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 > 国内 > 正文
香港巴塞尔系列观察之一:更国际的国际化

丹尼尔•坦普伦画廊带来印度艺术家Jitish Kallat的作品《The Hour of the Day of the Month of the Season 》   丹尼尔•坦普伦画廊带来印度艺术家Jitish Kallat的作品《The Hour of the Day of the Month of the Season 》

  何妍婷

  导言:3月13日,由第三届香港巴塞尔艺博会为中心支撑起来的艺术周正式拉开序幕,这也是香港首个以艺术博览会为主角的艺术周。今年刚刚落地的首届中心艺术博览会作为卫星展为艺术周注入更多活力;亚洲当代艺术博览会也相应地选择跟随香港巴塞尔博览会的脚步,把春季展会提前至3月13开幕。在本次艺术周上挑大梁的第三届香港巴塞尔艺博会发生了哪些变化?随着卫星展的加入,香港的博览会国际格局又迈进了一步?

  以“少”见大

  经过试水及调整之后,除了展期的改变,第三届香港巴塞尔艺博会在规模及板块设置上没有大变化,而在各个板块的画廊参展数量上发生了变化。画廊荟萃从上一届的171间扩大到179间现代及当代艺廊;亚洲视野则从上一届的47间减少到34间画廊;艺坛新贵“艺术探新”从上一届的27间减少为20间画廊。总体而言,参展画廊从上一年的243家缩减为233间。

  “尽管减少了画廊的数量,但是展位的质量有所提高,反而加强画廊间的竞争力。”对于这样的调整,巴塞尔艺博会全球总监马可·史派格勒(Marc Spiegler)表示,“我们看到的变化是西方画廊与亚洲画廊同时在质量上的提升——在过去专注于新晋画廊的单元‘艺术探新’中,约有2/3是西方画廊,而1/3是亚洲画廊,在今年,这个比例变得更加平衡了;与之类似的情况是,聚焦于亚洲画廊和艺术家的单元‘亚洲视野’正在缩小,因为过去被认为还有待观察的亚洲画廊,现在其质量已足以进入主单元。”在本届艺博会中参展画廊也发生了“大换血”,有20家参与巴塞尔及迈阿密主单元的画廊加入到今年的香港巴塞尔艺博会中,并因此迎来很多第一次来到香港的收藏家。

达明·赫斯特 《上海》 2014达明·赫斯特 《上海》 2014

  随着总画廊数的减少,画廊获得更大的展示空间。在白立方的展位中,带来了达明·赫斯特等大牌艺术家的大尺幅画作,“这个博览会的空间和场地,让我们可以放大作品,这些大作品可以很好地反映艺术家作品的含量、体量和完整性,这是很难得的一次呈现艺术家的重要作品的机会。”白立方香港空间总监周晓雯在接受雅昌艺术网专访时说道。其中达明·赫斯特的新作《上海》在预展当晚即被上海收藏家揽入囊中。

  相较于往年同一时段海量作品的视觉冲击力,画廊主们越来越清楚在香港巴塞尔艺博会上应该呈现哪些作品。画廊在布置上打破了局部性的空间格局,甚至一面墙只挂一幅作品,观众在行走及观展过程中,视野更为开阔。这些微妙的变化,可见在前几届里,不少画廊的销售成绩相对客观。

  作为重点画廊,高古轩、白立方、大未来、佩斯画廊等都位于一层的极佳位置,并相互紧挨。相较于往年,今年各画廊带来的艺术家的作品撞车的几率明显下降,不再是艺术大腕们的高密度的展示,作品及艺术家更为丰富。与去年展位一样、位于一楼入口处的大未来林舍画廊带来了陈界仁、刘炜、周春芽的作品。延续陈界仁于2014年上海艺术双年展的摄影及影像作品的余温,大未来林舍画廊特意在展厅中开辟出了一个小空间专门呈现陈界仁的影像作品《推移者》。“这件作品与参观的观众可以有所互动,当声音响起的时候,观众可以身临其境。而且陈界仁老师在国内的展览特别少,这是一次很好的推广。”大未来林舍画廊台湾负责人林岱蔚说道。此外,为了能在同一区的国际大牌画廊中出彩,也带来了周春芽的最新作品。

  寻找亚洲品味

  2014年12月30日,巴塞尔艺博会宣布委任策展人兼艺术顾问黄雅君(Adeline Ooi)担任巴塞尔艺术展亚洲总监。两年来,黄雅君一直担任巴塞尔艺博会东南亚地区的贵宾关系经理,她的接手,是否意味着香港巴塞尔艺博会将进行新的调整?“尽管巴塞尔是老牌博览会,但是在香港毕竟还很年轻,严格说来只有3年,所以还处在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从市场角度来说,我们招揽画廊来参展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事实上大家都很热情,我们每年收到大量的申请。然而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发展并且抓准亚洲市场的脉搏,知道亚洲想要什么,并且在全球其他地区推广和发展亚洲艺术。黄雅君女士在这方面很有经验,我觉得她是最能胜任此工作的。”马可·史派格勒说道。

