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收藏 > 人物 >

孔维克与杨之光对话侧记

孔维克,1956年生于山东省汶上县。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统促会理事、民革山东省委副主委、世界孔子后裔联谊会副会长。中国美协理事、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北京大学文化艺术研究所名誉所长、民革中央画院副院长、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山东省中国画学会会长、山东画院院长。代表作《孔子周游列国图》、《公车上书》、《沐》、《杏坛讲学》、《高士图》、《白英点泉》等在国际大赛和全国美展中分别获金奖、铜奖、优秀奖、荣誉奖。近年现实题材的创作《高原的记忆——孔繁森》、《齐鲁曙光——党的一大代表王尽美、邓恩铭》、《同志仍须努力——为国父孙中山先生造像》在当代画坛卓有影响。作品及传略被收入各类画册和辞书。代表作数幅入载上世纪80年代启动历时十年的国家美术出版工程《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中国画卷、壁画卷、插图卷。出版有孔维克画集、文集、书法集、写生集等50余种。

获“中国画坛百位杰出画家”、“中国十大公益艺术家”、“2015年人民艺术家年度人物”等称号;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并举办作品研讨会暨作品集首发式;代表作《公车上书》在七届全国美展获奖后入选“百年中国画展(1900-2000)”、“新时期中国画之路(1978-2008)”,2007年签约为“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重新创作;文集《砚耕堂随笔》获山东省第三届刘勰文艺理论奖;被推举为“当代优秀中国画家”之一参加全国政协组织的大型晋京调展;《不抛弃不放弃》(主笔合作)入选第三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并获山东省第二届山东泰山文艺奖金奖。2013年《心学大师王阳明肖像》签约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孙中山先生在青岛》签约山东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孔子诞生传说》签约美丽的传说山东民间文学中国画创作工程。

孔维克水墨人物写生作品欣赏

矿工写生——《傅村矿青年矿工刘峰》

矿工写生——《傅村矿文工团员傅颍》

​马牧池写生——《村头休息的老汉陈建新》

孔维克与杨之光对话侧记

对话人:杨之光 孔维克

时间:2007年10月4日下午

地点:广州美术学院 筠斋

中国人物画百年发展的历程开拓了一条充满挑战的路,掀开了人物画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我们今天看到的中国现代人物画,可以说已经与传统的人物画不可同日而语了,它们截然分属为两个不同的体系。如果说中国画当今所说的“转型”有个成功范例的话,当首推人物画。众所周知,蒋兆和、赵望云等为第一代现代人物画创新的开拓群体,而杨之光先生则是第二代人物画革新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与方增先、刘文西、黄胄先生等在不同的艺术方位推进着中国人物画的当代发展,代表了上世纪80年代前的人物画发展的水平。进入21世纪后,中国人物画从风格的多元趋向、文化的多重承载到技法的多种嬗变,使中国人物画坛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繁荣状态。孔维克作为当代人物画的传统与现代、承继与融合较为典范的代表性人物之一,颇受当代画坛的注目。我们邀请他与杨之光先生会面并作艺术对话,相信这次活动对人物画的探索和推进及对当前纷繁状态下的学术梳理,都会对大家有所启迪。

孔:杨老师,我们这一代画家可以说是看着你们这一代的画成长起来的。您的《雪夜送饭》、《浴日图》、《矿山新兵》、《激扬文字》等作品,给我们以思想的崇高感和情感上的激励,也使我本人喜欢上了人物画。我作画的题材亦多取之于历史注目的聚焦点或生活中感触较深的兴奋点,如《公车上书》、《乡会图卷》等。我觉得人物画家要比其他画家多一些社会责任感、道义感和忧患意识。

杨:是的。人物画家要关注社会,要直面人生。为什么两千年来人物画发展缓慢?客观的讲,正是近百年来社会变革的时代大潮,才催生了人物的嬗变,推动了人物画的发展。说起来我们这代人也很不容易,一方面社会责任感和艺术的使命感促使大家不断在艺术上苦苦探索并经历了生活和精神上的苦难;另一方面,那个年代受阶级斗争的影响和艺术思想禁锢的束缚,不能自由地去探索,不能充分发挥大家的艺术才智。再则,受历史的局限,古代和外国的优秀东西也见得非常少、眼界比较窄,这就大大限制了画家们在生命的旺盛期所应有的艺术升华。

孔:但是,你们还是在历史的局限内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艺术的创造力,完成了人物画在形象与笔墨的关系、题材与时代的关系、艺术与生活的关系等多方面的契合和升华,达到了在那个特殊时代艺术创造的最高峰,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可资借鉴和思考的东西。

杨:那些画虽然今天看起来较陈旧了,比如刘文西的《祖孙四代》方增先的《说红书》,王盛烈的《八女投江》以及我自己的一些画等,但当时是带着真情实感画的,所以直到今天我们看上去还是很亲切的,一点也不造作,所以有它特殊的历史意义和文献价值。

