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 > 国内 > 正文
业内专家谈长城保护:应保护全部 而非挑肥拣瘦

业内专家谈长城保护:应保护全部 而非挑肥拣瘦 业内专家谈长城保护:应保护全部 而非挑肥拣瘦

  6月11日傍晚,雨后的河北承德金山岭长城上空出现双彩虹,与古长城相互辉映。 新华社发

  核心提示 万里长城是中国乃至世界珍贵的古代文明遗址,目前古长城生存状况堪忧,尽可能地保护它,延长它的生命,已经成为一个共识。怎样保护我们的长城?除去具体的措施,业内专家在一些方向性的问题上也存在不同的意见。

  长城墙体消失比例为30%

  每一个中国人都熟悉长城,长城的形象已经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对大多数人来说,八达岭长城就是心目中的长城:雄伟挺拔,游人如织,一直蜿蜒到了视线之外的地方。

  但绝大多数长城和八达岭、山海关不一样,长城远远不是想象中齐整完善的样子。风雨侵蚀、人为破坏、缺乏维护管理,一些地区文化价值较高的明代长城文字砖被偷盗、拆解、贩卖的现象屡见不鲜……记者日前在河北省抚宁、卢龙、迁西等长城沿线县市走访时了解到,一些荒居野外的古长城生存状况堪忧。

  稍微碰触城墙,就会有薄土落下,不少烽火台的砖瓦已经脱落,部分墙体出现倾斜,有些经风雨侵蚀已经被掏空,留下数个大洞,可能一场暴雨就会坍塌……这是记者在河北境内部分古长城上看到的现象。

  2014年中国长城学会调查显示,长城保护状况不容乐观,以明长城为例,明长城的墙体只有8.2%保存状况较为良好,而74.1%的保存状况较差,甚至只剩下了地面的基础部分。

  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表示:“与二三十年前相比,长城保护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仍未达到让人满意的程度。”

  根据国家文物局2012年发布的长城资源调查成果,历代长城总长度为21196.18公里。今天所说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所修建的长城,据此前所测的明长城数据,明长城全长8851.8公里,除去2000多公里自然天险作为墙体的段落外,其中人工墙体长度为6259.6公里。长城6000多公里的人工墙体中,目前保存较好的513.5公里、保存一般的1104.4公里、保存较差的1494.7公里、保存差的1185.4公里,已消失的1961.6公里。

  从这一系列数字可以看出,长城墙体保存状况总体堪忧,较好的比例只有不足10%,一般的只有约20%,消失的比例为30%。

  换句话说,万里长城正在变短、变得更残破。

  段落保护还是全程保护?

  长城是中国乃至世界上体量最大的文物,形象地说它是一个露天博物馆。因为体量庞大,如何更好地保护一直是个难题。仅以明长城来说,8800多公里长,很多地方已经毁损了。那么,我们是集中金钱和精力重点保护其中的若干段落?还是把长城作为一个整体,全程来保护?

  一种说法是,面对动辄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的长城遗址,地方既没有财力人力也没有精力去保护。有的遗址损毁严重,甚至遗址不存,也没有必要去保护它。需要保护的,是保存较为完整的精华地段,精华地段就可以代表长城的精髓。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长城沿线一些地方政府,仅对当地的标志性长城建筑,或者能带来经济利益的长城段落,加以修缮保护。而对于大部分长城段落,由于地处偏远,只能听之任之,自生自灭。甚至一些地方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出现故意损毁长城的现象。

  董耀会说,长城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它是万里长城,如果我们只有十里长城或者一里长城,它就不可能举世震撼,也不会成为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所以,长城作为一个整体,保护它应该是保护它的全部,而不是“挑肥拣瘦”,选择性保护。

  保护长城不仅仅是重建长城,目前长城的很多部分已经遭受了严重的损毁,全部重建不现实也没有必要。董耀会说,要学会接受欣赏长城残破之美,长城的每块砖石都承载了历史的信息,它让我们睹物思人,感受生命信息的延续,这种延续是无价的。

  如何整体性地保护长城?长城学会曾提出一个方案,那就是在整个万里长城做一个长城保护里程碑的工程,就像公路的里程碑一样,按公里数把长城做一个分解。游人到了长城一个点上,比如站在长城1895公里的点上,就能知道他确切的位置,对部分和整体有了一个直观的感受,就能把整个长城联系起来,这对长城保护能起到非常重要的宣传作用。

  原始保持还是“整旧如旧”?

