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收藏 > 人物 >

2020全国百位书画艺术传播大使专题报道:邱立新

画家简介

邱立新,1941年生,四川省井研县人。现任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兰州市安宁区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曾任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院长。1964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师承李文信、冯建吴等教授。长期从事高校美术教育工作,出版有《邱立新画集》(2018年5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邱立新画集》(2002年元月出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独立完成学术专著《艺海漫语-邱立新艺术美学文集》(2000年元月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学术论文《伍蠡甫美学思想评价》等四十余篇。其作品《黄山晨晖》、《山峡云烟》、《陇南山居图》、《九寨飞瀑》、《奇峡怪石》、《青城山之秋》、《长啸图》等分别辑入香港汉荣书局、人民日报出版社、人民画报社、国家人才研究会和国际美术家联合会等出版的《当代中国书画选集》、《华夏千家书画集》、《中华翰墨名家作品博览》、《当代中国画掇英》、《世界当代著名书画家真迹博览大典》等大型画册。《陇上牧趣》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秋韵》入选“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全国名人名作书画邀请展”并获一等奖,《祈连秋牧》获泰国主办的世界14国家地区名家作品展金奖,《荷韵》获海峡两岸第四届王子杯特别金奖,2006年省宣传部“艺术成就奖”。

《太湖人家》68×136cm 2014年

凝聚自然神韵 抒写水墨风华

——略论邱立新教授的艺术成就

陈自仁

(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

邱立新教授是一位优秀的艺术教育家、理论家和杰出的画家。他在大学从事美术教学、学术研究数十年,先后担任美术系主任、美术学院院长和研究生导师,是当今画坛为数不多的研究与创作并举、理论与实践交融的艺术家。他对东西方美术史有深入研究,在艺术美学、创作理论和艺术流派、艺术思潮及其作品研究方面,建树颇多,成绩斐然,在美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邱立新教授在国画创作上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他的国画创作,是在自己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这使他的艺术成就,达到了一般画家难以企及的高度。

《山居图》97×180cm 2006年

(一)

画家艺术成就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画家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提高,主要来自于画家的生活积累和美学修养。在画家特别是山水画家的生活积累中,深入自然,发现自然美,感悟自然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邱立新教授认为,绘画是塑造瞬间形象的艺术。画家深入生活,游历名山大川,关键是要感受自然神韵,发现有诗意的瞬间。20世纪70年代,他调入大学从事美术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那个拨乱反正、百废待举的年代,他在教学上推出的一个重要举措,是恢复学生的写生训练,把野外写生作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绘画技能的重要手段,作为发现美、感受美、提高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他的这一举措,在当时具有正本清源的意义,曾引起师生的广泛关注。

《峡江晓雾》136×68cm 2019年

在邱立新教授看来,画家深入自然的目的,是要把自己融入自然,让自然界的山水草木、花鸟鱼虫、风云雨雪,沉淀在自己的大脑里,成为自己可以信手拈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从这一认识出发,仅20世纪80年代,他就三进新疆,数下江南,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数十年来,他无数次地游历名山大川,留下了数以万计的速写稿和创作素材。年复一年的素材积累,为他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他的《巴山秋雨》《峨眉金顶雪》《黄山云峰》《太湖之春》《长河日圆》《陇山秋色》《塞上驼旅图》等作品中,我们能够强烈地感受到他在这方面的重大收获。可以说,没有对深入自然的深刻认识,没有在深入自然方面的丰富积累,他不可能创作出那些让人们回肠荡气的作品。

《秋山鹿饮图》248×116cm 2020年

深入自然,发现美,感受美,领悟美,是体验生活,是画家艺术创作的第一步。把从自然界发现的具有诗意的美好瞬间,转化为鲜明的具有强烈感染力的艺术形象,才是画家艺术创作中关键的一步。邱立新教授能在山水画创作上取得突出成就,要归功于他在艺术美学方面的造诣。由于有艺术美学研究方面的扎实功底,他对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有着比一般画家更理性、更深刻的理解,也有着更自觉、更娴熟的运用。他的深入自然,不同于常人的走马观花,更不是游山玩水。他在深入自然的过程中,除了感悟自然之美,发现富有诗意的瞬间,重在追求主体与客体的高度融合,通过这种融合,构建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在脑海里形成典型形象的瞬间画面,从而完成一幅画的艺术构思。他认为,画家对自然表象的选择,有一个逐步升华的过程。从深入名山大川,发现自然美,到把自然美的信息储存在大脑,经过想象、改造、选择、升华,然后抓住事物本质,重新组织形象,塑造艺术典型。他的山水画所以气势恢宏,意境幽远,韵味无穷,具有气韵兼力之美,其秘密就在于此。

