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 > 国内 > 正文
从2014到2015:公共环境艺术仍为城市设计重头戏

孙军莹 制图 孙军莹 制图

  ◆ 梁依云 文  ◆ 孙军莹 制图

  编者按:2014年已过去,《国家艺术杂志》中登场的艺术大事不在少数。对于艺术的思考不仅仅局限在事件的影响力上,如何通过事件思考与老百姓有关的话题,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也很重要。当我们在重温2014年的艺术事件和反思时,也是在展望新一年中能有更多不同角度的艺术新动向。

  一月   未来世代

  □ 事件:年轻艺术家通过网站参与英国第三届“未来世代艺术奖”的角逐,在这个评选中,英国当代艺术家达明安·赫斯特将成为获胜者导师的新闻引起不少争议。

  ●点评:英国人担忧达明安·赫斯特可能会给整个城市或国家带来价值观上的改变。对于未来世代艺术家来说,社会舆论的导向更重要,将好的创作精神加以宣扬,而不是过多地去聚焦在艺术家本身的争议上,也许这才是媒体、舆论能为未来世代提供的最好动力。

  二月   伦敦艺博会

  □ 事件:第26届伦敦艺术博览会无疑表明了对“新生代”艺术家多加提携和帮助的态度。在众多机遇降临时,艺坛新生力量该思索一番:如何自我定位。

  ●点评:今年伦敦艺博会中,完全体现了“艺术无国界”的场景。无论什么年龄的艺术家,创作都不应该脱离生活,否则他就无法通过作品将他的思考和想法传达给别人。抓住机遇,找准定位,在前人的基础上发挥个性,才能让我们看到更多“新生代”独有的当代艺术。

  三月   香格里拉古城大火

  □ 事件:年初香格里拉大火让独克宗这座历史名城毁于一旦,在外界纷纷质疑一把火何烧掉了半座城的时候,我们该意识到,古城、古镇的保护不该等到事件发生后才开始反思。

  ●点评:香格里拉独克宗大火将古城、古镇的建筑维护问题揭示了出来。不同于其他古物和艺术品,这样的建筑体必定是与人的活动息息相关,因此不将细节之处考虑进安全保护措施中,平时不做好万全的准备,这样的轻视大意才是古城、古镇最严重的“灾难”。

  四月   草间弥生

  □ 事件:3月底,草间弥生“我的一个梦”亚洲巡展上海站圆满收场,这场现代艺术展的轰动效应足以证明年轻人尤其喜爱这场光怪陆离的视觉盛宴。

  ●点评:没有痛苦就没有艺术,这种观点在草间弥生的作品中得到了最佳印证,生活的苦闷让她早早躲进了精神世界,与自然“相依为命”。走进她的作品,你仿佛看到了她意识中的那个自然界,超越现实却格外真实。

  五月   活体保护

  □ 事件:今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对文化遗产保护和开放提出了最新要求。号称“千年瓷都”的历史文化名城景德镇扮演了今年活动主场城市的角色。

  ●点评:对待文化遗产,都应将保持其完整和真实放在首位。无疑,古镇一类文化遗产是离不开人气来带动的,但这番“造假”的保护不仅画蛇添足,更是得不偿失,在思考如何让遗产“活起来”之前,还请先想明白真正的“活”是什么。

  六月   上海莫奈展

  □ 事件:6月闭幕的“印象派大师·莫奈特展”展出了莫奈整个艺术生涯中的40幅重要作品,包括他晚年的标志性作品《睡莲》和《紫藤》,受到了老百姓的热烈关注。

  ●点评:这场莫奈展,票价并不便宜,却依然阻止不了全国各地参观者的脚步。“看得懂”恐怕是莫奈带给普通老百姓最大的“惊喜”,尽管画风朦胧,但观众可以很容易理解作品主题。尽管价格不算亲民,但平易近人的作品让经典艺术作品也能成为现代人的精神食粮。

  七月   巴西世界杯

  □ 事件:今年世界杯,巴西队狼狈而又尴尬地与决赛擦肩而过。作为东道主的巴西人热爱足球却反对在国内举办赛事,这种“又爱又恨”的情绪,都以街头涂鸦的方式得到了释放。

  ●点评:巴西并不是涂鸦文化最突出的国家,但今年世界杯的举办激发了艺术家们的灵感,不管作品表现主题为何,观众能接受的都是艺术家在创作时的全情投入和张扬激情。这些涂鸦虽然显得张牙舞爪,但却在法律规定下井然有序,只在许可后才进行创作。

  八月   表现主义

  □ 事件:8月1日,国内外七大表现主义艺术展于中华艺术宫同时拉开帷幕,共同组成“同行——2014美术馆联合展”。

  ●点评:七个联展在同为“表现主义”的主题下,东西方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似乎更加容易把握,而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表明中国艺坛坚守绘画及其特色的精神品质。这样的安排能让人更清晰地对比出中国绘画的包容力,让人能够理智地进行文化判断。

  九月   雕塑生存环境

  □ 事件:“2014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展览以大规模的群雕形式展示给公众,让民众将视线转向雕塑,思考起这些雕塑需要怎样的生存环境。

  ●点评:公共雕塑作品能否吸引人,关键在于雕塑被置于某一处环境后,能否产生美。设计雕塑要懂得因地制宜,甚至“量身定做”,雕塑不仅该适应环境,环境也是雕塑的最佳舞台。重视激发视觉效应,将重心放在环境的选择和配合上,才能让雕塑艺术生存得更好。

  十月   上海中心

  □ 事件:数字化建造的上海中心年底竣工在即,引发了人们对最近红火的数字化设计极大关注。这栋充满英雄主义的作品将改变全球高耸建筑的格局,引起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

  ●点评:数字化创意设计正处在蓬勃发展、势头迅猛的阶段,但为数字化创意设定边界还是当务之急。不能因为数字化的无所不能,而助长了英雄主义建筑的诞生,合理而创新才是设计标准。

  十一月   应试美育

  □ 事件:又到美术高考报名,应试美育既让人忧心美术专业扩招重量不重质,从量的扩张到质到提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点评:美术类学生的扩招,对于高校的美术教育来说,喜忧参半。喜在艺术学科得到大发展,忧在教学条件与师资力量并没有随着学生人数的扩大而相应扩大,生源质量由于文化课门槛低,得不到保障。

  十二月   城市品牌

  □ 事件:11月22日,第十届上海双年展启动开工,主题为“社会工厂”。上海需要更多“文化工厂”、“艺术工厂”,城市设计应该考虑城市精神空间该如何提升改造。

  ●点评:城市不仅仅是一个承载历史的空间,更是一块需要经营打造的金字招牌,尤其像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更是如此,我们所需要的不是一个迎合世界潮流的招牌,而是一个有自己文化传承,并且体现城市生命力的形象。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