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 国内 >

宫廷御制变石墩 圆明园文物的百年回家路

[解说]盖平房的破石砖、民居里的小石墩儿……您可知道,这些老百姓或是用来盖屋造房、或是丢弃一旁的石砖其实是皇家御制,与故宫大殿上的木材石料同根同源的珍贵文物。

近日,“回归圆明园流散文物展”在圆明园天心水面正式开展,37件重要石质文物集体亮相。记者在现场看到,每一件石刻文物都罩着玻璃,细细观察,还能看到石头上焚烧的印记、凌乱的刻痕,他们用沧桑的痕迹诉说着自己的漫漫回家路。

[同期]圆明园管理处文物考古科科长 陈辉

2009年我们接到了一个市民靳风先生的电话他说他的祖辈在解放前后为了盖房子,从圆明园西部的某个景点搬走了两块石头。当时他的家里这两个石刻摆在一个非常不起眼的位置,上面还摆放了很多的家里日常用的一些杂物。(我们)请教了相应的文物专家,才发现这两块儿石刻就是当时(宫廷)铜路灯底下的石座。它上面还有一个十字交叉型的隼牟结构。用的是很好的一个汉白玉,雕工非常的细腻。它是普通的民间即使是王府都是不能使用的,只有在宫廷中才能使用。

[解说]近年来,圆明园管理处从一亩园、树村、功德寺等周边拆迁区回收砖、石文物8万余件,也曾收到热心市民捐赠的带有“圆明园”戳记的城砖。曾散落各地的圆明园珍贵文物渐渐回流,其中不乏珍贵文物。乾隆御笔亲题的圆明园“柳浪闻莺”坊楣雕工细腻,古朴典雅堪称珍品,而展览中央蜿蜒曲折的巨大石槽文物更是吸人眼球。

[同期]圆明园管理处文物考古科科长 陈辉

像这个流杯渠的石座,它是这次展出的展品中最大的一件。(它)近似于长方形,长和宽都超过3米,是由9块石头拼合而成的,上面人工雕凿了这样弯弯曲曲的小水道。它原来是绮春园清夏斋的一个流杯亭的一个基座。它是当时清朝皇帝仿照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曲水流觞的这么一个故事,在园中仿建的这么一个景点。

[解说]圆明园罹难后,该组构件流落至今天的北京大学校园内,1981年回归。在经历了19世纪的战火及后来的石劫、木劫、土劫后,如今基座之上的亭子已消失,只留下石质的基座还能让人想象着古代帝王与大臣们曲水流觞的风雅场景。

本次展出的圆明园流散文物包括2件二级文物和6件三级文物。近期回归的乾隆御笔“熙春洞”石匾额和嘉庆御笔“称松岩”诗刻石两件文物由于还在修复,其复制品亮相本次展览。陈辉说,让圆明园流散文物回归是一个任重道远,代代相传的长期工作。如今他们借助高科技手段,让这些遗失在外的文物早日回家。

[同期]圆明园管理处文物考古科科长 陈辉

我们有一个流散文物的一个数据库,一些流散文物都记载在数据库中进行了长期的跟踪,包括它变化的一些状态,位置一些挪移都要进行一个跟踪。如果说有一些其他的原因不能回归,我们现在也争取采取一些三维扫描这种高科技的无损的这么一个手段,通过电子的网上的这种虚拟的展示,展示给公众。

分享到:


今日热点
你所不知道的鲁迅:版画收藏家
你所不知道的鲁迅:版画收藏家
台湾顶级工艺走进厦门,以多元化工艺精品触动生活
台湾顶级工艺走进厦门,以多元化工艺精品触动生活
推荐文章
精品—贵州银币十七年汽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