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收藏 > 行情 >

春秋战国玉骆驼,古代艺术品鉴赏

此玉骆驼为圆雕立体件,重699.3克,长18厘米,高9.9厘米,宽5.38厘米,驼峰高1.85厘米(双峰外张)。

玉骆驼为青白玉材料,为透闪石玉,密度3.0,硬度6.5。有光泽,质地细润,全身石灰沁,通体一色,但颜色较淡较薄,已露玉器自然颜色,沁色自然。(石灰沁,指古代墓葬中用于防腐、防水的生石灰。它是古玉中最为常见的沁色,此沁最易使玉质产生质变)。玉骆驼局部有自然风化的蚀洞,呈不规则状,洞口壁非常细薄,孔壁边缘有塌陷或跷起尖锐锋利,微距看,蚀孔、蛀孔表现为口小内大,口内还会套有多层小口,洞中有洞,孔中有孔,被称为蛀孔、蚀洞、烂斑。孔口小而孔内则“海阔天空”,有称为“微观溶洞”甚为贴切(参见《古玉学步(3):图说古玉土蚀结晶不可仿》和《古玉学步(55):切莫见洞就认“真”斑上作工要辨清》)。

玉骆驼有土香味。四只腿上部雕刻有双勾云纹(勾云纹均作双头式,两头大中间小)。纹饰左右对称,不减地浮雕工艺。就此器造型及纹饰而言,线条舒展流畅,工艺精细入微,纹饰多样,布局规整,主纹、地纹均清晰可见,观后使人赏心悦目,细润的质地、新颖的造型设计、滴水不漏细致入微的雕工以及巧妙灵透的雕工、充满活力的线条和通体生辉的光泽,无不让人拍手叫绝,叹为观止。这种奋发的气势和艺术的活力,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精神所在,春秋战国人的气质、思想、文化使然,大大增强了内在的精神韵律,充分显示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路诸侯躇踌满志、意欲争霸的凌云气概。

“不减地浮雕”,是春秋中期偏晚阶段以及春秋晚期的一种常见琢纹技法。这种技法雕琢的纹饰,特征明显,时代性较强,可以作为春秋中晚期玉器断代的重要依据。所谓“不减地浮雕”,即以粗深的阴线勾勒出纹样的轮廓,并将线槽两边缘打磨的圆润光滑,这样纹饰就会在光与影的反射下形成了一种凸起的错觉,但实际并没有真正剔地去料。将其命名为“不减地浮雕”就是针对减地(或剔地)浮雕而言的。

玉骆驼为卧蹲式,左前脚向前阔步,右前脚跪蹲,后两脚卧蹲。玉骆驼嘴部微张,露出22颗牙齿,头部眼睛为水滴眼雕刻,双眼炯炯有神目视前方。头顶为扇形毛发,直到颈部末端。头部两侧尖耳向上。尾巴呈垂下左摆,神态自热。头发及尾巴用阴刻线刻画出细细的发毛,刀工利索,线条流畅,无崩口现象,雕琢得十分精致,而且浮雕、刻纹等高难度技法综合运用,深刻反映了春秋战国玉雕工艺的突出艺术成就。

玉骆驼雕刻得犹如战马,恒驰沙场,雄霸天下,谁与争锋。双眼傲视天下,唯我独尊,庄重雄强的姿态,是王权的象征,是天下之精神力量的完美艺术写照。玉骆驼既彰显拥有者的高贵身份,更代表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崇高的信仰。对于我们而言,也是了解他们的思想观和文化观。

而近年来,在秦陵附近的出土挖掘工作又有了新的进展:在秦陵附近的一座秦朝墓葬里,出土了一件工艺品:单体金骆驼。这让考古学者惊叹不已,同时,也成为一桩悬案的佐证:那就是,张骞之前,中原人是否和西域有过来往?按照传统的历史观点:张骞出使西域,是“凿空之旅”,是华夏王朝首次和未知世界的来往,其意义,要超过后世的郑和下西洋,但是,这个说法曾受到无数学者的质疑。

质疑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穆天子传》就记载,早在西周那会儿,周穆王就抵达过西域,在西域还和西王母有过互动——当然,这个西王母的生活所在是哪里,目前争议很大,但这至少说明,西周时代就有人曾经和西域人有过联系;其次,战国时代,秦赵等国和匈奴人来往频繁,而匈奴人依仗游牧的优势,和西域各国来往频繁,秦人和赵人的商贩在和匈奴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也该邂逅过西域人,并对西域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汉朝之前,华夏各国乃至秦朝,很可能就和西域有一定的联系,只不过,因为焚书坑儒和秦末战乱,这种联系中断了几十年而已。

而秦始皇陵附近的单体金骆驼出土,无疑成为了这种质疑的佐证:因为骆驼是沙漠中的生物,中原本身没有这种动物,这种动物,在西域各国倒是十分常见,而秦朝人的陵墓里出土了单体金骆驼,这说明,这个单体金骆驼,或者是西域商贩带到秦朝的,或者是秦朝人见到西域人的骆驼,于是命人制作的,但不论哪种情况,都说明秦朝和西域有过一定的往来。因此,这一考古发现,不可谓不重大。

敦煌悬泉汉简的记载和河西出土文物透露了汉代重视天马轻视骆驼的原因。汉代张骞通西域后,骆驼被逐步引进汉地,其作为外来“奇畜”不为人知与熟悉,也缺少相应精湛造型的艺术品,与唐代出现的大量骆驼文物相比,汉代骆驼文物寥寥无几,因而汉代人们梦幻的天马成为真实的外来引进物种,代替真实的骆驼成为了充满想象的神奇动物。可见汉代丝绸之路真正的标识符号应是天马而不是骆驼。

被誉为“沙漠之舟”的骆驼,究竟是什么时间进入中国北方的?仍然是一个议而未决的问题。有人提到在内蒙古朱开沟遗址发现有属于商周时期双峰驼的上臼齿,但研究者认为它是先民狩猎的猎物。翻阅先秦文献,《战国策》记载在战国时期“赵、代良马橐驼必实于外厩”,指中原以北燕赵曾有过骆驼,故有人推测其很有可能在距今3500年前进入中国境内。但动物考古学家见到最早的完整骆驼骨骼是陕西平陵丛葬坑里出土的33具遗骸,平陵还发现有双峰驼木雕像,属于西汉晚期。实际上,汉代及其以前骆驼主要为草原游牧民族所有,当时涉及到西域、中亚的商业活动规模有限,所以在中原表现骆驼题材的艺术品很少,不像隋唐那么普及广泛。而从商周开始,马的应用就非常广泛,特别是以战争为主的各类题材,成为艺术表现的重点。因而,马与骆驼“混搭”成为一个有趣的研究课题。

在春秋战国,骆驼称呼为来自西域的战马。

在古代,马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和农用畜力,战马更是军队的重要构成,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军事作战能力,因此历代王朝都重视马的繁殖和推广,秦能统一天下灭掉六国,来自西戎的战马起了重大作用。(作者:曾云锋

分享到:


今日热点
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第七届年会“全球老龄化应对策略”主题论坛举办
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第七届年会“全球老龄化应对策略”主
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第七届年会“中华文明与中医药”主题论坛召开
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第七届年会“中华文明与中医药”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