  如果修复长城,到底该怎么修复?是像八达岭、山海关长城一样,恢复它历史上原有的雄姿?还是照着目前遗存的样子,保留它的残旧沧桑感?

  从2011年开始,河北省迁西县投资400万元,修缮青山关长城一段200米的段落,目前已基本修缮完毕。在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新老长城的差别,同一段长城城墙,底座是原有的长城砖,城垛是新砌的青砖,新旧线泾渭分明;青山关水门被称为万里长城第一门,是至今长城沿线保存完好的唯一一座提拉式水门。经过修缮后的水门,安放提拉式大门的槽只剩下一半。

  当地一位从事文物保护工作30年的同志对记者说,长城还是保持原汁原味好,看完整的长城可以去八达岭、山海关,看保持原貌的长城就得来青山关、喜峰口,如果长城都修得像八达岭一样,那就不叫长城了。

  董耀会也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到底什么是长城原样?有的人认为长城最初建造时的式样是原状,有的人认为今天的保存状况是原状。维修长城时常用的一句话叫“整旧如旧”,这个“旧”指什么,是指长城修建之初的旧,还是指长城保存现状的旧。

  如果是按照现存的样子修复,那长城修后也会很沧桑,仍然很残破。如果按照起始的样子修复它,那维修后的长城,肯定是一座很新很完整的长城,如山海关老龙头长城、八达岭长城等。

  “这两种修建方式都有各自的科学道理,最让人痛恨的是那种既不管历史状况,也不管现存状况,想怎么修就怎么修,结果把维修长城变成了彻头彻尾的破坏长城。”董耀会说。

  开发保护还是“养在深闺”?

  作为世界著名遗迹,长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游人的增多,不可避免地带来对长城的破坏。那么,从保护的角度来说,是旅游开发好,还是继续让它“野”下去?

  秦皇岛抚宁县长城保护员张鹤珊讲了一个故事,曾有两位企业家对其说,“长城保护我们可以捐款,但我们不支持出书。因为出了书,当地长城有名了,去的人多了,你们那里的长城也就毁了。”

  游客对长城有意无意破坏的事例俯身可拾。每年十万人、几十万人去攀爬数百年未修的段落,破坏力可想而知。因此,很多人认为,与其把长城暴露在游客面前遭踩踏,不如让它继续“养在深闺”,躲过人为破坏的一劫。

  但另一种建议正好相反,他们认为适当合理地开发长城恰恰是保护长城。抚宁县板厂峪长城开发公司董事长徐国华说,散居野外的长城每年也有很多探险者,另外长城边上的群众破坏也很严重,放羊、挖药材、挖蝎子,长城墙一挖就倒一片。经过旅游开发后,我们会告诉游客哪段是濒危长城不可以爬,哪段可以爬,游客旅游有序了,村民的破坏行为也被制止住了。这几年来,长城保护反而比以前要好得多。

  董耀会说,好多野长城每年有十多万的攀爬者,这实际上反映了大家的一种精神需求,堵不如疏,政府要做的是顺应这一需求,所以应形成更多的旅游景区建设,但这种开发建设的前提是以保护长城为原则,而不是单纯以赢利为目的掠夺性开发。

  2006年,国家颁布《长城保护条例》,这一条例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部对单体文物颁发的国家级法律文件。条例实施后,长城保护有法可依,对长城保护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长城保护仅靠一部法律是远远不够的。董耀会说,仅靠文物部门是不行的,必须通过提高全社会的长城保护意识才行。如今最迫切的目标就是唤起公众保护长城的热情,让保护长城从一种小众情怀延展到一种全民保护的大气候;如何严肃法律的执行,形成制度的保障,落实地方的责任,确保长城保护代代存续,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课题。“只有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构建起保护长城的这道‘长城’,才能让长城更长久地传承下去。”董耀会说。

  (据新华社石家庄6月27日新媒体专电)  来源:宁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