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 > 国内 > 正文
11件珍贵文物入藏国博 有文物一度颠沛流离

11件珍贵文物入藏国博 有文物一度颠沛流离 11件珍贵文物入藏国博 有文物一度颠沛流离

  本报讯(记者 刘冕)新国博开放两年多,位于中央展厅一侧的楠木厅鲜有开放,这个定位为重要文化和国务活动的精巧会议室,昨天向11件珍贵文物打开大门。

  楠木厅内的一张大桌子上,11件文物围成一圈儿,这些都是国家文物局自2002年以来从世界各地征集到的文物精品。简短的捐赠仪式一过,耿宝昌等文博专家就围拢上前,逐一鉴赏。

  一件西周作册吴盉,通高20.5厘米,通长47厘米,口径20.5厘米,腹深18.7厘米。虽历经千年岁月磨砺,朴拙地纹饰依然清晰,有些地方露出发亮的铜色。探头往器物里面看,盉内底刻着难以辨认的铭文。国家文物局出具的铭文资料显示:“一共6行,60个字,有些有损。”

  一位青铜器专家为大家讲解这件西周作册吴盉:“‘作册’是当时的官称,相当于史官。‘吴’应该是这件器皿主人的名字。”一旁,国家博物馆的负责人扭头嘱咐工作人员:“收入文物库房后,要把铭文清理出来,方便今后展出。”

  一尊北魏砂岩半身佛像保存完整,从相貌上看,眉清目秀、温文尔雅。专家说:“从质地和造像的造型可以断代,这件佛像是云冈二期的佛像,当年被盗掘,一度颠沛流离。”

  这次入藏国博的文物大多经历相似。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在致辞中表示,国家文物局一直高度重视流散文物的征集和保护工作,近年来在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下,通过规范运作,征集了一批各类别文物。此次划拨国家博物馆保存的11件文物,是历年征集文物中的精品,相信这些文物能在国家博物馆中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展示,也是这批曾经流散漂泊的文化遗产的“最佳归宿”。

  捐赠仪式过后,国博工作人员带着白手套,仔细地将文物层层包裹,放入囊匣。每一件文物的具体信息以及保存现状都详细记录在册。一件春秋战国虎形玉佩,整个器形非常完整,表面似有凹凸不平的雕饰。工作人员说:“这件文物的珍贵之处在于雕工,其实表面是平的,是通过技法产生了凹凸的视觉效果。而且玉佩的鼻部还有一些小磕碰。”这些都一一记录在册。

  每一件文物的收藏过程都要持续五六分钟。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表示,一定会加强对这批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展示利用,以更好地发挥文物价值,服务社会公众。

  此次国家文物局向国家博物馆调拨文物包括商代饕餮纹方彝、西周作册吴盉、春秋战国虎形玉佩、北魏砂岩半身佛像、宋代褐漆观音菩萨坐像、南宋夏圭《秋郊归牧图》、《柳荫牧笛图》册页、明万历款五彩穿花龙出戟花觚、清康熙辛丑款铜胎画珐琅花蝶题句杯(2件)等,涉及古代绘画、瓷器、玉器、青铜器和雕塑造像等门类,为我国商周至明清时期文物珍品,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昨天,国家文物局将近年来征集的商代饕餮纹方彝、西周作册吴盉、北魏砂岩半身佛像、宋代褐漆观音菩萨坐像等11件珍贵文物划拨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本报记者 李继辉摄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