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 评论 >

当代壁画应更多介入城市公共文化建设

《西王母》纸本

《西王母》纸本

  专题采写 信息时报记者 冯钰

  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陈文杰

  壁画不就是画在墙壁上的画吗?

  壁画是古代石窟庙宇中才有的装饰、或者博物馆纪念馆墙上才有的东西吧?它跟当代审美脱节了吧?

  壁画似乎是酒店大堂或售楼大厅里面那种占了满满一面墙却俗不可耐的东西?

  ——许多人对壁画的认识抱有上述这些印象。其实,当代壁画早已不是一个“画种”,如今,它具有从观念到形式的当代性,它的公共属性决定了它是城市公共文化建设中有影响的重要载体。

  9月11日,“广州美术学院壁画教学二十年——壁画艺术与教育研讨会暨曾洪流艺术回顾展”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来自八大美院与各大科研院所的专家聚集在广州,共同研讨新时期以来的壁画创作与研究。

  “广州美术学院壁画教学二十年——壁画艺术与教育研讨会暨曾洪流艺术回顾展”由广州美术学院与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术委员会共同主办,此次学术活动得到了中国美协壁画艺委会、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中国美术学院壁画系等八大美院专业教学单位以及敦煌研究院、龟兹研究院、永乐宫艺术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支持和协助。

  据介绍,本次展览是首届全国壁画教学研究的大型学术展览,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共三层同时展示了曾洪流木雕与壁画作品,展期将持续到9月24日。

  作为本次活动的总策划,广州美术学院院长黎明在开幕式上介绍说,曾洪流致力于中国重彩画、中国古代壁画研究,并在现代雕塑、装饰艺术创作、现代壁画研究有独特的风格。广州美术学院壁画专业的创作与教学与曾洪流关系密切,上世纪80年代曾洪流先生因教学之需,带领学生赴永乐宫进行临摹研究,数次前往山西芮城永乐宫,潜心研究和临摹永乐宫壁画,创作了大量的艺术作品,对永乐宫壁画有独到的造诣,是国内屈指可数的永乐宫壁画研究的艺术家,为国内外对永乐宫壁画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他带回了数量可观的临摹研究作品。这部分临摹作品从数量上、质量上、史料价值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在壁画创作实践中,曾洪流先生把传统线描、色彩、造型意趣运用到实际创作中,并进行了多材质的运用和尝试,留下了大量的作品。

  壁画是一项古老而年轻的艺术门类。说古老,从上古先民在石洞岩壁上涂抹之时,壁画就已经开始,说年轻,是因为国内壁画学科建设其实还只是最近二三十年的事情。中国美协壁画艺委会主任、湖北美术家协会主席唐小禾作为此次活动的学术主持,认为曾洪流是广美壁画创作教学20年实践中产生的优秀个案,在80年代中国壁画复兴的大潮之中做出了贡献,借着这一个案,来自八大美院与各大科研院所的专家聚集在广州,共同研讨新时期以来的壁画创作与研究。

  唐小禾并透露说,正在编写的《中国壁画丛书》将于今年面世。丛书中除了记述中国壁画的辉煌历史,也专册梳理了包括广州美术学院在内的各个美术高校在壁画创作与研究方面的成果。

  壁画,不仅仅是画在墙壁上的画

  翻开字典,我们看到的解释说,壁画是人们直接画在墙面上的画,是建筑物的附属部分,具有装饰和美化功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

  “长期以来,对壁画的准确定义一直有争论。发展到21世纪,它已经不仅仅是画在墙面上的画,其实它是利用一切造型语言,体现在公共空间的综合艺术。”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教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孙景波告诉我们。

  原始社会人类在洞壁上的涂抹勾画暂且不提,汉武帝画诸神像于甘泉宫,宣帝图功臣像于麒麟阁,也都是壁画。自魏晋到唐宋,佛道两教盛行,寺院道观多有壁画,敦煌壁画更是保存了当时大量杰出的艺术作品。到了明清时期,卷轴盛行,壁画渐衰。到了今天,伴随着建筑、环境与当代科学发展所带来的材料、工艺、艺术语言创新,壁画的形式上已经无所不包。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郗海飞同样认为:“图像消费时代的到来,信息的快速交换,导致了对新观念、新视觉的持续追求与更新,传统画种与样式之间的界限开始出现松动和模糊,雕塑的立体和平面也不再对立,它们开始相互融合与渗透,以期寻求新生命的诞生。跨界的创作思考,跨界的材料使用,甚至跨界的展陈方式,当代艺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姿态,去适应新世纪的快速变化与文化审美需求。而新技术、新材料的辅佐,使这一追求成为可能。随着新时代、新观念、新需求、新城市、新景观、新材料、新的种种可能,壁画如何适应这种变化,产生新的样式和面貌,逐渐成为新的课题。”