《峡江晨曦》248×116cm 2020年

(二)

在山水画的构图与意境问题上,邱立新教授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他认为,构图是山水画的生命,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一幅山水画,构图不美,缺少意境,笔墨再好,也不会产生应有的魅力。在山水画的创作实践中,他总是极力追求构图与意境的完美结合。他把《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哲学理念,运用于构图与意境的营造过程,在每一幅山水画的创作中,总是力求达到境界的气势磅礴与笔墨的精细入微和谐统一。

《西狭栈道》97×180cm 2006年

以他的代表作《峡江秋色》和《山居秋色图》为例。两幅画,均采用俯视透视法,以鸟瞰的方式表现深山秋景,画面上都是山峦、流水、人家,远处云雾缭绕,近处红叶满枝,浓浓秋意,伸手可及。景物的主次、远近、虚实、疏密,画面的开合、藏露、均衡、黑白,都处理得非常好。无论是构图还是意境,都达到了绝佳的境界。可细细品味,两幅画给人的审美效果截然不同。前者让人激情奔放,心潮澎湃;后者让人屏息凝神,心静如水。原来,画家是在相似的构图上,描绘了不同的物象特征,因此画面上出现了不同的意象,形成了不同的意境。前者,奇石凸兀,江水汹涌,浪遏飞舟;后者,小桥流水,炊烟袅袅,耕牛晨牧。前者以动为主,较为写实,神韵外溢,更多的是激情;后者以静为主,朦胧悠远,如梦如幻,更多的是禅意。

《峨眉山金顶》80×68cm 2007年

邱立新教授的国画创作,追求构图与意境的和谐统一,以画面富有诗意为理想境界。他的国画,无论是山水画还是花鸟画,都十分重视诗意的深情表达。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的国画作品,大都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总是能给人带来超越画面的东西。

例如他的代表作《黄山云峰图》,远景云雾飘渺,奇峰峭立,近景古松绕石,枝干虬曲,雄浑之气,溢于言表。其实,这幅画的绝妙之处,在于构图与意境的处理上。画的中景部分,是一处位于悬崖的观景台,一对青年男女站在台上,正向远处眺望。特别是画中的女子,白衣红裙,手持红伞,亭亭玉立,略带几分抢眼。这幅画,由于两个人物的出现,原本宁静的画面,顿时充满了灵动之气,有了极富诗意的浪漫情调,也给观赏者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这幅画,再一次向人们展示了画家卓越的构图技巧和意境表达能力。

《巫峡云起图》136×68cm 2008年

再如《峡江秋色》,画面上群峰破雾,江水出峡,民居散落,金风送爽,秋叶摇曳。远处,江水迂回,白帆点点;近处,水面开阔,一舟横渡。画面上虽不见人影,却让人觉得有人在船上忙碌,有人在岸边翘望。这正是清人笪重光《画筌》中所言“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手法。邱立新教授对这种艺术手法的娴熟应用,给画面增添了无穷的诗意,激发了观赏者的审美情趣,也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

邱立新教授的山水画,除了构图与意境的完美结合外,最值得称道的是浸透画面的人文精神。

《长河落日圆》234×53cm 2020年

人文精神是人类对自身的观照和珍视,是人类自我关怀的集中表现。中国画的人文精神,是画家通过构图与意境展现的一种精神文化。在邱立新教授的艺术创作中,人文精神占有特殊地位。他的山水画创作,一直把人文情怀放在首位。细读他的《云峡古道》《独钓寒江雪》《山居晨曦》《塞上驼铃声》《太湖秋色》《层林尽染》《青城山之秋》《黄山云峰图》等作品,我们就会发现,在这些作品中,画家总是把人物安排在一个特殊位置。画面上的人物与山水,形成了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苇湖月明幽》136×68cm 2020年

他的部分山水画中,虽无人物出现,但人文精神仍然闪烁在画内画外,如画面上的古寺、古道、古渡、古桥,远去的白帆,山中的草屋,甚至几缕炊烟等。画中出现这些物象,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画面的点缀。很多情况下,在画家的主观意识中,这些物象体现了画家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尊重,体现了画家对人类命运的关注。有时候,这些物象还会带有隐喻性质。如《太湖秋色》上的点点白帆,暗喻渔家捕鱼忙,金秋大丰收,也象征国泰民安、盛世繁华的喜人景象。

邱立新教授山水画中的人文精神,反映了他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追求,也反映了他对人类命运的关注,是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作品中展现。深入研究邱立新教授作品中人文精神,对正确认识和评价他的艺术成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雪雁图》90×97cm 2012年

(三)

