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收藏 > 人物 >

雄秀之气出于天然:读郭正英书画存感

【艺术简介】

郭正英号牵轼、苏柯、祁连山人。别署莲湖草堂、千石楼。1955年生于甘肃肃南。自幼喜好书画艺术,师从周韶华先生。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副会长、中国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国家民族画院顾问、中国西部画院名誉院长、中国名家画院副院长、中国孔子画院名誉院长、甘肃国画院名誉院长、张大千艺术研究院院士、中国新水墨研究会顾问、文化部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理事、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印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华英才》杂志社艺术顾问、中国教育电视台《艺术中国》栏目顾问。国家民委《民族团结》杂志社原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民族百花奖”第四、五、六、七、八届评委,“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第二、三届评委。曾赴俄罗斯、印度、埃及、新加坡、韩国、日本、新马泰、乌克兰、加拿大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访问和艺术交流。

雄秀之气出于天然

读郭正英书画存感

夏麦陵/文

在北京的一次书法画展览上,郭正英的一幅书法楹联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和注意,在他的名字闯入我脑海后的不几天,我便有幸拜访了他。

在和平里北街的民族新闻出版大楼,我叫开了郭正英办公室的门。这里虽然临街,但通明的几扇大窗户把料峭的春寒和市井的喧嚣挡在了外边。与别的办公室不同的是,在房间的一个角落,一张硕大的画案临窗而置,上面是笔、墨、纸、砚一应俱全。

郭正英身着浅灰色条纹西装,系着领带,宽和的笑容,谦恭的谈吐,使你立即感到他是一位学者型的人。与他交谈间,你会感觉到一种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的快乐,一种无拘无束平等而轻松的快乐,也让你羡慕他追求丰富高雅的精神享受,却远离名利淡泊。从性情本身来讲,他推崇的是真挚。的确,书法艺术具有表现人的精神面貌的特点,留意他的书法作品,如见其人。

初见郭正英,他的外貌或可让人猜测他是维吾尔族人,但他却是来自一个罕为人知的民族——甘肃省河西走廊、祁连山北麓的裕固族。他正是裕固族人。这个民族因其人数仅有13000余人而不被更多人所了解,但这个民族有一首民歌广为世人所知——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据《魏书·高车传》记载,裕固族先民即敕勒、高车和丁零,也即《旧唐书》所记载的回纥。回纥又称回鹘,即维吾尔的音变。裕固族从回鹘维吾尔中裂变出来,在历史的风尘中经历了漫长的迁徙与跋涉,才来到了祁连山下居住,留下了许多动人的古歌与传说。如今,裕固族依然保持着近千年的回鹘维吾尔的一些风俗与传统。——这么一个分布地域很小的民族,却有着如此源远流长的历史,实在是让人惊叹!

郭正英生长在肃南县一户贫苦的裕固族家庭。苦难固然能够摧毁人,却也能淬励人的精神。人在苦难中,如果不被淹没,那他势必一步步走向成功。从小学到高中,他都在肃南县。高中毕业他投笔从戎来到西安,脱下了军装后又来到了北京。濡染在这两座历史文化名城浓厚的文化氛围里,他的天赋和较强的记忆力令他完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人文积累,他大量阅读,广交朋友,令自己眼界一开。他甚至还完成了研究生课程的学习。

正是盛唐古都西安,郭正英深深爱上了堪称国粹之一的中国书法艺术。他利用业余时间观摩书法国画展览,慢慢打下了书法和国画的入门基础。既是机遇也是他自身努力的结果,脱下军装后,他来到北京首都民族文化宫。他在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同时,开始涉足专业书法、国画艺术的实践活动。在与其他书法家和国画家的相互观摩的切磋中,他有了长足的进步。此一段时间,他投入精力与同仁们一道,把中国民族画院搞的生气勃勃、热气腾腾,同时,他还多次举办展览,应邀走出京城,走出了国门。

郭正英的书法,在临摹阶段,多宗欧阳洵、赵孟(·兆页)、王铎诸前贤,尤其受欧阳洵的影响最大。他积学经久,体悟到书法家腕下运作出来的点、画意蕴,原来能够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风貌,以及情感意绪。书法与情感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对应关系,所以,历代书法家特别强调审美情感对书法创作的重要性,强调书法艺术所具有的抒情性,认为这是把握书法美的实质所在。

郭正英对历代书家的体悟,是他的临摹之作形神兼备,几可乱真,其令人惊叹的工夫,尤其表现在笔法上。他师古而不泥古,用笔圆润流畅,骨力秀劲,间架疏密有度。观其书法,整体字符和谐含情,丰腴华丽,有富贵之态,自成一家,如录宋代朱熹诗句喻之,则可谓:“碧漳生潮朝自暮,青山如画古犹今”。观其作品,每字虽有大小,但间隔得体,疏密适可,笔画有繁有简,整个字符神备气足,浑然成篇,如录宋代欧阳修诗以喻之,则可谓:“蕙兰有根枝犹绿,桃李无言花自红”。