  正因为如此,更多的职业艺术家加入到了壁画艺术的创作中,因为它使艺术家感受到了更大的自由、宽容,它可以容纳、集中或综合几乎所有艺术样式的精华和优势,从题材、尺度、材料、质感、技法、环境、创意、综合视觉与环境效果等各方面,具有令人惊奇的发展空间与可能。它既可以表现史诗般的场面,又可以呈现精致、细腻的魅力,这种吸引力是任何一个单一画种所不具备的。

  20世纪70年代,壁画重新介入公共空间

  中国当代壁画的发端,是以1970年代末北京国际航空港候机楼(下面简称北京机场)壁画群以及同时期一批优秀壁画作品的创作起步的。

  这一时期,艺术家们在扎根本民族文化沃土的基础上,力求从中西文化的结合点,现代壁画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来解读中国传统壁画艺术。他们的主要动机与目的,是为继承与复兴传统艺术样式,并为今天乃至未来的艺术理想而创作,创作者均为各高校的教授与著名艺术家。

  壁画从此作为当代艺术的一种新样式,承担复兴传统、表现当代的使命,使绘画艺术重新介入社会与公共文化。

  在那一壁画创作的初始时期,中国的艺术家虽然没有过多的壁画实践经验,但却积蓄着浓郁的壁画情结和长久的心理准备,而从各个画种门类客串过来的画家也大都是当代画坛富有创作经验的艺术家。他们一旦投身于这个领域,就进入角色,融汇八方成果,出手不凡,表现出精湛的艺术造诣和独特的个性特质。

  有些壁画作品,如北京机场的《科学的春天》(肖惠祥)、北京饭店的《创造·收获·欢乐》(刘秉江、周菱,1980~1982年)、人民日报社的《百花齐放》(侯一民、邓澍,1979~1980年)、武汉南湖宾馆的《楚乐》(程犁、唐小禾,1979~1982年)等,令人难以忘怀。北京机场的壁画《哪吒闹海》(张仃)、《白蛇传》(李化吉、权正环)借助于优美的神话故事表达了民族文化的人文精神和现代人的观念,表现出那一批艺术家所具有的前卫性,其题材选择、造型色彩的运用,凸显了大胆的构想。

  北京机场壁画在艺术形式的探索上也有创新,如袁运生、肖惠祥在人物形态造型方面的变化,尽管当时引起争议,但现在看来还是比较成功的;李化吉、权正环运用古代敦煌壁画色彩与造型语言创作的《白蛇传》,在壁画借鉴传统,发挥装饰性风采方面,迈出了富有开拓意义的一步。在材料选择上,人民日报社《百花齐放》的制作工艺展示了彩釉进入壁画创作的美好前景……这表明我国当代壁画创作初期产生的一些作品所达到的艺术高度。

  郗海飞介绍说,当时的社会背景是政府的支持,以及改革开放初期文艺政策的解禁与开放,但经济介入力量较弱。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期,“装饰艺术”以“装饰”为名义,走“形式主义”的道路,“它用这种温和、中庸的称谓,躲过了政治围攻的风险,进入了当时被认为危险的‘形式主义’禁区,获得了创作的相对自由。唯美的特征,远离政治的约束,自由而丰富的样式,浪漫而无拘束的表现,显示了‘艺术春天’的到来,它极大地满足了当时被禁锢多年的社会文化心理的需求,获得了人们的喜爱。”

  壁画在推动当代中国画坛复兴运动中曾起先导作用

  中国美协壁画艺委会委员于美成曾撰文指出,总结自北京机场壁画以来30年的历史,中国壁画在推动当代中国画坛复兴运动中的先导作用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北京机场壁画“体现了振奋的中国经济和世界进行横向比较时,一开始就敏感而又自然的关系到与它形象有关的文化审美层次上的需要,并从理论上印证了一个道理,即和一切先进国家在同期的发展阶段上都非常相似,起飞的生产力也产生着对改造环境条件的审美需求,而壁画创作的兴起和活跃也总是依傍着经济条件和思想解放的程度同步进行的。”

  与此同时,北京机场壁画也冲破了创作界思维定势的羁绊,从僵化、单一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影响和推进了各画种领域在艺术上展开多样性、多元化的追求和探索。

  壁画与建筑/环境的结合,壁画对建筑的从属性,壁画的当代性人民性,壁画的民族化与国际感以及壁画艺术价值的相对独立性等一直是壁画实践和理论备受关注的问题。但是在当时,壁画与建筑/环境的关系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新时期壁画创作的起始时期,因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曾出现壁画与建筑环/境结合欠妥的问题。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壁画与建筑/环境相结合的意识开始增强,壁画艺术得到了健康的发展,出现了如《孔迹图》(孙景波,1984年)、《源远流长》(李化吉、权正环,1987年)等一批壁画与建筑/环境结合得比较成功的作品。这期间,建筑师、壁画家大都对壁画与建筑/环境协调的立论已基本认可。同时还出现了广州中国大酒店壁画《歌舞庆升平,贸易通四海》(潘鹤、胡博、梁明诚、潘雷,1984年)、深圳市华侨城《世界文明》(侯一民、蔡迪安等,1994年)等颇具影响的由建筑、雕塑、壁画组成的大型艺术综合体。

