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三百年前的“中国古代护照”被发现
近日,著名学者黄锦祥在书友家中发现了一件康熙时期的“通关文牒”。据悉,这件罕见的“中国古代护照”距今已有305年历史,它是“古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要证物,见证了古时候“云南地区”的商贸活动,具有很高的文献收藏价值。
到目前为止,国内印有康熙年份的“通关牒文”比较罕见,存世量仅有几件。其中,洛阳民俗博物馆珍藏有两件,均是官府颁发给商人使用的,分别是康熙四十三年和康熙五十四年的牒文,可见其弥足珍贵。
通关文牒为中国古代护照,又称作“通关牒文”,它是古代通过关戍时必备的通行证,曾被称为符、节、传、过所、公验、度牒、路证等,每到一国需加盖该国印玺方可通行。苏武出使匈奴不敢忘“节”,玄奘取经所用的“度牒”等都为此类。康熙年间称为“通关牒文”,从清末开始称为护照,我们现在称为出国护照。
简单来说,通关牒文就是“官方通行证”,即由地方政府颁发的、通过关卡时所需的官方文书。据《明史 • 职官一》记载,驿站、递运所“皆以符验关券行之……”、“及使人出关,必验勘合”。严格的关检制度一直延续到清代,康熙二十八年(即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凡两国人民持有护照者,得过界来往,并许其贸易互市”。牒文上记载有持照人姓名、籍贯、携带牲畜以及运输货物、发照日期、盖官方印鉴等资料,以便各关卡验证放行。
我国最早护照雏形在夏、商、西周时期,称之为“牙璋”和“圭璋”。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改称为“封传”和“符节”。宋代时期,护照演变为“关引”和“符牌”,元代护照则以“公验”、“腰牌”为主,明代护照又出现了“文牒”、“关照”、“符牌”和“堪合”等形式。护照的演变由石铜变竹木,由竹木变纸张,由手书变印刷模式。因此,康熙时期“通关牒文”的发现,再次见证中国护照的演变史!
学者黄锦祥发现的这纸“通关牒文”,是清康熙年间由政府统一颁发的商用通关文件,当时是采用格式统一的制式木版印刷而成。使用时,仅需在其空白处手工填写执照人的姓名、货物名称、所经地名等内容。在护照左侧处还有一个小的坚框,框内绘刻一个戴帽的男性半身画像,相当于当时的手工版“证件照”。
有了这一纸牒文,持证人就可以带上商队和货物出发了,通过这件牒文中的货物名称和所经地名,我们发现这是一支由“云南江溪”出发的商队,是云南境内由云南布政司颁发的“当地护照”。这支由20条骆驼和5匹骡马组成的装满茶叶和丝绸等货物的商队,浩浩荡荡经过云南,穿州过省历尽艰辛最终扺达国外…而这一纸牒文贯穿着云南沙溪一带“茶马古道”的发展史,再现“万里茶道”的繁华景象,它所承载的历史人文信息凸显了重要的文化价值。
茶马古道主要分布在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境内。其中,“滇藏道”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要通道,途经云南“沙溪”(现称为沙溪古镇),从沙溪镇鳌凤村村南山脚一直延伸到寺登街北古宗巷,全长约4.2公里。早在南诏大理国时期,以寺登街为中心的沙溪地区成为滇西北交通要衢。江溪县毗邻沙溪镇,自唐宋以来途经此地的羁旅络绎不绝。最难得的是,这次最新发现的清康熙“通关牒文”,真实记录了古时云南沙溪一带的商贸活动,对研究“茶马古道”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考证,这张泛黄的“通关牒文”颁发于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内容是:
(印章)钦加二品顶戴云南等处承宣布政使司按察使
为须要事
旨:‘互通有无,负骗陌命。坑灭生理,虎喙孤商。资本为利,抛家宿店,飡风披星,离乡别井。□凶地临艰辛,投落经纪靠父母。异乡栓客,举目无亲,任凭发卖。可怜生作他乡孤客,死作异地游魂。’告垂怜众提司:以解押云南省江溪县(里仔)里人带(绸缎)、(茶叶)货。骆驼二十条,骡马五匹。乞众革恩加羁旅,依像放行。
(画像)攒典吏、(印章) 、(印章)
(印章)康熙五十七年三月十六日
(印章)途经地…
