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 > 国内 > 正文
中国海外流失文物引热议:看文物漂流路线图

  中国侨网4月11日电 据欧洲时报网报道,近期,关于中国流失海外文物的事件再现:福建被盗“章公六全祖师”肉身像亮相匈牙利、法国枫丹白露城堡的中国文物被盗等。就在2012年4月,英国杜伦大学东方文化博物馆和剑桥大学菲茨威廉博物馆也连续发生珍贵中国文物失窃案件。

  此中国海外流失文物再次引发热议之时,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海外藏中国古代文物精粹》大型丛书第一卷,并由此勾勒出中国文物如何流失的路线图。

  数次流失浪潮 164万件中国文物散落世界

  中国国家博物馆自2005年启动的《海外藏中国古代文物精粹》丛书编纂项目,该丛书将陆续发布海外文物状况,此次亮相的首卷是《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卷》(该博物馆简称“V&A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介绍,这些流失在海外的中国古代文物中,有相当一部分至今尚未正式向世人刊布,而有些虽然有过发表经历,但资料零散,信息不全。因此,这项工作开展得异常艰难。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完全统计,在全世界47个国家200多家博物馆的藏品中,中国文物有164万余件。

  而在日前发布的首卷中,就介绍了包括V&A馆藏中瓷器102件、青铜器31件、漆木器22件、铜胎画珐琅器10件、金银器8件、玉器7件、陶俑6件、石造像3件、丝织品3件,以及犀角杯、印谱等其他材质文物3件。

  明洪武釉里红把莲纹军持。斐西瓦乐·大维德1937年赠予V&A博物馆。(图片来源:北京新京报)

  “欧洲博物馆的中国藏品不都是抢来的”

  那么为什么欧洲博物馆会有那么多中国古董珍品呢?这些珍品在什么时候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走入了欧洲?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中国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是通过战争与掠夺。但剑桥菲茨威廉博物馆的亚洲部负责人林政升在接受《欧洲时报》英国版采访时郑重地表示,不要总认为西方博物馆中的中国藏品都是西方人在中国抢的。他表示,博物馆收藏中还是有很多来自博物馆的购买和社会的捐赠,比如英国上流社会和收藏家的遗赠。

  一些中国古董收藏家给出的解释也佐证了这一观点。北京《经济参考报》报道,第一类是鸦片战争之后从中国抢来的,掠夺者主要来自法、英两国。 第二类是清道光朝之后,中国很多宦官从宫中偷窃古董变卖流出去的。第三类是当时中国的外销产品。中国清代康雍乾时期瓷器外销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远远超过了之前历朝历代。欧洲各国王室贵族均藏有精美的中国外销瓷器,数量之大令人惊讶。

  此外,新华网曾报道,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无论财力还是管理上都比较弱,博物馆、考古工作都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1937年,中国的盗墓、仿古之风盛行。在安阳,外国的古董商成天蹲在那里等着老百姓去挖商代的青铜器。中国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这种外流趋势仍在继续。中国改革开放后,由暴利驱使,加之出入境管理难度增大,中国大陆形成了新的一波文物盗卖、走私高潮。“从恐龙蛋到清朝瓷器,什么都在往外卖。”

  中国文物真品到了欧洲之后,欧洲各国的博物馆或通过拍卖、或通过私人捐赠等途径将它们“收入囊中”。

  斐西瓦乐·大维德是1935年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展出的“中国艺术展览”主要策划人。明洪武釉里红把莲纹军持便是1937年送给V&A博物馆十数件瓷器之一。大维德懂中文,他是第一个亲自跑到北京跟故宫打交道的英国藏家。大维德最卓越的收藏是一对有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纪年的青花供瓶和14件汝窑瓷,当时除了台北故宫外没有任何人的藏品能与他相比。

  阿驰波特·白兰士敦是在上海出生的英国人,在北京结交了不少好友。和其他英国藏家不同的是,他并不富有,明初瓷器都是用省下的薪水买的。V&A博物馆的明永乐青花莲子碗是由白兰士敦的姐姐捐出,用来纪念其弟。

  此外,一些收藏家在遇到财政困难时,也不得不“割肉”将古董“贱卖”给博物馆。乔治·尤莫霍浦路斯1921年出任英国东方陶瓷学会首届会长。他的收藏面很好,除了唐宋陶瓷,还有青铜、金银器、玉器和雕塑。他原本打算建立一间“东方艺术博物馆”,但1929年全球经济大萧条,令他财政出现问题,他被迫将历年珍藏以市价1/4的价格卖给了大英博物馆和V&A博物馆。

  当然,在欧洲博物馆中被公开展出的中国文物并非就是全部。新浪收藏报道称,大英博物馆用于中国文物的展厅很大,场馆里的工作人员介绍,现在能看到的展品,只是大英博物馆收藏的百分之一,更多展品已经被藏在了各种藏室,无缘一见。其中更值钱、更有年代价值的东西,不能展出,因为害怕中国索回。至于藏在欧洲私人收藏者手中的中国文物数量更是秘密。

  搭在中欧古董之间的“桥梁”

  欧洲古董商常常在中国“蹲点”收购,但中国古董商也在中国文物流失海外中“功不可没”。

  上海澎湃新闻网报道称,在中西方古董界,半个世纪前去世的中国古董商卢芹斋(C.T.LOO,1880-1957)的名字常常被蒙上许多复杂的含义,在他长达50年的海外古董贸易生涯中,究竟有多少中国古董通过他的手到达了海外艺术市场,至今无人能说得清楚。

  据称1949年以前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中至少有一半是经过他的手流转出去的,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唐太宗昭陵六骏”中的“两骏”和宋代《睢阳五老图》。

  当你进到大英博物馆,你可以看到那里矗立着一个最高的雕塑,5米高的佛像,那是通过卢芹斋才到英国的。

  西方世界几乎所有重要的博物馆都与卢芹斋有过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巴黎,吉美博物馆,在伦敦,大英博物馆,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几乎所有西方的博物馆都接受过他的捐赠。

  1908年,卢在巴黎开了一家自己的公司,1911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每年夏天8月,他都会坐火车穿越俄国回中国寻找古董货源。

  到1926年,法国政府特批他在巴黎富人区蒙索公园附近建造了一幢5层的红楼,专门用作收藏与展示古董,被巴黎人称作“中国塔”。

  当时的他意气风发:“我可以向世界宣告,中国人在艺术世界里非常成功。”这是第一次中国商人在西方世界的亮相,“中国塔”里的每件东西都来自中国,这里也成为中国古董的中转站,东西从中国运抵后,被分配到世界各地,纽约、伦敦等。

  而在中国,卢芹斋则被称为“卖国贼”、“罪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时至今日,留下的关于中国文物流通、回归、保护的话题延绵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