创作以及艺术探索走势结合起来。这样,我们的展品在评选时才会有明确的标尺,展览完了也就不会找不到出路。
3
评委到底应怎样组成?
我曾做过不少展览的评委,也包括全国美展。坦白地说,做评委很难受。一方面,要承受来自各方的压力,有人打电话,有人递条子,这是非常难为情的事情,有时不得不去考虑,有时则顶不住。就如此规格的展览来说,利益寻租是很难避免的,几乎每届都有,有些地方的美术组织甚至会有意识地去攻关评委。
但我考虑更多的是,评委到底应该怎样产生才能保证评选的公正性。现在,艺术创作多元了,评委的组成与趣味也应多元,不能总是以美协领导为主,而应多一些理论界的专家,多一些不同学术背景与审美理念的专家。如果不做这样的改革,就容易给人黑箱操作的联想。
4
评选何以能保证公正?
试想一想,全国美展是没有主题的,组委会并没有制订统一的评选标准,评委们只是按照个人直观感觉去打分和投票。评委虽大部分是搞艺术的,但专业领域、特长、喜好和所持的尺度并不一样,仅凭感觉去投票,结果可想而知。每次金奖出来,连评委们都感到出人意料,原因正在于此。
另一个问题是,现在各大展区多由地方财政承担筹办经费,承办地的评委也多,似乎是谁出钱谁受益。对于承办地区的官员和文化官员来说,承办展览是一项政绩工程,争名额争名次的地方主义弊端不可避免,公平和公正就会一直受人质疑。
5
展品的出路何在?
这里包括入选的展品和专门为这次展览创作的大量落选作品,大部分作品可能都没有出路。我们可以设想,其中一部分可进入艺术市场,有些能进博物馆,但大部分可能并无出路甚至成了“废物”。这是一个庞大的资源浪费,从展览的策划上,我们能否让它做得再合理些?
假设有人要搞一个建筑展览,这批建筑物却完全是为这个展览而建的,评不上或展完了就把那些建筑全砸了,大家一定觉得非常荒诞。但为什么全国美展有这样的问题就无可非议,而且能延续几十年呢?我们能不能参照建筑界的做法,比方说,在五年来已有的美术作品中进行评选,能不能在策展阶段就把入选和落选作品的出路提前作通盘考虑,尽力保护作者的积极性和缩减美术资源的浪费呢?
6
如何体现示范和
导向的作用?
全国美展的金、银奖作品无论在主观上或客观上都会起示范作用,不承担这个示范作用是说不过去的。获奖意味着它是这一门类中的成果和典范,代表着五年来这一创作领域里的最好水平,不要求别人模仿也必须让大家看了都比较服气。做不到这样,这个奖项就没有太大的意义。
在展场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作品都是专门为了展览而创作,作者对一件作品的投入非常大。刘曦林先生说“中国的展览改变了我们创作的思维方式”,很对。
7
获奖作品能否代表一个
艺术家的真正实力?
我始终认为,诸如全国美展这样的大展,在主题要求上应更具包容性,而非过于强调一种思想、一种立场、一种风格。艺术家得心应手的作品未必能进入全国美展,但他专门为展览精心准备的“作品”可能就获奖。而这样的“作品”并非是作者心志的完全表达。所以,一位艺术家的一件作品获奖了,并不能真正说明他的创作实力。
所以,我建议,在主题性创作与现实主义风格表达之外,应该鼓励更多的有探索精神的年轻艺术家在艺术本体上多加钻研。什么是百花齐放?全国美展应该起到百花齐放的引导作用。
8
参展国画为何一味求大?
我们有没有想过?展览中的国画是否一定都要画那么大?是否一定要装框?大的固然展示效果好,装框可能也便于运输,但这两点可能已在深层中迫使中国画改变了质性。中国画本来以卷轴为主,重视书写性,现在的“大”,逼得作者舍弃书写性而突出制作性。装框的样式则直接改造了传统的观赏方式,可能我们以后会不知道诗堂、补跋等为何物。
总而言之,展览的形式变了,画面的尺寸变了,随之我们的艺术观念也改变了,入选和获奖成了首要目标,整个的创作和思维状态都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
9
中国画写意精神为何没有凸显?
最近几届中国画展区最大的问题在于:多元化的趋势体现了,主体性的质性被淡化了。中国画书写性的东西已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制作性的表现。
制作性的技法便于操控,在画面上可以慢慢添加,可以画得很大,而写意性那样随机的、容易失败的东西则少了。为什么当今的中国画越来越像日本画了?这就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中国画的笔墨优势和书写特征被弱化,中国画本体的质性没有凸现出来,这是最近几届中国画展的最大缺欠。从传承与发展这个角度看,这一变化与走势是令人失望的。
中国画面临的问题很多,但有一点是明确的——中国画的问题只能用中国画的方式去解决。不可能用油画版画或其它画种的方法去解决。
10
参展作品能否做到“悦目”且“赏心”?
我曾在多次研讨会上说到,现今中国画和油画最大的毛病是“小品”化。我们创作了很多新作,但没有凸显精神性,只是强调了某种愉悦性的东西,“悦目”而不能“赏心”,它的价值便很可疑。
在全国美展这样“最具权威”的大型展览活动里面,对这个问题更要有所察觉,要有意识地提倡主流和主导的东西,这是全国美展理应承担的责任。
- 在他手上,呼啦圈也变成艺术品想起了系列电影:《春娇与志明》的中的一个片段张志明瞒着余春娇花了9万五买了一个艺术品,戳穿之后还小傲娇地…
- 弗洛伊德最后的家:蕴藏千件古董和藏书弗洛伊德的古董和藏书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沙发 位于伦敦北部的汉姆斯特德区美丽而宁静,这里隐藏着许多散落的文…
- 景泰蓝鉴证中韩友谊,韩国前总理郑云灿收藏中华荣耀尊8月9日,中国著名社会活动家刘瀚锴等一行受韩国政府盛邀,参加韩国第14届堤川国际音乐电影节及文化交流活动。活…
- 纯银大龙版票被韩国前总理郑云灿收藏2018年8月10日下午,中国著名社会活动家刘瀚锴先生和中共中央嵊州市市政府顾问王林先生受邀参加韩国第14届堤川国…
- 西安开发商无证售房起诉买家案中案:“黑心师爷”才是总导演?《调查清样》撰文|文一刀 西安闻天科技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闻天科技)因以自己无证销售为由起诉12名曾参与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