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展览 > 活动 >

曹荻明应邀赴“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授课

——2015年赴韩国中小学生志愿者培训班开班

由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组织“与名师对话”系列讲座在北京语言大学开班

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民间艺术国际组织会员、中国陈设艺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华民间藏品鉴定委员会专家委员曹荻明应邀为2015年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赴韩国中小学生志愿者培训班授课,他以《小文玩 大文化—中国符号》为标题,分别从玉文化、木文化、禅文化等三个部分展开,结合中外文化比较,讲授和分享了他始终挚爱的中国传统文化。

曹荻明老师讲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符号

曹荻明的授课内容深入浅出,精心准备,得到孔子学院志愿者们的诸多共鸣和交口称赞。他在授课中用了大量的经典作品图片赏析,直观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纷呈,引发大家浓厚的兴趣;与此同时;他又引用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相关阐述,给志愿者们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引导听众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思考。比如在讲授中国玉文化时,曹荻明先让大家看了西周、宋、明等时期的经典古玉图片,再详细讲解了它们的工艺、寓意、美学价值,其中又着重阐述作品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

近300名赴韩志愿者参与课程学习

在讲解“西周双龙青玉环”时,曹荻明引用了《尔雅》中的名句,“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从“好、肉”的概念,也就是玉器中间孔以及边缘的直径的比例关系,从工艺角度分析了古代玉器“璧、瑗、环”的区别。孔小于边的玉器叫璧,孔大于边的玉器叫瑗,曹荻明说,此件玉器“好、肉”正好是一个1:1的关系,也就是“肉好若一”,所以叫“环”。 该玉环雕刻着“谷纹”,取养人之义,因为在中国,民以食为天,粮食最重要。瑑饰为蒲形,蒲为席,取安人之义,合起来就是中国古代注重安人养人的理念。

曹荻明毫不掩饰对中国传统艺术的钦佩。在展示一只古代玉碗的图片时,他认真的让观众猜测下碗的厚度,在他公布最终答案为0.7毫米时,听课的孔子学院志愿者们发出一片惊叹之声。曹荻明说,中国玉器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倾注了中国人太多的心血。拿以薄著称的玉碗来说,制作要求非常之高,不仅要一丝不苟,制作过程必须得保持绝对的安静和全神贯注,屏住呼吸去做,日以继夜的完成。即使现在,最好的玉器制作师傅,最少能用两年半的时间才能完成一个玉碗。在中国古代,一个制作玉器的工匠,可能拖家带口,一家人用一辈子时间,一起做一件东西。

和田碧玉薄胎缠枝莲纹碗

曹荻明说,中国的制玉之人,踏踏实实地制作,绝不是不仅仅是为了报酬,而是一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信仰,而这种信仰是中国人祖辈传下来的。玉文化中包含着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瑕不掩瑜”的清正廉洁气魄。源于此,玉器成为中国的代表符号之一。玉文化也就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西周双龙青玉环

作为中国老字号元懋翔的首席设计师,曹荻明也分享了他设计的部分作品。他专门为自己设计的“平安扣”写了一段优美的文字,“我拿着它总想找到源头与方向,却始终发现一无所获,一直在漩涡中旋转着,徘徊着也似乎前进着。终于发现,原来生活本来就是一个连环,似乎有方向与追求,却永远都是一个圈”。

接触过曹荻明的人,都能由衷的感觉到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挚爱之情。曹荻明说,此次为孔子学院总部赴韩国中小学生志愿者授课,助力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他感到非常高兴,他愿意做更多的事情,引领更多的人,来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马亚茜 宾夕/图)
 

分享到:


今日热点
景泰蓝鉴证中韩友谊,韩国前总理郑云灿收藏中华荣耀尊
景泰蓝鉴证中韩友谊,韩国前总理郑云灿收藏中华荣耀尊
纯银大龙版票被韩国前总理郑云灿收藏
纯银大龙版票被韩国前总理郑云灿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