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 评论 >

艺术区困局如何破解

  本期嘉宾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 魏鹏举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 陈少峰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教授 李兴国

  主持人

  邱玥 通讯员 赵鹏 王成凤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张,不少艺术区在城市中失去栖居之所。据不完全统计,过去5年之中,北京有多达20多处艺术聚集区被迫腾退拆迁,艺术家们不得不随着租金上涨、艺术区逐渐商业化的脚步而不断搬迁。艺术区缘何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如何解决好艺术区文化定位与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艺术区未来发展面对的种种难题又该如何破解?

  缘何陷入“艺术始,商业终”的怪圈?

  【背景】位于北京朝阳区王四营乡的观音堂文化大道曾有“中国第一画廊街”的美誉,如今这里却人影冷落,画廊纷纷关门,当初入驻的50余家画廊现在只剩下不到20家,除了几家古玩店苦撑门面,几乎看不到专业画廊的身影。和这里一样,国内很多地方的艺术区都面临着衰落甚至消失的境地。

  主持人:导致大量艺术区开始衰落或沦为商业区的原因是什么?

  魏鹏举:艺术区的衰落与前几年艺术过热有关。自798、宋庄等艺术区发展起来后,许多地方政府都纷纷以艺术的名义圈地,建立艺术区。但后来艺术品价格没那么高了,市场行情越来越不如意,现在艺术区的衰落其实是投资过热的泡沫被吹破的表现。艺术区大多是在城市发展的转型阶段自发形成的,因许多工厂外迁,原来的工业区已经没有了发展的空间,转而成为艺术家自发聚集的地方,而且往往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艺术会率先入驻。但是,随着创作的涌现,这些地区会不断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商业自然而然跟进,随着房租上涨,艺术区开始难以为继。

  陈少峰:如果以艺术家作为艺术区的主体,其经济效益是很不稳定的;但如果以企业或画廊作为主体,情况可能就不是那么悲观了。比如798艺术区的主体过去更多的是艺术家,现在更多的是经营者,画家的工作室越来越少。现在798画家工作室只剩下10余家,其他的都变为经营单位,后者经济效益高于前者,也更稳定。有些地方的艺术区以艺术家为主,但是艺术家又养不住这个艺术区,其收入和税收不足以支撑这个地方的繁荣,从而导致艺术区的大量消失。因此,以艺术家为主的这种艺术区只能生存在城市的郊区地带,在城市地价较贵的地方就很难维持下去。

  李兴国:艺术区沦为商业区是一个必然结果。经济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不能揠苗助长,不能一窝蜂,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眼下艺术区的兴建往往和政绩挂钩:上一任政府为了追求政绩或者创造GDP而创办艺术区;但下一任发现这是个包袱,自然就要采取一些措施来抛掉。此外有些艺术区只是借艺术的名义来圈地,不是真心搞艺术,结果自然也就不了了之。

  商业一定是艺术的敌人?

  【背景】黄桷坪艺术区曾被称为“重庆的798”,一年一度的黄桷坪国际艺术节,更是为这里带来了短暂的活力。但随着四川美术学院文化主体的搬迁和当代艺术市场泡沫的破灭,这个艺术区还是“黄”了,走向没落。而在国外,曾经繁荣一时的巴黎十三区画廊街等艺术区也最终衰落,令人叹息。

  主持人:在艺术的发展进程中,难道商业和艺术注定是一种敌对关系?  陈少峰:如果把艺术家作为艺术的代表的话,他可能与商业存在一种对立的关系:艺术家只考虑自己的艺术,不考虑商业,不考虑政府的税收、物业;但是如果以画廊代表艺术家,从过去一段时期艺术品交易额和整个市场不断发展的角度来看,商业带动了艺术的繁荣,极大促进了艺术的发展。艺术不是孤立的,也需要依赖各种资源开展艺术活动,没有商业化,艺术的繁荣是不可能实现的。

  魏鹏举:通常而言,艺术行当的收入敌不过一般商业行为的收入,所以真正的艺术家只能离开。可以说国内外大多数艺术区的命运和发展路径基本一致,即以艺术始,以商业终,不断重绘城市的地图,商业的繁华最终将艺术气息淹没。目前来看,还没有更好地改变这一路径的办法。这种被市场化扼杀的结果是艺术很难逃脱的宿命,当然也正是艺术的价值所在。艺术和商业的确存在矛盾,但也是一种共生现象。

  李兴国:我认为不能一概而论。商业和艺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促进和发展。如果协调好艺术和商业的关系,商业可以资助艺术,艺术品可以实现经济价值。美国的现代艺术也好,传统艺术也好,都因其与商业的良性衔接,使得文化既没有衰落,也没有走向低级庸俗。好莱坞促进了电影发展,同时也传播了美国的价值观;百老汇的演出,促进了文化传播与发展。因此,不能一提商业就是铜臭,就是把艺术给毁了。

  主持人:对于那些不复繁华的城市艺术区,究竟是该拯救还是任其自生自灭?

  魏鹏举:我不主张拯救,艺术区和艺术家不需要拯救,艺术家在哪都可以生存。艺术是自由的,是创作出来的而不是拯救出来的。政府和社会需要保护的是一个城市共有的文化记忆和文化地标。即使未来因为成本的原因,许多艺术家离开了,798也仍然是北京一个重要的、留在人们记忆中的文化地标。最糟糕的结果就是艺术家走了,798也变成了高楼大厦,这样就不会给这个城市留下一丝文化记忆。

  李兴国:国家应该引导,但不能救市。以798为例,那里是市场经济下形成的艺术聚集区,就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来发展。798艺术区的产生具有显著的时代意义,但总是延续单一风格难以长久。艺术家们要不断创新,要讲新的故事,反映新的题材,才能活得长远。

  艺术区如何与城市共存?

