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收藏 > 人物 >

向建党100周年献礼·2021年重点中国书画名家——李秀峰

李秀峰,1948年1月出生,河北省泊头市人,甘肃国画院院长(法人),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舘舘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曾任甘肃省美术家协会秘书长、专职副主席廿余载,多年担任甘肃省艺术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委,中国美协第五次美代会代表,受邀担职国内外数十家美术团体领导机构。

美术作品先后廿一次入选(或应邀)参加由中国美协主办或参与主办的全国性美展,并在其中获二等奖一次,优秀奖三次。先后两届获得甘肃省委省政府设置颁发的省级最高奖“敦煌文艺奖”以及多次重要奖项。2002年被国家人事部专业人才研究会评为“当代中国画杰出人才”,2005年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授于“优秀人民艺术家”称号,2007年起,大幅国画作品《吉祥高原图》悬挂于人民大会堂中南厅;2008年,作品《飞天》应选随神舟七号遨游太空。2017年2月被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授于“世界非遗大会终身成就奖”。

耕耘者的足迹与情杯

——李秀峰的中国画人物新作

文/徐恩存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我认为中国画的临摹与写生即是中国画学中的读书与行路的关系。

李秀峰是勤奋的,也是洒脱的,更是诗意的,这一切,我们在她的作品中可以充分的感受到。

李秀峰的人物画,不论创作,还是小品,都漾溢着饱满的激情,都焕发着新生活的活力,都体现着一种充实之美。

可以说,她的作品始终未脱离现实生活,而且,她总是在现实生活中撷取日常生活的平凡诗意;当这一切都转换为形式、笔墨、语言与美感时,便折射出画家的情怀——热爱生活、讴歌生命。

从作品中,可以看到,李秀峰作品中不变的主题是——西部高原的藏民风情,画家通过母爱的视角,去赞美生命的可爱与顽强,去表现藏民诗意的性格与本色,为此,她无数次深入藏区,了解藏民,成为她们的朋友,所以,她笔下的藏民形象,是生动的,是有血有肉的,是极富有个性的;因为,李秀峰太熟悉她们了,他们的喜怒哀乐在李秀峰那里是了然于心的,那形神兼备的形象,在李秀峰来说是呼之欲出的。

作为写意中国画,李秀峰严格着分寸感,她不过于夸张的变形,也不盲目风格化,而是强调在写实的前提下,删繁就简,适应调整,使作品在简炼中见出丰富、单纯中见出娴熟、平凡中见出诗性;画家笔下的老人、青年、阿妈、少女、儿童等,都在符合视觉规律中,被表现的形神俱足、意趣盎然;

由于,画家熟知对象,更注重情感的传达,所以,在寥寥数笔中,在干湿浓淡的变化与演绎中,使笔墨情感化,承载着生命内容的丰富,在挥洒中,即体现藏民生活风情的欢乐,洒脱与阳刚气息,又体现出水墨画的独特美感与意趣。

作为一个孜孜不倦的耕耘者,一位独立思考的成熟画家,李秀峰不放弃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生活,对她来说,乃是丰厚的精神资源和有力的精神支持;在风云际会的当代,李秀峰以“笔墨当随时代”为宗旨,砥励自己,坚持自己的艺术理想,现实的生活,生命的多彩,是她艺术表现永恒的主题,惟其如此,她才能始终保持不衰的激情,保持敏锐的艺术感受力,才能不断创造出喜闻乐见的好作品。

儿时往事难忘怀  话题从乡情开始

说起儿时的记忆,李秀峰满是甜蜜。她说虽然已经离家60余年,但最美好的记忆都在家乡。在她眼里,青黄不接时吃野菜、上树撸榆钱、下地挖青青菜、爬墙上树、泡在水坑里甚至逃学这些儿时的常事都是那样难以忘怀:“那时,我淘得像个男孩。”

因为父亲不在身边,除了爷爷奶奶,家里地里全靠李秀峰母亲一个人操持。她经常帮着母亲打草、喂猪、干家务,虽然艰苦但觉得非常有意思。而留给她记忆最深的是,有一年发大水,她家那块地势低洼的高粱地被淹,她坐着大木盆在水里漂着,去地里剪高粱穗。

李秀峰说,五六岁时她遇到的一件事,至今想起来还感到很神奇,并确定了她这一辈子的奋斗目标。一次,她出门去玩,突然看见天空出现海市蜃楼一样的场景,亭台楼阁、烟云缭绕的,仙境一般的古建筑下是宽阔的台阶,物别漂亮。“要是画出来多好啊!”从此,她的心里有了绘画的欲望和志向,这种深刻的景象一直在大脑里挥之不去。

9岁时,李秀峰跟随父母支援西北建设,离开家乡到了甘肃兰州。一年后,她才开始上学。读书后,她迷恋上了美术课,买来纸墨、颜料,虚心向老师请教。后来,她入伍从医。但不管干什么,她最忘不了的还是作画。“海市蜃楼也好,幻觉也罢,它奠定了我今后的人生道路。”李秀峰这样说。

一步一个脚印

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中学毕业的李秀峰被学校保送入伍,成为解放军院校的一名学员,繁忙紧张的军队生活,并没有让她忘掉念念不忘的绘画,并陆续在《人民军队报》及兰州当地媒体上发表一些题图、栏头等作品。

