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收藏 > 观点 >

“新”工美:对话语权的重新建立

  导语:曾经“失语”的院校如何再建在工艺美术界的权威?传统工艺美术中的工匠如何成为艺术家?这两种新的诉求,是院校和行业都在思考的问题,同时也是在工艺美术发展到当下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金属、玻璃、纤维艺术专业委员会成立现场

  “清华美院和中国工艺美术协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学校工艺美术系的玻璃、金属、纤维三个工作室和工艺美术协会合作,成立了三个院校里的专业委员会”,主要发起人、清华美院教授、纤维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林乐成对雅昌艺术网记者说到。

  “新”工美:对话语权的重新建立

  “清华美院工艺美术的前身是中央工艺美院,从五十年代到今天,已经有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但是在今天的教育体系中,或者是行业体系中,院校有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面向行业,解决行业和市场的推广等,院校是需要行业的支持和配合的”,林乐成从院校的教育体系的角度,讲起中国工艺美术的“新”形势。

  正如林乐成所言,清华美院工艺美术在五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的过程中,一度掌握着“话语权”,那个时候也有和行业合作的经典案例。

清华美院党委书记赵萌

  “中国工艺美术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就行业和院校的合作来看,是一个比较好的开端,也是院校一个优秀的传统,完全激活了工艺美术的发展,主要的途径是外销、外汇,而工艺美术能够为中国换来很多的外汇,当时的轻工部在国家相当受到重视,比如北京的景泰蓝、雕漆、牙雕等,都是销售很好的厂子,学院在那个阶段也受到这股风潮的影响,发展的非常快,主要的表现就是主办了大量工艺美术的培训班,为当时的玉器厂和首饰厂等培养人才,现在在国内甚至国际上有影响的大师,几乎都和学院有这么一段学习的渊源,院校可以称之为工艺美术界的黄埔军校,实际上当时院校就是企业在人员培养上有了密切的合作”,赵萌也指出,在中国工艺美术发展的第一阶段中,其实院校是作为一个重要的力量存在的,并且在某种程度上掌握着话语权。

  但是其实这股工美创外汇的风潮随着改革开放的举措,出现了重要的改变和调整,整体呈现出碎片化的状态。

  “当时北京市工艺美术大产业迅速变成个体了,玉器厂、首饰厂都国企都变成私企了,当时拔尖儿的工美大师纷纷成立自己的小作坊,也就是现在的工作室,逐步变成若干个家族式的个体,在这个过程中,工艺美术开始完全意义的进入到市场化了,那个时候我在学校见证了这个变革,外销一下就不行了,就一股风的转向国内销售,但是国内又没有那么大的市场,尤其是批量化的东西,要的人非常少。这个过程持续的时间非常长,可以说一直到现在”,正如赵萌所言,在由行业自主发起的这股变革之风时,院校一度“失语”了,因为这种家族式的作坊和工作室,在师承的关系中,更加讲究的是私密性,院校也丧失了培养行业人才的功能,再加之受到市场产业化的影响,院校越来越沉默。

  但是在第二阶段的发展过程中,赵萌作为亲身经历者,还是看到了其中的问题,比如过渡强调“材料”的价值,“艺术”的成分越来越少。第二个重要的问题则是完全和当时的工艺美院所倡导的“经济、美观、实用”的六字方针相违背,第二个阶段中,市场的推动量太大,让工艺美术迅速成为极少一部分人把玩的东西,变成一个极少的带有很大投机色彩的市场载体,背离了工艺美术原有的属性。

  关东海也持有同样的观点:“其实八十年代的时候,工艺美术学院的设计是全够最强的,但是外界不需要我们的设计,是直接把外面的东西拿过来翻、烤、复制,不需要我们人员的设计,三十年的时候,我们的设计都没有走出去,都是在重复的加工、仿制的工作”。但是这个时代不是老的工艺美术概念的东西了,这种不合时宜自然会带来上述的问题,所以才会出现院校与行业之间相互碰撞的合作。

  “今天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潮流是工艺美术发展的重要契机,但是决不能像是第二个阶段的发展那样了,我们特别希望改革开放之初的时候学院能够通过办班将很重要的理念再次进行传播,来影响和推动现代的从业者有一个更好的价值观。同时,为工艺美术行业提供强大的人才队伍,这也是李铁映同志提出的工匠向艺术家转变的理念”,但同时,给院校提出来的问题则更多,随着我们试图去阐释工艺美术在文化内涵上的具体变化,我们要有更多的从文化意义上的思考。

  而这也是院校得以再次建立文化权威话语权的重要机会,也是工艺美术行业内践行“艺术家”理念的重要契机。

分享到:


今日热点
景泰蓝鉴证中韩友谊,韩国前总理郑云灿收藏中华荣耀尊
景泰蓝鉴证中韩友谊,韩国前总理郑云灿收藏中华荣耀尊
纯银大龙版票被韩国前总理郑云灿收藏
纯银大龙版票被韩国前总理郑云灿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