此牒文长约55厘米、宽47.5厘米,白棉麻纸,由花草纹边框套印而成。纸张泛黄,钤印五枚,为康熙五十七年三月十六日官府颁发给商人的通关文书,左上角盖有放行时的官印,显示其经过的主要关口路段。
牒文中的画像为线描手绘,画像之人为壮年男子,头戴圆帽,脸型饱满,长眉尖耳,身着折领长衫,神态自若派头十足,一副商人的模样。此画像应是“依像放行”的商队首领。
除此之外,这纸牒文一共钤有五枚印章痕迹,比洛阳民俗博物馆收藏的单件牒文多出三枚印章,而且保存良好,那就更难得了。
值得关注的是,牒文的左上角首次发现盖有通关“大印”,可能是从“云南”江溪或沙溪出发的,此枚印章证明商队已经过“大驿”关口(盖有官印)。一般来说,清代驿道分为“大驿”、“次冲”和“偏僻”三种。其中,“大驿”是主要的驿道,由朝廷官员把守;而“次冲”和“偏僻”则是官道延伸的民路。那么,这支由云南出发的商队除了携带丝绸茶货之外,有可能兼带其他贵重物品走大道而不走偏僻小路。
文中记录的“江溪”位于云南省内,现隶属大理洱源县,毗邻沙溪、丽江和香格里拉。南来北往的马帮在沙溪中转交易,是“茶马古道”的咽喉枢纽,这纸与沙溪有关的“通关牒文”,见证了明清时期“云南人”搬运布匹、绸缎、茶叶的情景。同时,也反映出商人们长期在外的艰辛——“资本为利,抛家宿店,飡风披星,离乡别井”等,他们用骆驼、骡马驮运,夜宿孤店远离父母,遇到困难异常无助“任凭发卖”,这些都是当时商队生活的真实写照,尤其是各关卡官兵的严厉检查与盘剥,更增加了路途的困阻。
中国茶艺文化历史悠久,唐代“茶圣”陆羽的故事,至今仍然让人津津乐道。万里茶道选择从“云南”经过,是与其地理位置密不可分的。云南自古盛产名茶,是世界茶叶原产地,现有千年野生古茶树群。当年马帮从云南运输境外的老茶,已被称为“可以饮的古董”,深受收藏家和专业茶人的喜爱。近年来,成交过百万的“号级茶”屡破拍卖纪录,而这些古茶历史也离不开“茶马古道”的见证者——通关牒文。可贵之处,这纸牒文留住了“万里茶道”的珍贵记忆,对收藏名茶的藏家来说,一纸“牒文”陈列于馆中,可谓意义非凡!
众所周知,康熙年间的“通关牒文”与“万里茶道”有着密切关系,它不仅见证了万里茶道川流不息的商业繁荣,更折射出万里茶道晋商坚初不拔的开拓精神。2019年,万里茶道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这纸颁发于康熙五十七年的牒文,是云南“茶马古道”的有力见证者,也是首次发现关于“云南”商贸历史的“古牒文”,既难得又珍贵!
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官府颁发的这件古牒文,研究商人的活动轨迹、驿道的设置和管理状况、为了解商品流通路线提供了重要依据。由于各种原因,现存的“通关牒文”非常稀少,早已成为博物馆的珍宝,也是茶商文化艺术馆的镇馆之宝,它承载着深厚的“茶文化”历史底蕴。
- “漭水小诗人”跨时空对话李白 《经典咏流传·正青春》上演诗歌会7月2日晚八点档,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音乐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正青春》将播出第十期。…
- 《经典咏流传·正青春》浙音交流会落幕 庞龙双重身份亮相寄语学子6月28日下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音乐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正青春》来到浙江音乐学院,展开了一场热闹非凡的…
- 《万里海疆——中国百名油画家主题作品展》写生活动在涠洲岛举行6月17日至25日,《万里海疆——中国百名油画家主题作品展》系列写生创作活动(广西站)在北海涠洲岛顺利举行,圆…
- 可佳艺术‖祥瑞端午临仲夏 华美可佳赋安康——可佳博物馆端午节主题2023年6月24日,“祥瑞端午临仲夏 华美可佳赋安康”可佳博物馆端午节主题活动圆满举办。…
- 诗酒趁年华!《经典咏流传·正青春》用乐器和鸣诠释苏轼超然境界6月25日晚八点档,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音乐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正青春》第九期如约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