郭正英书写的楹联,虽字有间隔,不能连缀,便却有一气呵成的气势。如“书有金古气,室有蕙兰香”、“曲径观云海,闲亭听雨声”等。他曾书过一幅李贺诗:“大漠沙如雪,燕山似月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青秋。”此乃抒发李贺远大抱负之诗。一、二句描绘边塞沙漠浩瀚无际的月夜景色,以疆场环境作为后两句的铺垫。三、四句是诗人以马比喻自己。以良马期盼奔驰塞外疆场,来书写诗人急切报效祖国、一展雄才的心情。这或是他从戎时期的心绪所系。正是夫子自道。他虽从戎十余年,未能去战场杀敌立功,但却驰骋文化界,因精进而有所建树。写这篇作品时,他倾注了全部体验与对人生的感悟,挥毫时心驰腕转,或疾或缓,点线跌宕,错落有致,最终驰纵跳跃,奇伟奔放,苍劲中姿媚呼之欲出。

正是这样,郭正英的书法作品表现出了他的襟怀,情操与风度,开拓了笔法和部白领域,挥洒出千变万化的神韵。但同时,他的书法又是从传统中来,上承晋唐,下启明清,既有气骨,又不乏神韵,把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倾泻于其中。

如今,郭正英担任了《中国民族》杂志社的总编辑。这是一家每月以汉、英、蒙古、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六种文字出版的期刊。作为总编辑,他除担任着每期每篇文章最后的审稿任务外,还要为杂志销路考虑。因为杂志社经费有三分之一要靠杂志社自身去解决。如此重大的责任和压力,使他费神费力,但即便如此,他还要挤出时间,练习书法。他自谓在工作之余从未间断。

尤其在他书法名气大振,求书者日益增多之时,他几乎是“无一日不写字,无一日不应请索“。郭正英颇为感叹地说:从事书道二十余年来,他都未中断临贴,因为只有这样,运笔是才有所本,不致妄为。他认为有的书法工作者一味强调“新潮”、“变革图新”,把传统书法置于不顾,这不是正途。王铎《琅华馆贴册》云:“书不师古,便落野俗一路……故善师古者不离古,不泥古。”如今书法界“落野俗一路”的人又何其显见呢!

在师古与出新的问题上,郭正英尤其思考良多,颇多心得。他的多数书法作品,挥毫纵横驰骤,显见师古之迹象,然而此迹乃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他对欧阳洵、赵孟(·兆页)、王铎等前贤书法作品犹为钟情,但却能出神入化地揉合在自己的书法作品之中。细审他的作品,多有所宗与来历,然而其间精妙传神之笔,却源自自家创造。着不禁令人感叹!正如王铎《拟山园选集》卷三十八《题跋二》所云:“人鲜知其笔墨外者。笔墨外则无点画边傍,从何地用思乎?故人用思于无可用思,三百诗之言尽意不尽也。”的叹喟,那就达到了既有气骨,又有神韵的境界。

平心而论,郭正英的书法在潜在的创造力和独具慧眼方面,仍有待完善之处。如果他能在“知天命”之后得以自化,那他就即可契自化之机,天才发挥,化古法为己法,化古意为己意。我深信,他在未来的书法探索长途中,无论苦恼,还是彷徨,他都将淋漓尽致地显示出他奇崛的书法艺术才能。

郭正英向往魏晋,崇尚儒雅,每当握管挥洒,其疾,有挥斥八极之势;其缓,有凝思抑郁之感。当他把人的内心世界宣泄在书法作品中,其书法作品的情调已不是魏晋书法作品的风流倜傥,而是当今书坛的独数一帜了。

清人疗燕《山居杂谈》云:“题目是众人的,文章是自己的。故千古有同一题目,无同一文章。”尽管师法欧阳洵、赵孟(·兆页)、王铎的不乏其人,但各自的书法作品都无一雷同。郭正英的书法作品也如此。赵孟(·兆页)《定武兰亭跋》曾赞扬“右军字势,古法一变,起雄秀之气出于天然,然古今以为师法。”郭正英师古而不掩骨子里的雄秀之气,何耶?亦天然也。

2004年12月10日于北京

近林院寓所

分享到:


今日热点
景泰蓝鉴证中韩友谊,韩国前总理郑云灿收藏中华荣耀尊
景泰蓝鉴证中韩友谊,韩国前总理郑云灿收藏中华荣耀尊
纯银大龙版票被韩国前总理郑云灿收藏
纯银大龙版票被韩国前总理郑云灿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