2.画家的艺术创作与生活的根脉联系

杨:看了你的速写,使我想起我这大半生也是在不间断地画速写,我的好多创作都来源于在速写中对生活的体悟,甚至有不少画是直接用速写改造而成的,如《慰问演出之前》、《一辈子第一回》等。

孔:我也有这样的体会,作家的小说来源于生活体验,那是故事的曲折展开、人物性格的生动描写与人性美丑的真实揭示;而画家笔下的作品则是形象的具体刻划、形式美的智慧发现、线的旋律或色与光的艺术表现,同时也展现了其内心与外部世界之美的和谐沟通。这都与画家对生活的观察、体悟、理解分不开,只不过画家与作家的切入面、观察点有所不同而已。不过,我发现您有不少画,并且是成名作并不是从写生而来,甚至有些历史题材,如《毛泽东在广东农民讲习所》、《不灭的明灯》、《红日照征途》等也是这样。

杨:这有一个间接生活与直接生活不同的体验问题。一个艺术家的创作离不开他的生活体验。即使你画历史题材的作品,也要以当代人的心态去体会历史人物,深入到其时、其景、其人中去,这就同样要求你去调动自己的全部生活经验,我想画历史题材的画就像是写历史小说吧。

孔:确实,艺术创作的规律是共通的。生活即是存在,用心即能体察,碰撞即可产生火花。

3.生活速写与艺术创作

杨:以前在刊物上看过你发表的一些速写,确实很不错。这次看了你的整本速写感到非常过瘾。没想到现在还有像你这样的画家在坚持常年画速写,你的速写在场面的处理上把握有度,线条的运用灵活自如,在形象的刻划上也准确生动,这很难得。

孔:我从十几岁就开始画速写,至今无论是出差还是下乡,甚至出国都随身带着速写本,我只要有机会就画上几笔。我觉得自己绘画的灵感、手脑的配合、画面的把握、造型的能力,均是得益于常年不间断地画速写。说实话,甚至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也得利于速写,这可能会使不少人感到很奇怪。由于受时代的影响和后来工作的局限,我几乎没机会去临古画和碑帖,只能是挤时间读帖、读画。我所指的是“读”的功力及迅速消化传统营养的敏锐度,都得力于运用速写炼就的敏捷的形象思维和迅速处理各种信息的基本功。

杨:我常画没骨人物,也有这个感觉。我的体会是:画人物画需要落笔成形、运线造型的功夫,这种功夫如能经过大量速写功夫的锻炼,将会事半功倍。尤其是画没骨画和大写意画更是这样,宣纸对墨迹的反映很敏锐,不可能有半点迟疑和手生,这就要求画家下笔要心中有数,不仅要稳、准,还要灵、巧。黄胄和刘文西都是靠大量速写功夫而造就的画家,可以肯定地说他们的造型能力都得益于常年速写的苦练。

孔:谢谢您的启迪。我会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的。我觉得速写不仅锻炼动手的功夫及手与眼的配合,更重要的是,人物画家要通过画速写去观察生活,这与凭空去看生活或拿照相机的取景框去看生活是不一样的。可能是条件反射吧,我一拿起速写笔面对大自然时,总是想着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梳理、去解构、去归纳、去提炼、去思索……

杨:从你的速写作品中确实能看出与一般画家不一样的东西,你的速写有思想有探索,有对不同对象的不同处理,且各种工具材料都运用自如,这确实是一般画家所不具备的。

孔:作为前辈画家,请您为我的速写题几句话吧。

杨:好,这样吧,写一句我体会最深的话:

“一个大画家是从这儿开始的!”

4.要有艺术的创新思维

孔:我记得第一次看到您画,是1971年在新华书店里买的一张国画《矿山新兵》印成的招贴画。这张画当时感觉很清新:女孩子的生动朝气,充满阳光的画面,清新自然的感觉扑面而来,一扫当时红光亮的“帮画”习气,同时充满了当时那种高亢、阳刚的时代气息。后来又从老画家的剪报中,看到了您用花卉大写意法画的《日出》和以没骨法画得人物画等等,这些不同的画面处理都给我以思想活泼、技法洗炼的感觉,充满了不断创造的艺术生命活力。

杨:我从学画、创作,以至到教学,都要求自己和学生们不封闭自己,紧跟时代、贴进生活、不停思考、不断创新。“岭南画派”是近代中国画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也是中国画乃至中国文化之所以不断发展、有着旺盛生命力的一个表征。我一直探索中国画的毛笔与时代发展之间的关系,包括光影变化在色、墨、线上滑动的感觉。这也暗合了岭南画派前辈们大师的艺术主张。人物画没有前车之鉴,只能靠自己不断地去体悟、去摸索。

孔:我前年去东莞出差时就住在“可园”旁边的宾馆,有幸看到了岭南派大师居巢、居廉兄弟的一大批小品写生花卉,画幅很精致,内心感到很激动。那生动的形象把握和灵动的撞粉、撞彩技法的运用,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技巧,充满了天然造化的生机。这些岭南派画家的艺术基因,也传之于后来的一大批继承者吧?

