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 评论 >

艺术传媒春天还远吗

  8月18日,微信朋友圈因为开盘后股市中文化传媒板块的普遍涨停而热闹非凡。

  当天,该板块的整体涨幅达4%。早盘时便有浙报传媒 、粤传媒冲高涨停,午后更添人民网 、华谊嘉信及天舟文化 。截至收盘,前述五只个股均报收涨停板;光线传媒 、中文传媒涨逾6%,出版传媒 、新文化 、中南传媒等多股涨逾5%。

  无论是艺术圈还是媒体圈,很多人的另一个身份是“被套牢多年的中国股民”,因此如此涨势,无疑是一剂“强心针”,令在股市中沉溺许久的意志找到了又一块可以抓牢的“浮木”。

  于是,涨停的捷报先是在各圈刷屏,之后便有人开始猜测,究竟是怎样的助力使得这个板块出现明显异动?

  谜底在当日下午晚些时候揭晓。很多人转发了来自新华网的一条消息——高层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讲话。

  无论是否持有文化传媒股,对于媒体人来说,这都是春天的希望。而艺术圈中,和这种希望靠得最近也最心情迫切的是艺术圈媒体。

  艺术无论从创作还是消费群体来说,都是小众,因此,为小众服务的艺术媒体,长期以来都与主流媒体保持着相敬如宾的距离。它们中的很大部分,和艺术家一样,生存艰难却从未失去信仰。

  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启动于上世纪90年代,当时的艺术媒体还是以官方为主。进入21世纪,艺术品市场发展迅猛,一些民间资本进入艺术品市场,另一些资本则注入艺术媒体。但受政策限制,这些民间资本很难获得有限的刊号资源,因此一些采用租用刊号的形式挂靠在有正规刊号的媒体之下,一些则选择“直投”。因为,对于这些直投媒体来说,被官方认可固然重要,但在无法逾越刊号这道“高槛”的时候,被艺术家认可就成为他们的生存之道。

  为此,这些媒体选择了不同的“取悦”之路。有的关注于学术——因为学院派艺术家总带着些许“学术地位”的精神;有的关注于市场——因为再好的艺术家也是需要将自己的作品变现的;有的一改媒体常有的“一本正经”——因为艺术家的生活离不开另类和调侃。

  于是,定位不同的艺术媒体,运作方式也不同。有的媒体本身就具有艺术投资的专业性,其创办杂志的目的很大程度是为了以比市场低的价格换取所选取的艺术家作品。因此,为艺术家策划选题、进行专访、刊登画作都是免费的,艺术家只需用约定好数量或者内容的画作予以交换即可。这种方式在一段时间内是艺术杂志最常见的运作方式。

  还有一些艺术杂志,不具备将艺术家作品变现的运作通道,而且它们逐渐发现艺术家已经不像最开始那样“实诚”,与杂志交换版面的作品往往是些小品之作,因此采用向艺术家收取“真金白银”的宣传费用。当时的艺术环境,市场很好的艺术家不需要宣传,需要宣传的艺术家又没有太多资金。很多艺术杂志往往印刷精美,但印数不多,大多只印两三千册,更有无良者,说是给艺术家做一个特辑,其实就印几百本,全部都送到艺术家家里,但对外都号称印有几万甚至十几万之多。因此看似“高大上”的艺术媒体其实制作成本并不高,因此他们给那些资金并不雄厚却迫切需要宣传的艺术家开出的价码远远低于发行量庞大、成本高的主流艺术媒体。久而久之,这样的低印量、低广告价格成为整个艺术媒体的行规。

  之后,随着国家对艺术品市场的进一步支持,主流媒体纷纷创办艺术周刊,比如《中国证券报》旗下的《收藏投资导刊》、《中国文化报》旗下的《艺术市场》等,它们成为目前艺术媒体的主力军。

  对于艺术家来说,很多也从之前艺术杂志的“高大上”迷局中醒悟过来,上述主流媒体成为艺术家们为自己宣传的选择渠道。然而,此时媒体和艺术家之间有了利益分歧。主流媒体的艺术刊物由于印量大成本高,给予艺术家的广告价格不可能像之前那些艺术类杂志那么低,但后者所遗留下的低价行业规则,成为艺术家根深蒂固、不可逆转的媒体印象,双方常常由于价格谈不拢而彼此僵持。另一方面,艺术家有时也提出用画作置换版面宣传,这也是主流媒体所不能接受的。因此,主流媒体的艺术刊物,一进入艺术市场,就步履艰难,很多只能依靠自己的主报或者传媒集团生存。

  艺术媒体怎样从困局中挣脱出来?既然传媒的春天来了,艺术传媒的春天还会远吗?我们拭目以待。

分享到:


今日热点
景泰蓝鉴证中韩友谊,韩国前总理郑云灿收藏中华荣耀尊
景泰蓝鉴证中韩友谊,韩国前总理郑云灿收藏中华荣耀尊
纯银大龙版票被韩国前总理郑云灿收藏
纯银大龙版票被韩国前总理郑云灿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