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拍卖 > 预展 >

快来围观清代保温瓶:茶桶保温延续数百年(图

快来围观保温瓶,清代的!

快来围观保温瓶,清代的!

  广州日报记者黄丹彤

  通讯员邹旭恩摄影报道

  暖水壶保温杯是冬春时节的宠儿,那么,在没有保温杯的清代,广州人又是如何保暖热茶的呢?昨日,300多件清末民初的茶桶茶壶,在花都“故乡里”的“清代茶桶茶壶民俗展”亮相——它们是西关收藏爱好者邹永生近30年来收集的精品。

  茶桶保温延续数百年

  “清代广州人出行前,会把茶壶放在藤编或者木质的茶桶里,在茶壶和茶桶之间的空隙处再塞上棉花等物品保温。”

  邹永生说,传统的玻璃涂银保温瓶由英格兰科学家杜瓦于1892年发明,直到1912年才由德国人引进中国,这种神奇材料初抵中国时价格昂贵,只有官家和有钱人消费得起。直到1926年,上海建立首家中国人自己的热水瓶厂,玻璃材质的热水瓶才得以普及。

  “就在热水瓶在中国大批量生产之前,木制、竹编和藤制的茶桶是广州人出行用的茶水保暖器具。”邹永生介绍,清代时,古人把茶壶放在藤编或者木质的茶桶里。主要还以木质茶桶居多,有圆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多种形状,富贵人家所用的茶桶做工考究,外面用雕花或者描金点缀。

  邹永生说,同一原理还用于做成提篮保暖饭菜,近似现代的手提篮子。

  考究清代民国厨房用具可以发现,在整个清代和民国初年,茶桶、提篮成为当时居家旅行必备的保温器,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逐渐消失的竹壳热水瓶,正是古人竹编茶桶的延续。可以推论,老广用茶桶保温的历史整整延续了数百年之多。

  清代茶具沿袭明代规范

  “最值得关注的是这个时期与茶对应的茶桶茶壶制作,千姿百态,款式多样,与地域文化习俗紧密相联。因为茶文化在岭南源远流长,衍生出配套的、款式各异的茶具系列。”

  记者看到,300多件清末民初的广州茶桶茶壶,构件材质为藤、木头、竹、陶瓷、青铜和刺绣等,再现数百年来岭南茶乡的茶文化记忆。

  根据邹永生的研究,清代的茶壶,通常多以陶或瓷制作,以康熙、乾隆时期最为繁荣。清代岭南的茶类有了很大的变化,除绿茶外,又出现了红茶、乌龙茶、白茶、黑茶和黄茶,形成了六大茶系。但这些茶的形状仍属条形散茶,饮用仍然沿用明代的直接冲泡法,茶具基本上没有突破明朝的规范。

  清代后茶具款式多变

  饮用花茶,为便于香气的保持,就用壶泡茶,然后斟入瓷杯饮用;红茶和绿茶注重茶韵,要选用有盖的壶、杯或碗泡茶。

  邹永生说,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他就迷上古代广东民俗茶具的收藏,四处收罗并不引人注意的茶桶茶壶。

  根据他的搜集发现,清代以后,茶具品种增多,形状多变,色泽多样,再配以诗、书、画、雕等艺术,从而把茶具制作和品位推向新的高度。当时的人们对茶具的种类与色泽,质地与式样,以及茶具的轻重、厚薄、大小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塞入鹅毛、棉花保温

  据介绍,展场的茶桶茶壶除了制作精美、取材多样外,在功能上更包括加热、保温、保健多方面。古人在设计茶桶茶壶时的精细周详令人叹服。在保温上,除了传统的炭烧,还使用鹅毛、棉花等保暖物质。为了使得茶桶茶壶经久耐用,还采用耐磨的锡、铜,既做设计美观的点缀,又起到安全保护的作用。

分享到:


今日热点
景泰蓝鉴证中韩友谊,韩国前总理郑云灿收藏中华荣耀尊
景泰蓝鉴证中韩友谊,韩国前总理郑云灿收藏中华荣耀尊
纯银大龙版票被韩国前总理郑云灿收藏
纯银大龙版票被韩国前总理郑云灿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