  【背景】无论是以城市开放性、公益性为目标,还是以文化艺术、创意产业为目标,甚至是以商业展销、文化娱乐为目的,艺术区在纳入文化产业项目之中的时候,其公共投入与运营收益之间的协调平衡,商业与文化之间的矛盾或互补都是摆在经营管理者面前的难题。

  主持人:城市艺术区究竟该如何规划建设,延长其生命力?

  魏鹏举:政府要少一点“煽风点火”。很多现有艺术区都是由政府推动建设的,变成了政绩工程,而不是由艺术家自发聚集形成的。政府的职责是要创造一个良好的艺术环境而不是过多地干涉。此外政府要注意对城市风貌的保护,而不是在艺术火热的时候就进行规划和大力建设,当艺术没落了就任由开发商强拆,这样做不仅破坏了艺术区也破坏了城市风貌。

  陈少峰:从艺术区角度来说,政府是为了繁荣艺术,投资者是为了盈利,二者目标是不完全一致的。我认为,艺术区应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作为公共空间,另一个作为产业空间。政府可以做一些公益的活动从旁协助。具体而言,艺术家有两种办法维系艺术区生存,一是通过销售艺术品维持,二是通过吸收社会民间公益慈善机构的赞助,维持艺术区内部运营。政府可以在艺术区设立大型公益美术馆,提供给需要的艺术家进行作品展示,甚至不收分文。政府提供这样一个公共空间,既减轻了艺术家的自身负担,也避免了展览机构的重复建设,大大提升了艺术区的综合效益。

  主持人:国外类似的艺术区是如何发展的?我们是否可以从中借鉴?

  魏鹏举:纽约的苏荷区就是二战之后在原来废旧的工厂上发展起来的,一时间成为“艺术家的天堂”,但随着房租上涨、交通压力凸显等原因,苏荷区也慢慢衰落了。虽然许多艺术家离开了,但他们留下了艺术气质和城市共同的文化记忆。可以说艺术区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生态,艺术区一定要由艺术家自发形成,我国有太多的人为艺术区,这样的艺术区没有什么生命力。

  陈少峰:一个城市需要艺术区的存在。受城市土地资源限制,目前国内一些传统艺术区很难扩张。但在国外,艺术家们大多并不依赖艺术区生存,而是依靠社会资助和大量慈善公益组织及其资金投入来维持运营。反观国内,很多艺术区都依赖政府,而国外很多艺术区都是靠民间,这是我们最需要借鉴的地方。(本报记者 邱玥 本报通讯员 赵鹏 王成凤)

  链接 国外艺术区知多少

  美国

  美国纽约苏荷区(SOHO)原是纽约19世纪最集中的工厂与工业仓库区。鼎盛时期,在这块面积、人口均不足纽约1%的地方,居住着纽约30%的艺术家群体。苏荷区曾一度发展成为集居住、商业和艺术为一身的完善社区,被誉为“艺术家的天堂”。特色酒吧和高档时装店为邻,艺术画廊和个性化的家居装饰品店并肩,是重要的时尚商业区和旅游景点。

  英国

  伦敦南岸艺术区是利用废旧港口码头和古老仓库改造的文化旅游区,现已成为欧洲最大的艺术中心,每年吸引着三百万参观者。用旧发电厂改造的泰特艺术馆,是专门展示20世纪艺术品的专题艺术馆,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与现代艺术藏品的完美结合,成为艺术区的灵魂。艺术区集现代文化、旅游、休闲、商业功能于一体,古老、现代风格交织,游览内容丰富而新鲜。

  日本

  东京立川公共艺术区是日本公共艺术最密集的区域。该创意区有七个街区,区域内有办公楼、宾馆、大型百货公司、电影院、图书馆等各种设施,不少创意设计公司也进驻此区域,并将其设计作品在街区内展示。街头的艺术品由近百名艺术家共同参与创作,大到饭店门口的艺术造景,小至水龙头、消防箱、公共座椅、地面铺装、通风口,全部经艺术家重新打造。

  韩国

  首尔Heyri艺术谷是韩国作家、电影界人士、建筑师、音乐家等多领域艺术家群居的文化村,面积约49.5万平方米。在Heyri艺术谷中,众多不同类型与功能的建筑共同形成了一个集创作、展示和家居为一体的复合型空间。艺术谷的建筑都十分有型,不同风格的艺术馆、博物馆及咖啡厅、餐厅、书店给人极强的视觉冲击,公共园区内也有不少艺术雕塑。

  意大利

  米兰的托尔托纳地区十年前是米兰运河边的一座旧工厂。2001年起,托尔托纳地区搭上全球家具业的“奥林匹克”盛会——米兰国际家具展的顺风车,把当年最雷人的艺术时尚风貌和前卫设计一字排开供人交流。短短数年,该区摇身一变成为艺术家和个人工作室的大本营,小型艺廊、摄影工作室、餐厅、创作空间散布其中。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今日热点
景泰蓝鉴证中韩友谊,韩国前总理郑云灿收藏中华荣耀尊
景泰蓝鉴证中韩友谊,韩国前总理郑云灿收藏中华荣耀尊
纯银大龙版票被韩国前总理郑云灿收藏
纯银大龙版票被韩国前总理郑云灿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