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工美界追名逐利少创新
高公博 《三人飞天》
李文跃 粉墨彩《丽人赏花图》瓶
陈文增 定窑莲纹刻花贵妃瓶
为抢救珍稀技艺、传承民族文化瑰宝,一批经验丰富、技艺精湛、艺术成就为业内所公认、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艺术家被授予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为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发掘、保护、发展、人才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传统工艺美术发展到今天,不少工美“大师”被人诟病因忙于参展、评奖,追名逐利,致使作品苍白重复,毫无新意。那么,工艺美术若想要跟上时代、长足发展,究竟路在何方? 专题策划/吴聿立 文、图/记者刘丽琴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高公博——
若热衷展览评奖创新能力易萎缩
我认为,在传统工艺美术发展的过程中,艺术是重中之重,高于一切。但现在不少展览以评奖为目的,一些大师就像螃蟹,被束缚在蒸笼里,被蒸熟了,“红”了、漂亮了,但生命力消失了,创新能力也随之萎缩。
大师不是把前人的东西接过来再传下去,而是在接过来的同时,通过创新用力向前推动、发展,因此我才孜孜以求新技法、新突破,开创不同的艺术品类。我深刻地认识到,展览会、博览会不应以评奖为主,而应以发现新艺术和新问题为主,专注于艺术的突破。业内曾有这么一句形容:艺术好像螃蟹,可以横走直走,自由地走,但不少展览是把这些螃蟹放在笼子里蒸熟。这样的螃蟹,很“红”,外表漂亮,但已经没有生命了。好的展览应该给予大师活力,而不是把他们放在笼子里蒸。
同时,社会也不要忽视工艺美术的可持续发展,应多提供、建立一些教育平台,善用大师资源,培养人才。我从事黄杨木雕50年,成为今天大学里的客座教授、外聘硕士生导师,深知其中艰辛。民间艺术能成为高校硕士、博士的选修科目,说明国家对民间艺术的重视,也说明大师在漫长的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国家的珍贵资源,遗憾的是现实中这些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据我所知,韩国工艺人才的教育是和学历挂钩,本科、硕士和博士都有,明确分配了艺术家的培养任务。但在中国,工艺技术的教育系统并不和学位挂钩,大师资源紧张,却没有授徒、授课的任务。不过,值得欣慰的是,有些地方建立了工美学院,杭州要求每个大师培养5个学生,给学生和大师一定的补助,效果明显。
工艺美术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与故土文化相生相长,不能轻易离开本土,地方政府和机构在保护、发展当地工艺美术时应对其有适当的倾斜。比如龙泉宝剑、龙泉青瓷和青田石雕都在丽水地区,但如果把他们集中到丽水市去发展,就像鱼儿离开水,其艺术生命也会曲折。所以大师的事业和作品应以当地发展为主,一些大师年纪大了也想把艺术结晶留在心爱的故乡,或者建立艺术馆和博物馆。对此,有些地方会大手笔地开发文化区,把文化留在本土,但有些地方并没有这样规划,而是唯经济是图。
我想,工艺大师最优秀的作品所产生的无形艺术价值、人文内涵是美好的、无价的,这些艺术结晶最好的归宿是艺术馆、博物馆,最终归属社会。
《中国陶瓷(艺术版)》主编 漆德三——
经验型大师迎合市场
工艺虽精但匠气十足
应该说,大部分工艺美术大师、教授的作品,工艺精,设计美感强,但不排除一些大师,是师傅带徒弟的路数,没有经过系统学习,对外交流少,视野狭窄,美学意味弱。
有很多艺术家,工艺技术和设计都一流,像陈文增、李遊宇这样的“国大师”,还有在学院里经过专业学习、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和先进理念的人。但行业里也不乏“经验型”大师,在工艺上非常讲究,但美学上没有追求。这一部分人,有些是因为师傅带徒弟的承袭,传统多,现代意识少;有一些是只看“画册”创作,迎合市场,已经丧失了艺术追求,工艺再精也是匠气十足的行货。
就陶瓷艺术而言,我觉得陶瓷艺术不缺大师,缺的是陶瓷理论家和艺术经纪人。艺术作品最可贵之处在于与众不同的个性和承载深厚的文化。像景德镇每年都有大批的国内外艺术家进驻、落户,从事油画、国画、瓷器等创作,他们把好的艺术风格、艺术流派带到景德镇,也带来浓郁的交流气氛,起到提升创作者的文化品质和素养的良好作用。但我觉得,社会不缺陶瓷艺术家,紧缺的是陶瓷理论家、陶瓷评论家,缺的是艺术经纪人。艺术家既要创作,又要谈生意、应酬,零距离地介入市场,把宝贵的精力分散在追逐利益之上,那么他的作品必然会商业气息很浓,因为他这样的创作已经不是来自艺术家对生活的感悟,自然与流芳百世的作品差距甚远。
画家、策展人 葛千涛——
不去“大师”化
工美界只会上演追名逐利的闹剧
现在的“大师”是一个很奇怪的称谓。我认为,真正称得上大师的,一定是在人类历史上做出过杰出贡献、在各个领域有所建树的人,比如《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所以,只有去“大师”化,中国的整个工艺美术领域才会走上坦途,否则上演的只是追逐名利的闹剧,现代设计也就无法在这个领域成为主流。
中国工艺美术界必须清楚自己今天所处的位置——国际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因此,我们不可能重建所谓传统文化的空中楼阁,不能再将原有的传统工艺、技术当作自我表达的唯一技能。当下,我们需要去探索一种时代精神,以此激活创造的动力。