艺术风格的形成,是艺术家创造个性成熟的标志,也是其艺术成就达到较高水平的标志。

邱立新教授推崇中国文人画的风格,认为文人画最能代表古代士大夫的气质,最能反映古代士大夫的审美诉求。同时,他又指出,时代不同了,一味地摹仿古代文人画是没有出路的。要想在国画创作上取得一定的成就,必须在继承前人美学思想和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另僻溪径,寻求突破,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在创作实践中,邱立新教授好古而不迷古,更不拘泥前人的画法。在漫长的创作道路上,他坚持推陈出新,变前人之法为己用,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种艺术风格,可以概括为雄浑旷远与清韵灵动并存,明朗秀健与高洁典雅相伴。

这种艺术风格,在邱立新教授近年来的作品中最为明显。在此,笔者以他的花鸟画为例。

《风清月朗》68×68cm 2012年

花鸟画在邱立新教授的作品中占一定比例。他的花鸟画,在题材选择上,以荷花和芦雁为主,其他题材的花鸟画较少。

荷花和芦雁是中国画的传统题材。前人在这些题材的创作上,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何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继续前行,有所突破,有所发展,对邱立新教授来说,既是一种探索,也是一种考验。

《荷池疏影淡如烟》《荷塘秋雨》《荷塘秋韵》《荷塘清夏图》等作品,是邱立新教授荷花图中的代表作。这类作品,同他的山水画一样,其共同特点是构图精巧,疏密有致,用墨淡雅,格调清新。除布局构图、用笔、用墨方面的特色外,这类作品最引人注目的是荷花枝头的翠鸟。一塘淡墨荷叶,几朵粉红荷花,一只翠鸟突然出现,顷刻间打破了荷塘的寂静,整个画面有了灵动感。更有意思的是,那只翠鸟,或凝神静立,或侧目而视,或跳跃戏嘻,或呼唤情侣……给画面增添了迷人的情趣。

《荻花丛中鸿雁飞》180×97cm 2013年

邱立新教授的荷花图,乍一看,好似一池烟霞,细细看,却是生机盎然,既淡雅脱俗,又妙趣横生,让人过目难忘。在构图上,他极力营造灵动与韵律之美,这与他山水画的构图风格一脉相承,如山水画中人的出现与荷花图中鸟的出现,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每一幅荷花图,都是他艺术风格的生动写照。

邱立新教授的花鸟画中,以芦雁为题材的作品不少。他画芦雁,删繁就简,去芜存精,以神似取代形似,以抒情寄兴取代描摹物象,完全摆脱了前人繁复细腻的表现手法。他笔下的芦雁,头颈弯曲,一笔而成;身躯饱满,也是寥寥数笔。一幅芦雁图,减笔而不减意象、减墨而不减神韵,尽显一挥而就的豪放与洒脱。他用写竹手法描绘芦苇,浓淡相宜,枯润成趣,疏密有度,错落有致,意境新奇,浑然天成。

《冬去冬来》136×68cm 2014年

他的芦雁图,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芦雁常与明月相伴。画面上,芦苇连天,明月高悬,几只芦雁,有的从天而降,有的交头接耳,俩俩亲昵,惟妙惟肖,既有乡野之气,又有恬静之美。一幅画,虽然表现的是芦雁的瞬间形态,却道出了大自然的神奇和奥秘,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新颖别致的审美空间。《苇湖归雁》《苇湖飞鸿》《苇湖月明幽》等,都是这类作品。

邱立新教授画芦雁,达到了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的境地。多年来,他坚持野外考察,观察研究芦雁的野外生活。正是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研究,为他生动地展示芦雁温馨而浪漫的生活情景,提供了难能可贵的依据。

《母子图》68×68cm 2017年

格高品正,气象悠远,清逸淡雅,诗情盈溢,是邱立新教授国画风格的基本特征。这种艺术风格,是他人品、性格、气质、审美情趣、美学修养,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作品中的反映。

数十年来,邱立新教授在艺术教育、美学研究和国画创作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无论是育人、研究还是艺术创作,都堪称大家风范。他系统的美学思想,自觉的创新意识,高超的绘画艺术,独立的人文精神,不懈的人生追求,都是年轻一代画家学习的榜样。

《牧放图》50×55cm 2000年

《觅》68×68cm 2017年

《秋荷》68×68cm 2005年

《风雨竹雀图》68×68cm 1999年

《白梅图》70×68cm 2012年

分享到:


今日热点
万变不离创新 永美乐器赋予音符鲜活生命力
万变不离创新 永美乐器赋予音符鲜活生命力
​他收藏的汝窑:仅次于台北故宫!
​他收藏的汝窑:仅次于台北故宫!
推荐文章
姜昆与父亲学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