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 > 国内 > 正文
解读青岛美术馆现象:引导民间资本注入文化产

  “我是个自助游爱好者,第一次来青岛,在老城区闲逛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这座漂亮的美术馆。”金秋时节,来自北京的游客姚坚在山东省青岛市安徽路16号的一座百年建筑前,流连忘返。这座别墅是德占时期德国船舶机械师斯蒂尔洛的花园别墅,历经百年变迁,如今成为青岛首家公益性私人美术馆——嘉木美术馆所在地。

  在青岛市南京路100号,经过两年的筹备,在收藏了近万个活字模、十几套活字排版工具和数台古董级别的字模铸造机后,青岛市民阮同民筹建了山东省首家活字印刷馆——“时光印记”活字印刷博物馆,将历经千年的古老技术与文化创意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设活字印刷DIY体验课程,吸引了很多外地游客和青少年的目光。

  “近两年来,仅仅一个青岛市南区,就涌现出了20多家私人美术馆、博物馆,这些新兴的特色文化企业对市民和游客都是免费开放的,我们将这一现象统称为‘美术馆现象’。”青岛市市南区文化新闻出版局局长方健说,市南区位于青岛市区最南端,紧邻大海,以“红瓦绿树”“欧陆风情”闻名全国。近年来,市南区依靠“政府规划引导,民间资本跟进”的“双轮驱动”策略,使该区的特色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不仅让本土居民享受到了多姿多彩的文化艺术,也让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体验到了海风浓郁的青岛艺术。

  城市气质催生的文化地标

  “大量美术馆和艺术馆的出现,除了政策引导,也和青岛这座城市的气质有关系。青岛年轻而时尚,艺术氛围浓厚,培养了很多影视明星和音乐家。应该说,城市的气质决定了出现‘美术馆现象’是一种必然。”青岛嘉木美术馆馆长修方舟说,得天独厚的山海资源、城市建筑、人文素养等等,为市南区出现聚集大量艺术家和观众的美术馆及博物馆群落创造了可能性。

  而在青岛博乐雅书画院总经理张珍看来,“美术馆现象”背后反映的是市场的必然。“良好的政策氛围和人文环境创造了市南区文化产业的春天,而这个产业的投资空间巨大,嗅觉敏锐的投资商们都不约而同地意识到了。”

  “生活富足后必然要追求精神生活的富足,市民阶层对艺术的逐渐重视和喜好,也直接影响了‘美术馆现象’的出现,”方健表示,除了公益性展出,这些文化场馆不定期举办的艺术讲座、收藏鉴赏沙龙,为艺术家、收藏家和市民提供了一个艺术交流和学习的空间,当艺术文化的种子有了群众这片广袤的土壤,想不开花都难。

  “双轮驱动”促进中小文化企业成长

  据方健介绍,2013年,几易其稿编制而成的《青岛市市南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正式出炉,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放宽文化市场准入原则,重点鼓励民营资本投资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艺术等文化主导行业,引导民间资本在设计服务、广告会展、动漫网游等创意主体行业规模化发展、品牌化运营。

  在政策的大力引导下,一大批民营资本开始涌入特色文化产业。青岛东唐影视投资公司是市南区的一家民营企业,该公司最近刚刚投资拍摄了一部具有公益性质的情景喜剧《青年旅舍》。

  中小文化企业之所以敢于尝试和投资,是因为除了政策支持,政府还有一定的资金补贴。市南区对开办私人博物馆、美术馆、文化艺术展厅的中小文化企业,达到一定规模的,按照营业面积、藏品和展览的质量和数量、举办活动场次等标准,经第三方评估机构评估后,通过补贴的形式予以支持;对符合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发展潜力大、行业代表性强、纳税额度在同类企业中处于领先的文化企业,还拿出专门资金进行奖励,目前已累计发放奖金200余万元,极大提高了民营文化企业在该区投资兴业的积极性,仅在2014年上半年,就有奇美琴行、锦尚府等12家企业落户市南区文化产业园。

  文化繁荣为城区发展注入活力

  政府扶持政策与民间资本跟进的“双轮驱动”,再加上完善的服务机制,使青岛市市南区播种的文化特色产业开始迎来收获的季节。

  以嘉木美术馆为例,不到1年的时间里,这家美术馆已举办《青岛情缘》《漫步青岛》《心中的风景》等各类展示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特点的个展、主题展、联展等80余场,接待中外游客逾5万人次,成为青岛老城区独具特色的文化新地标。

  市南区政府与青岛瀛森创意规划顾问有限公司合作推出的《青岛城事绘》,创造性地通过手绘的表现手法,将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和人文景观寓于趣味性的民俗故事中,图文并茂地宣传推介城区新形象,吸引了游客眼光,许多青岛本地人也买来收藏。

  “引导民间资本注入文化产业,这是一条清晰而有效的发展路径,它激发了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方健介绍说,2013年青岛市市南区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61.6亿元,同比增长23.8%,文化产业正成为该区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本报记者 刘艳杰 本报通讯员 刘彩华)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