杨:是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嘛。这个“水土”,除了地域文化以外,应该是指艺术的文脉。我年轻的时候随高剑父先生学画,主要是学他老人家的艺术思想。我在人物画上是不断吸取花鸟、山水画乃至西洋绘画的一些东西的,我女儿灯灯的画不知你看过没有?艺术的基因随时代的发展和个性的张扬会不断产生流变,形成一种新的状态。她很有才华,有自己的艺术追求,作品中人物的头部不画五官,而是与那淡淡的背景通过光的流动自然地咬合在一起.她在熟绢上采取色、墨、水相撞的技法,使画面形成一种充满阳光的自然感觉。艺术应该是紧随时代的,她的画很适合目前的一批“白领人士”受众群,但她的作品又是地道的中国情调、东方韵味。

孔:我在广州美术馆和三彩画廊都见过她的作品,画面确实有一种高、雅、空、灵、轻、松的格调。人物造型生动概括,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审美韵致和气息,又有一种紧贴时代的“时下”气息,既融俗又时尚,既靡丽又淡雅。这是从心底自然流淌的情感,是用画笔轻轻低吟的情歌。

5.勤奋是一个画家成功的重要因素

孔:杨老师,您相信“天资”抑或“天才”的说法吗?

杨:所谓“天才”,我是这样理解的:人的智力除残障外,应该说无大的差别,只是每一个人智力的着重点和兴趣的关注点有所不同罢了。

孔:我的理解也是如此,人的长处有所不同,天生就有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之分。喜欢画画的人可能即长于形象思维,所以往往不仅逻辑思维一塌糊涂,也不善于记忆数字或电话号码。

杨:是的,人是有“资力”和“材料”的差异的。但是在同等条件下“勤奋用功”和““找准方向”就使人与人之间拉开了距离。

孔:我一直是这么认为的,你天资再好,不用功也白搭。俗话说,“勤奋出天才”,大概即是这个道理。记得我与一起下乡的马立华先生都喜欢画画,在劳作的田头地尾,我们随时携带速写本,不管多累多苦,在两次田间拉粪的间缝,在饭前饭后的闲余中,只要有一点时间我们总是在画速写,往往每天即画上十几幅。现在回想起来,这种锻炼至今还受益匪浅。那时候没有卖速写夹的,我就折开杭五中刘老师送的那个“速写夹”,认真研究其结构并进行仿制。我当时在朋友的圈子中是很有名的,我为不少画友做过速写夹。在那三年多青山绿水的江南和白山黑水的关东游历中,画了上万幅速写,磨破了十几个写生夹。

杨:谈到画速写,我认为这是一个认识自然、与客体交流的过程。但作为技术层面,必须不断进取,并且下死功夫才行。欧洋知道,上世纪70年代知识分子去五七干校下放劳动,我总是最迟一个上车,画大家装行李的各种动作及场景速写,大家坐稳后,我才上车,又开始画大家在车上休息的场面。那时候画家没什么功利心,就总是因为喜欢画才画画,下苦功不是为了别的,就是为了把画画好。

孔:不少刊物经常发表速写,这是那个年代的时尚,我在很多刊物上看到过一批您在干校时期画的速写。记得除了您那一代画家刘文西、顾生岳、吴山明的作品对我影响较大外,我得到不少劫后余生的国外资料,如欧洲门采尔、安格尔的素描,苏联费申、列宾、茹可夫、施马里诺失的素描速写等,都对我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正是那个特殊年代的影响,我养成了画速写的习惯,我自那时起至今只要有机会总是带着速写本。您知道,我做协会工作20多年,平时画画的时间极少,只能做苦行僧,别人休息时自己补课,当然,这要比别人多付出数倍的努力。

6.全面的艺术修养是一个艺术家成功的基础

杨:我看过你的不少画,觉得你的艺术手法多样,画面讲究意境,很有格调,这与你读过大量的书和具备全面的艺术修养有关吧?

