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娱乐不能太泛滥
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北大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副馆长宋向光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博物馆的教育研究功能日益弱化,参观博物馆成了“游乐”的代名词。在当下这个全民狂欢、娱乐至死的年代,博物馆一直被呼吁要放下身段、打开大门、拆掉院墙,但是博物馆的“游乐”功能究竟有没有底线?除了“游乐”之外,我们对博物馆应当建立起怎样的理性看法?
馆里逛一天 看啥不知道
宋向光是在向媒体谈他对新出台的《博物馆条例》的看法时作出如上表示的。他指出,《条例》再次强调博物馆“教育、研究和欣赏”的目的,对于重新唤起民众对参观博物馆的理性认知很有必要。就当下的现实而言,“欣赏”是许多人参观博物馆的主要目的,而学习和教育功能则有所弱化。走进博物馆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休闲娱乐的代名词。很多人在博物馆逛了一天,却连究竟看了什么都说不出来,更不要说学习其中的文化知识了。
宋向光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博物馆受众由早期的“精英群体”变成了现在的“大众群体”;第二方面在于博物馆根据受众需求的变化在展览编排上更加注重观赏性,而对背后的完整知识体系重视不够;第三方面在于媒体宣传时过于侧重“国宝”、“镇馆之宝”,将博物馆与寻常的公园、旅游地之类的休闲场所混为一谈。
记者在台北故宫参观《富春山居图》合璧时就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时馆方在展厅中设置了两条并行不悖的参观线路,一条直通《富春山居图》,但仅能看此一件展品;另一条要长得多,串联起包括《鹊华秋色图》等在内的多件中国艺术史上顶级的画作。虽然工作人员不断提醒观众第二条线路也有很多好东西可以看,但应者寥寥,在记者排队的约半个小时中,只有三四组观众选择了它,更多人还是坚守着漫长的“《富春山居图》线”。诚然,对于不少当地观众来说,《鹊华秋色图》等作品他们之前或已看过,但从中也可看到一个展览中“重点展品”强大的吸睛效应,以及对于其他展品的“压制”作用。
博物馆不能死板 但也不宜太“俗”
之前国家博物馆曾经利用馆内场地搞了一场婚礼,虽然新人是馆内工作人员,但消息传出后仍然引来一些批评。业内人士指出,就婚礼这样的中、大型活动来说,博物馆方面存在着协调活动与兼顾安全的矛盾。同时,是否涉及公共场所的私用,以及费用如何收取等问题,都还存在着许多盲区,故而不少博物馆虽然有足够的空间和合适的场地,也暂时宁可不接受这方面的申请,以免惹麻烦。
就国外的经验来看,类似的情况其实并不少见,比如美国圣地亚哥人类博物馆能够对外提供婚庆服务的部分包括一座拥有上百年历史的西班牙风格教堂以及博物馆的宴会厅等。美国建馆历史第七悠久的波特兰艺术博物馆中的多个宴会厅,以及馆内马克大厦的大堂,都可供新人选择使用。洛杉矶自然历史博物馆更是允许新人使用包括非洲哺乳动物馆、北美哺乳动物馆等在内的“真正的展厅”,还可以在馆内拍摄婚纱照。
那么,是否国内的博物馆在这方面显得太保守了呢?也不尽然。不同的博物馆在投资主体、所有权、人流量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在博物馆传统的“基本功能”之外,这些延伸性的服务只能是顺势而为,等待时机成熟逐渐推出。
这些偏重“娱乐性”的地方还包括馆内的咖啡馆、茶座等休闲空间,以及儿童活动场所等等。在一些新建的馆中,这方面往往得到更多的重视,但同样也遭到更多的非议。记者曾经多次听人抱怨广州某些新建场馆中“小孩太多”、“玩得太疯”、“找不到安静的地方”,也见到不少本来静静地观赏某件展品的观众被汹涌而来的喧哗人流裹挟而去的烦恼情景。如何兼顾专业人士、爱好者和普通观众观赏需求的矛盾,对于博物馆这样一个“大众媒体”来说,恐怕也是一道难题。展厅是无法切割的,但至少还可以通过展线设置加以引导。那么展览本身呢?如何在保证“好看”的同时又兼顾专业?如何在轻松愉悦的传播形式和严肃庄重的内容设计之间求得平衡?
不少本地博物馆专家都指出,不赞同博物馆往娱乐方面走得太过火,博物馆不一定要死板,但一定不能太“俗”。无论怎样变化,博物馆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参观环境应当优雅、安静,走进博物馆,应当有一种尊重的态度。
“南海一号”考古成“泛娱乐化”的大众狂欢
在博物馆“娱乐化”的背后,是否还有其他的东西在驱动?文化遗产的传播、普及和利用有其特殊之处,除了它们本身具有的易损和不可复制的特性之外,还因为其背后存在巨大经济利益。一旦造成人们认识上的偏差,带来的损失可能是无法弥补的。
“南海一号”的发掘和陈列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件大事。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媒体,都投入了巨大的资源。但各种争议也伴随着这一项目的整个过程。有研究者就指出,“南海一号”的考古已经成为了一场“泛娱乐化”的大众狂欢,其最重要的潜在价值,如对中国水下考古学建设的推动、海上丝绸之路发掘整理的意义等,都被掩盖在其巨大的投入和花费之下了。人们过于关注出水文物的“市场价值”,甚至津津乐道如果将整船文物拿到拍卖场上,可以赚多少钱。在各种各样的炒作之下,本来还算是相对冷门的水下盗掘逐渐在沿海地区兴起。
记者曾经到南海一号博物馆所在的海岛上采访,发现这一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周边林立的房地产项目最知名的“广告代言人”。在这里,参观博物馆俨然已经与“无敌海景”、“水清沙幼”、“海鲜平靓正”等等广告词一样,成为商业营销中的一副筹码了。
有研究者指出,不少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都经历过从无序破坏到规范管理的过程。在前一阶段,公众的“博物馆热”、“考古热”等往往起过不可忽略的负面作用。以美国为例,正是在随着城市高速扩展以及公众机动性和休闲时间增加而导致的考古遗址日益受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才于上个世纪70年代由考古学家们发起了“公众考古教育”的运动,其目的就是通过教育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将公众的观念由娱乐化的“看热闹”和“想发财”逐渐转为意识到保护文化遗产、学习相关知识是自己的分内之务,是自己参与公共活动,为城市、为乡邦做出贡献的一种有效途径。
作者: 卜松竹
- 在他手上,呼啦圈也变成艺术品想起了系列电影:《春娇与志明》的中的一个片段张志明瞒着余春娇花了9万五买了一个艺术品,戳穿之后还小傲娇地…
- 弗洛伊德最后的家:蕴藏千件古董和藏书弗洛伊德的古董和藏书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沙发 位于伦敦北部的汉姆斯特德区美丽而宁静,这里隐藏着许多散落的文…
- 景泰蓝鉴证中韩友谊,韩国前总理郑云灿收藏中华荣耀尊8月9日,中国著名社会活动家刘瀚锴等一行受韩国政府盛邀,参加韩国第14届堤川国际音乐电影节及文化交流活动。活…
- 纯银大龙版票被韩国前总理郑云灿收藏2018年8月10日下午,中国著名社会活动家刘瀚锴先生和中共中央嵊州市市政府顾问王林先生受邀参加韩国第14届堤川国…
- 西安开发商无证售房起诉买家案中案:“黑心师爷”才是总导演?《调查清样》撰文|文一刀 西安闻天科技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闻天科技)因以自己无证销售为由起诉12名曾参与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