在宋代,因为“佑文政策”,激活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创造力,文化品位的提升使审美文化成为了一种日常生活。在这样的精神氛围下,文化、艺术各门类之间互融互通,体现在工艺美术上,宋瓷以淡雅为上品,其官瓷、哥瓷、钧瓷均体现了这种审美意境。而在宋以后,尤其到清代,由于受统治者的文化政策和审美趣味的影响,诗、词、文、小说、戏曲、书画、建筑、园林、手工艺等折射出的审美现象都极尽繁复、匠气十足。
而当下工艺美术的现状更让人堪忧,由于缺乏美学体系,缺乏创作情感,很多大师丧失了创造力,“作品”不知所云,或拙劣模仿西方,或简单重复历史,媚俗、媚利已成为行业的病症,真正具有个性、具有时代特征的作品更少。放眼世界的舞台,我们的工艺美术几乎处于“失语”状态。在国际一线的展会上,如米兰设计周、家具展、法兰克福生活用品展上,我们几乎看不到一件中国大师的作品,在我历年观展的过程中也不曾发现国内“大师”们的身影。
不认知世界,如何前行?中国的“大师”们也只能自娱自乐。在“大师”终身制、“大师”云集的今天,我们看见的是费尽心思为打通各种“渠道”、忙于参加国内各类展览希望获得证书、然后争先恐后奔向“大师”迷途的人。当大师们得意洋洋地炫耀称号、财富、工艺的时候,我不清楚他们炫耀的资本是什么,又凭什么如此自信?他们中很多人年复一年地重复历史,既谈不上想象力,更不用说创造力,除了苍白还是苍白,而关于美学的话题更无从谈起,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工艺美术属于艺术的一种,艺术要想通过工艺美术呈现出来,最首要的问题是教育。按照美的规律改造和创造一切,中国目前非常需要这种价值尺度。而在创作的国际背景下,中国文化也需要国际性的表达。放眼世界,当代艺术、设计都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启灵感的天窗,大道至简,悟在天成。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陶瓷艺术大师 陈文增——
工美发展需技术与素养并驾齐驱
“工美大师技术一流却缺少美学素养”,这是中国工艺美术界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工艺美术界一直探讨的技术与学术的关系。不能说大师们都没有品味,但绝大部分对学术不够重视,而只重视技艺层面。
有些“大师”重工不重艺,跟着师傅学艺,以技术性传承为主。一些濒临绝迹、正在抢救的工艺,首先是进行生产性抢救,重点保护的也是技术传承,理论和学术方面要晚一点。毋庸讳言,这样的大师在创新方面缺乏后劲,视野不开阔。
为什么古代传承下来的工艺精品,不仅在技术上能达到巅峰,在艺术欣赏上也能达到高峰?而现在泛泛的大师、艺术家比较多,拔尖的却比较少。原因在于大师本身文化和学术方面注重不够、探讨不够。以紫砂工艺为例,从历史上看,文人的把玩、欣赏、参与让紫砂工艺在美学上具有深远的价值。不少艺术门类,由于文人的参与,其文化品位、推广意义都迈进了一步。所以在陶瓷艺术领域,我也提出“文人陶瓷”这个概念,也就是说陶瓷艺术家已经不是工匠,而应向文人靠拢,具备国学知识,学习文、史、哲,最好会吟诗填词。而且,我们的陶瓷大师还要具备学术修养,著书立说,仅仅靠手把手教技术是不够的。所谓“大师”,要综合专业能力和美学能力,否则“大师”的称号会大打折扣。
现在很多“大师”,一方面只管做作品迎合市场,产品定位不明,低端产品充斥市场;一方面所谓的专业大赛、博览会,也只是作品评比,而很少就某个专题,比如就某个窑口,就青瓷、白瓷来做学术交流。当代工艺美术界缺乏学术探讨和艺术批评的氛围,而只有让作品与学术、实践与理论并驾齐驱才是工艺美术发展的唯一出路。
因此,我对现在评大师的条款也有一些看法。我觉得对有些不重视理论著述、不关注美学发展、只重视作品本身的人选,评委们就不要去推荐了,这样的“大师”视野狭窄,发展有制约性。
那么,我们的工艺品和艺术品如何才能做出打动现代人心灵的设计?由于世界一体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工艺从业者不能拘囿于自己的文化和圈子,墨守成规,要敢于否定自我、突破自我,广泛接触世界,并融于自己的创作当中。我曾做过一次讲座,坚持定窑要有自己的特色语言,要品味文化,要在情感的高级层面、美学层次上提升。我们必须在意识上先改变,然后在做法上改变,不然创作上永远落后。
- 在他手上,呼啦圈也变成艺术品想起了系列电影:《春娇与志明》的中的一个片段张志明瞒着余春娇花了9万五买了一个艺术品,戳穿之后还小傲娇地…
- 弗洛伊德最后的家:蕴藏千件古董和藏书弗洛伊德的古董和藏书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沙发 位于伦敦北部的汉姆斯特德区美丽而宁静,这里隐藏着许多散落的文…
- 景泰蓝鉴证中韩友谊,韩国前总理郑云灿收藏中华荣耀尊8月9日,中国著名社会活动家刘瀚锴等一行受韩国政府盛邀,参加韩国第14届堤川国际音乐电影节及文化交流活动。活…
- 纯银大龙版票被韩国前总理郑云灿收藏2018年8月10日下午,中国著名社会活动家刘瀚锴先生和中共中央嵊州市市政府顾问王林先生受邀参加韩国第14届堤川国…
- 西安开发商无证售房起诉买家案中案:“黑心师爷”才是总导演?《调查清样》撰文|文一刀 西安闻天科技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闻天科技)因以自己无证销售为由起诉12名曾参与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