孔:我出生在北方一个诗书底蕴很浓的耕读之家,虽然因家庭出身的问题学业受到严重影响,但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的向往还是使我与同代人相比受益颇深,譬如对古书典籍的兴趣,对书法艺术的研习,都是源于那个时期的自学,在我这个年龄段的朋友中很少有对繁体字及篆书、草书的辩识像我那样痴谜的。

杨:我一直认为书法和古诗词对一个中国画家来讲太重要了,它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怀,铸就一个人的文化品格,从这两个角度切入可以触摸到中华民族文脉的律动。中国画与西画的不同点也在这儿,中国画是学养的载体,西洋画是画技的表现。对中国画的研习、评论和鉴赏都很重视技术层面以外的东西,古人说“功夫在画外”、“画如其人”,前辈画家说“画画到最后画的是修养”,大概都是这个道理。

孔:中国画讲“意境”、“境界”,讲“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也是这个道理罢。可以说西画是以色彩、解剖、透视为依据的写实绘画,而中国画是以意境、笔墨、传神为追求的表意绘画,这就决定了二者的审美趋向截然不同,致使西人是“人 在画画”,而国人则是“画在画人”。所以不少中国画家一辈子修炼自己,最后才能在画面上表现自己。我是这样认为也就这样去追求的+。

7.要有一个轻松的从艺心态

杨:看了你这批古典和现代题材的小品画,感到很过瘾。作品有风格、有个性、有思想、有追求,这很难得。你的画在一大堆画中能够让人一眼就能看出“这是孔维克的画”,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

孔:我从开始画画起,就对死临古人和他人的画很反感,往往一画就有自己的特点,很早就形成了个性,后来随着修养的提高逐渐完善才有了今天的面貌。

杨:你不仅能画小画,大画也能驾驭整体效果,这很难得。我劝你画大画时一定要精神放松,你就当画小画那样去画大画,才能画好。听说你接受了“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的创作任务。我要谈谈切身体会。从构草图到放稿子,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很认真、严肃并且全身心地投入去创作那幅画。后来鸥洋拿了一张《激扬文字》素描稿,让我改成中国画,我由于忙那张画,所以很“应付”地勉强接受,匆匆忙忙一挥而就,与鸥洋的谈笑争执中没有丝毫压力地一遍着墨而成,在非常放松的状态下完成了那件作品,结果这张画入展后在当时广受好评,现在成了经典作品,而那张严肃认真的创作则渐渐被人谈忘了。

孔:孔子说的“游于艺”,大概也是指以放松的心态从事艺术吧,当然,这与“文以载道”的严肃并不矛盾,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8.可贵的是永远坚持自己的艺术信念

杨:回想我半个多世纪的从艺经历,我觉得有一点非常重要,即一定要坚持自己的艺术信念。当然艺术语言的探索可以很活跃、可以丰富多彩,但是一个艺术家的艺术思想及艺术主张则一定要坚守。不能跟风走,更不能人云亦云。

孔:在现在这个艺术思潮迭起、风云多变的信息社会里,能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非常不容易,不少人是跟风走的,结果是壮大了别人,迷失了自己。

杨:跟风走是永远跟不上的。所谓创新,也只是艺术的一个方面,即新与旧,另一个方面则是高与低,或好与不好。现在我们看到不少很优秀的画家,还有一些老画家,自己已经有一套很好的东西了,却硬要丢掉,而去学年青人的“创新”,结果弄得不伦不类,很可惜。

孔:前不久与黄格胜聊天,他讲过一个小故事很能说明问题。以前我们生活条件不好,出差只能住小旅店,多数客人怕枕巾不干净往往反过来用。殊不知所有的人都是反过来的,你恰恰用了不干净的枕巾,不反就正好了。另外,我觉得一个人变与不变也要看他的“造化”和修炼的程度,有的人适合变,如周思聪当年的变,即是她“修炼”到非变不可的程度了,张大千和齐白石也是一个例子,他们到晚年才修到了变。有的人就不适合变,而是在不断坚守、不断完善,如潘天寿、黄宾虹、陆俨少等,终成大师。

另:

陈履生(中国美术馆研究部主任):孔维克的画重格调,很文气,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和艺术个性。从他的画中我们能够品味到中国文化的高雅气息、对大自然的人文关照及对人生的智慧解读。

孙克(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秘书长):孔维克是孔子的后裔,在他的画中有一种天然的书卷气、贵族气,作品高雅脱俗、气清格正。他的修养很全面,除绘画的路子较宽外,他的书法、文章都不错。孟子曾谈过“养气”,对一个画家来讲,这也是养气的一个重要方面吧。

黄孝逵(香港职业画家):与孔维克同在香港采风时看他画的大量速写,使我感受到他对生活观察的敏锐,手头功夫的深厚。后来再看他的一系列表现香港的作品,简直妙极了。那笔墨很现代又来自传统,画出了现代感、都市味、香港味。

分享到:


今日热点
墨香萦绕,祝福新春:中国书画名家金晓海
墨香萦绕,祝福新春:中国书画名家金晓海
《梦之蓝·经典咏流传》开播 齐豫赵照唱出中国人最大的《乡愁》
《梦之蓝·经典咏流传》开播 齐豫赵照唱出中国人最大的
古董方形钢琴
2019-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