  由于整个亚洲艺术市场的带动,东南亚艺术家获得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在今年的香港巴塞尔艺博会上,能明显的感受到这样的市场导向。在艺聚空间部分,相较于上一年,东南亚艺术家作品的缺席,今年则有来自印度、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的艺术家作品被安排在展厅的心脏地带;另外,去年的17件参展作品中有9件是中国艺术家的作品,而今年的20件参展作品中,只有5件出自中国艺术家之手,中国艺术家作品比重从将近53%降至30%。与之相应地,在今年的画廊区,看到越来越多东南亚艺术家的作品。

  在巴黎和布鲁塞尔拥有空间的丹尼尔•坦普伦画廊(Galerie Daniel Templon)带来了四位亚洲艺术家的作品,包括中国的方力钧、何岸,印度艺术家Jitish Kallat和将代表日本参加2015年的威尼斯双年展的盐田千春(Chiharu Shiota)的作品;今年香港巴塞尔艺博会举办的系列讲座中更是增加了关于高加索地区、印度巴基斯坦及关注东南亚艺术的对话……“之前大家都在讨论什么是‘中国品味’,现在大家的视点放在了什么是‘亚洲品味’。我们看到香港艺术的发展,包括在二级市场上,东南亚艺术品屡破纪录;本地收藏家开始变得越来越成熟,他们会见到市场的走向,还有国际艺术市场的交流越来越频繁,香港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据点,对于这些变化非常敏感。”藏家Z说道。

  互补的市场力量

  距离香港会展中心大概十分钟的路程,一个巨大的搭建于户外的白色帐篷耸立于中环的新海滨,这就是今年新成立的、作为香港巴塞尔艺博会的卫星展中心艺博会(Art Central)。“因为香港的艺术发展在不断地成长,已逐渐发展成亚洲艺术的枢纽,所以我们觉得今年是中心艺博会举办的最好时机。每年在世界各地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展,所以我们觉得不应该只为本地画廊提供参展机会,之前没在香港展出过的画廊也应该加入,带动香港或周边地区的访客。另外,香港有很多私人性质的画廊也成立了,尤其是香港画廊协会,现在已经有超个50个成员,还有很多不同的艺术团体在发展艺术。”中心艺博会联合总监之一Eve Share Banghart分析道。

  作为首个把当代艺术博览会的机制引入香港的团队,2008年Art Hk的举办一炮而红,并被巴塞尔艺博会相中,在第五届Art HK之后,正式易主,更名为Art Basel HK。对于这样的改变,作为曾参与Art HK筹办的Eve Share Banghart表示,当Art HK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他们想将这个项目带到另一个层面——国际性,在他们看来香港巴塞尔艺博会是一个很适合的公司。另一位联合创办人Tim Etchells透露,在举办ART HK之初,已期待有天香港会跟迈阿密、巴塞尔等国际艺术城市般,在一个大型展览举行的同时,周边会有大大小小不同的卫星艺术展及活动发生,“这类型的卫星艺术展览可以吸引到更多全球收藏家及买家到访,并将这个城市列入国际艺术地图中。”“香港当代艺术发展真的很迅速,香港已经成为继纽约、伦敦世界第三大艺术品交易市场。因为香港有几个优势:交易便捷,是一个自由港,语言沟通方便,所以很多国际买家都会聚集在这里进行艺术品交易,这是一个很自然的增长过程。”Eve Share Banghart补充道。

  作为创办香港首个当代艺术博览会的团队,另起炉灶筹备的中心艺博会有着一套成熟操作流程:成立评审委员会,负责画廊的挑选;艺博会包含了“艺坛万象”及“新晋菁英”两个单元;聚焦当代水墨。在超过75间的参展画廊中,逾65%画廊来自亚太区,当中19间是香港画廊。“我们最大的优势是熟悉香港。因为ART HK,我们获得了艺术界的认可,在筹备中心艺博会的时候,更容易获得画廊和合作伙伴的信任。因为有相关的经验,我们知道市场需要什么,举办一个香港艺术展,无论哪一方面的人都能照顾到,包括最顶尖的收藏家,也包括最普通的市民。”Eve Share Banghart说道。

  “中心艺博会与香港巴塞尔艺博会不存在竞争,中心艺博会的出现是想丰富香港的艺术周。”中心艺博会联合创办人之一Eve Share Banghart讲到。作为与香港巴塞尔艺博会同期举办的卫星展,两者在画廊挑选、聚焦藏家,及培育市场方面,都形成了互补及互相促进的市场力量。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