1975年底,李秀峰创作了一幅作品:一个下乡巡回医疗的女兵,坐在农村炕头的小煤油灯下,拿着手术缝合针穿针引线,苦练技术。这幅《为了明天的手术》作品被总政治部一位著名画家到兰州军区选画时一眼看中,幸运地入选全军美展。

时隔不久,“八一”电影制片厂派人到兰州,专门为李秀峰拍摄了业余美术创作的新闻纪录片《战士画家》,在全军部队轮流播映。

这件事对李秀峰震动很大,感受到鞭策和鼓励的她自此更加热爱绘画,除了正常工作,可说是日与笔墨为伴,夜拥丹青而眠,食不知味,夜不能眠。

带着刻骨铭心的画家梦,李秀峰在20多年的军旅生涯中磨砺出坚毅、豪爽的性格,并通过孜孜不倦的自学苦练,打下了扎实的写生和造型功底。

198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李秀峰脱下那身难以割舍的绿军装,怀着希望,伴随着萦绕于心的童年画家梦,如愿以偿地跨入甘肃省美术家协会。她带着满脑子的求知欲,瞪大了双眼,抬头仰望身边的文化名人们,如饥似渴地学着做人作画的道理。从此,她的人生揭开了新的一页。期间,她在《解放军报》、《甘肃日报》等媒体发表了不少作品,并先后入选各级大展。栉风沐雨,艺海苦航,李秀峰渐渐成为画坛有成就的艺术家。

西部是一个永恒的题材,西部人物更是一个掘之不尽的宝藏。这里不仅是广漠中生命的象征,也是她的情感中的笔墨符号。不论是干裂秋风的胡杨,还是昂扬坚韧的骆驼,都成为李秀峰创作的不竭之源,研究传统,深入生活,体味那里人们的生活内涵,挖掘创作素材,以当代人的认识高度去塑造典型的形象,加上她对人物造型及中国画笔墨熟练的驾御,她的作品在人物形象与内心世界的描绘及线与水、墨的交替中,渲染出生动的精神气象。这就使得她的人物画风格别有意味,在当下人物画坛有相当的影响。

一笔一画总关情

从学子到戍边的军人,再由军人到画家,她心中惟一的希望是在自己的品格中更多一些淳朴善良,在谦和中更多真诚。翰墨寓精神,健笔抒人生。读李秀峰的画,不经意间会让人怦然心动,让人敛神揣摩起她笔下的人物。

李秀峰的画,大部分画幅选择了年轻丰韵、勤劳朴实、奔波操劳、扶老携幼的可爱少妇作为画幅的主人公。这些少妇集中代表了中青年劳动一族,上有老、下有小,丈夫在外奔波,她们担负着全家的重任,但是她们并不悲哀,相反在她们身上体现出了那种少妇特有的满足和乐观。这些都表现出了李秀峰对生活乐观积极的态度和慈祥的母亲情怀,也表现出画家对劳动的赞颂。

纵观李秀峰的人物画,绝大部分都是表现高原题材的。那淳朴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父老乡亲,那简陋的藏包、汲水工具和古老的生活方式,无不体现,出高原民风。李秀峰酷爱草原、酷爱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和古老的高原生活。往往采风到哪里,一呆下来就舍不得离开,多少年来,朋友遍及西北五省区各个角落,新疆、西藏、青海、甘肃、陕西等地,无不留下她深深的足迹。雄厚的生活基础、扎实的绘画功底铸就了她画作中的高原民风。

尤其耐人品味的是李秀峰的以敦煌飞天为内容的“大敦煌舞女”组图,那大写意式的身段和舞姿,那耐人寻味而又难以辨清道明的色调,还有那藏传佛教特有的鼓号装束,无不透露着幽幽的古道情怀。

在她的近期作品中,更加突出人物本身的刻画,从面部就开始强化渲染画中人的内心世界。李秀峰善于用线,她的线落在笔下的人物上,呈现出特有的历史沧桑感,深厚、博大得像一本厚厚的传记。对人物形体的描绘也是作者的着力点。无论是赶集老农,还是出嫁少女,无论是动态的欢娱舞者,还是静坐在自家门口的吸烟人,李秀峰都能巧妙地使形体和服饰成为她的创作的重要道具,并以此反衬被描绘对象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状态。她笔下的人物,有的身形如山,有的衣似老树,不同的人物采用了不同的线,使其极具个性特征,似乎让人们看到了作者丰富的感情及生活深度,以及对生活洗练后历练出的属于自己艺术的气质和风格。

欣赏近年来李秀峰的国画新作,人们还发现她善于以相对夸张的造型、稚气的笔法和鲜明的色彩去描绘浪漫、快乐的童趣世界,其《童年系列》是对画家清澈透亮的童年生活的追忆,是画家发自肺腑真挚情感的流露,恰似一首首饱含天真稚气的童谣在人们的耳畔回响。

2021年将迎来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一百年风雨兼程,一世纪沧桑巨变。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在这特殊的历史节点,著名画家李秀峰以笔抒情,歌颂红色革命,抒发艺术家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定信念,以此献礼建党100周年!

分享到:


今日热点
云上苏州加速迈入“智慧赛道”
云上苏州加速迈入“智慧赛道”
《刘九庵书画鉴定研究笔记》新书座谈会举办,力图还原故宫学人的治学之路
《刘九庵书画鉴定研究笔记》新书座谈会举办,力图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