  90年代以来,壁画艺术则已被提升为环境艺术的高度。壁画家深刻地认识到,壁画家不能只是经营自己的画面,还必须具有“壁画和当代建筑环境的总体审美关系的思考”的思想智慧。从环境艺术的高度去思考,不仅仅是理解建筑空间载体和环境的对应关系,而且要使壁画与空间环境形成相互作用并在融合中体现出各自的存在和价值。

  环境艺术的创造不论范围怎样,都要考虑与人的关系,与自然的关系,与现实环境的关系以及与各种技术手段、艺术手段自身中的各种关系。正因为环境艺术是大关系的艺术,是回归人们生存环境的各系统工程的综合艺术,所以,它在整体构思,整体把握,整体设计,整体实施上具有很大的难度,而这恰恰是壁画创作中需要重点加强的环节。这种从环境艺术角度关于壁画的立论,乃是壁画理论渐渐深入的反映。

  新世纪以来,壁画创作的发展趋势是离建筑愈来愈近,离绘画愈来愈远。另一方面是壁画创作情况发生较大变化,出现了由“补壁”向建筑总体设计发展的趋势。

  多元、包容、综合、创新是壁画艺术发展的未来

  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壁画的绘制方法不仅有绘画材料的丙烯、重彩、大漆,也有硬质材料的陶瓷、马赛克、木材、砖石、玻璃、金属,也有软质材料的棉毛、丝麻,还有各种新的合成材料。壁画创作突破了“平面化”装饰性风格化模式,出现了具象写实力度较强的、抽象的寓意和象征性的等多种表现风格。

  近些年来,壁画创作更是与声音、光学投影、新媒体技术相结合,体现出语言上的跨界多元。郗海飞说:“因为任何材料和画种均可介入壁画创作,只要它满足环境、尺度、建筑功能、空间、材料等方面的要求。它既可以和观众产生互动,而不仅仅是一件供少数人观赏的架上作品,又是一件独立的、具有精湛的技法和职业水准的艺术品,因此,对它的学术评价标准,教学的系统与方法,都更加复杂。壁画艺术所服务的社会层面广泛而复杂,不像架上绘画或独立绘画创作那样崇尚个人价值与判断。因此,不应因壁画艺术的社会服务属性而误解和降低它原有的学术水准。”

  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提速,商业对壁画的介入现象也越来越明显。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的样式与重要载体,壁画艺术面临我国城市化建设已达到相当规模、经济快速增长、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应从理论到实践方面加以梳理和总结,在观念、视野、胸怀、技法、手段等方面适时更新。

  这是艺术自身发展规律的体现和需要,是城市化建设的新要求,是艺术与生活、经典艺术与公民文化之间关系的新调整,是城市文化品质持续提升,文化开放,公民眼界拓宽,避免艺术过度商业化的要求。

  壁画艺术,新时代公共文化的建设者

  “毋庸讳言,壁画有很多装饰性、娱乐性,但它还有更深层面的核心价值。”孙景波说,“我曾在一次研讨会中讲,一个敢于用历史给当代人做镜子的民族是有勇气的,是有光明未来的。壁画艺术除了具有一定的装饰功能以外,它的公共属性决定了它应以建构国家主体文化为主要目标。假如国家文化核心存在,那么在战略层面,壁画艺术应对此做出积极呼应和贡献。”

  因此,作为体现艺术理想和国家文化精神的壁画艺术,在为社会提供文化服务的同时,应始终将此作为终极目标,并随时代发展作出适时反应和更新。

  中国美协壁画艺委会名誉主任李化吉认为,壁画艺术在艺术家和公众之间,能实现有效的沟通和互动,从而反映出本时代人民的基本文化价值取向和态度,它应是新时代公共文化的建设者和引领者。因此,在当今世界多元化以及不同文化相互影响的背景下,小到公民的言谈举止,文化趣味,大到自然、环保、生态、战争、民生、经济、政治、道德、伦理等,都可以成为壁画艺术创作的主题与目标。

  作为城市公共文化建设中有影响的重要载体,创建关爱、尊重、沟通、和谐的现实世界,是艺术,尤其是壁画艺术应尽的一份责任和使命。

  (本专题图片均为曾洪流作品)

分享到:


今日热点
景泰蓝鉴证中韩友谊,韩国前总理郑云灿收藏中华荣耀尊
景泰蓝鉴证中韩友谊,韩国前总理郑云灿收藏中华荣耀尊
纯银大龙版票被韩国前总理郑云灿收藏
纯银大龙版票被韩国前总理郑云灿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