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 > 国内 > 正文
南京南朝墓碑石刻屡遭偷拓调查

南京萧景墓石刻遭偷拓前后对比图。下图中部分碑文已被墨汁覆盖。 本报通讯员 崔兴毅摄 南京萧景墓石刻遭偷拓前后对比图。下图中部分碑文已被墨汁覆盖。 本报通讯员 崔兴毅摄 南京萧景墓石刻遭偷拓前后对比图。下图中部分碑文已被墨汁覆盖。 本报通讯员 崔兴毅摄 南京萧景墓石刻遭偷拓前后对比图。下图中部分碑文已被墨汁覆盖。 本报通讯员 崔兴毅摄

  近日,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会员方青松向记者反映:南京栖霞区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朝萧景墓石刻惨遭污染,情况十分严重。记者赶赴现场发现,文物确实存在被损坏的痕迹,墨汁从墓碑上面“淋”到墓碑底部,墓碑上的碑文也已模糊不清。究竟是什么人在破坏古迹?他们此举的目的何在?“盗字”背后是否存在黑色产业链?对此,记者进行了采访调查。

  “国保”文物惨遭“黑手”

  9月25日下午,南京文物保护志愿者来到位于栖霞区十月村的南朝萧景墓考察,发现这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遭到损坏。据其中一名志愿者介绍,在高约6.5米的萧景墓神道石柱上,黑色的墨迹清晰可见,从上一直“淋”到石柱的基座部位,上面的部分碑文也已被墨汁覆盖。“石柱上当时还有2块砖头,我们在附近地面上还捡到一幅留有墨香的字。”方青松说,“我问了周边的百姓,他们说看见有人来这里拓字,架着梯子爬上去的。拓了好多张字之后,就跑了。”方青松推测,那张被志愿者们捡到的字,可能就是不法分子拓完字之后,慌张逃跑时丢在现场的。

  据方青松反映,近期类似的石刻遭污染事件已发生多起,就在9月20日,同样是在栖霞区,另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萧憺墓石刻也遭遇类似污染。“这些留在文物上的墨迹短时间内难以清除。如果是普通墨水,对文物的破坏还小些,但不法分子往往使用化学成分较大的墨水,一旦浸入到石刻中,会对文物造成不可逆转的"硬伤害"。”一名志愿者告诉记者,不法分子在拓字时野蛮粗暴,在文物上架梯子、垫砖头,如果不及时加以制止,后果将不堪设想。

  就在9月25日当天,方青松向南京市和栖霞区的文物保护部门反映了这些情况,但在26号,他再次去现场时,发现萧憺墓石刻旁又立起了高约5米的梯子,偷拓者已不见踪影。记者也曾多次到现场调查,发现墓碑上的墨汁一直未被清洗,直到10月6日,记者再次前往调查,才看到有工作人员在清洗被污染的墓碑。据了解,栖霞区文化旅游局已经做出为萧憺墓石碑安装监控的决定,但记者尚未在石碑周围发现任何监控设施。  黑色产业链:有市场就有偷盗  墓碑上拓印的文字,究竟有多大价值?记者采访了一些书法专家后了解到,萧景墓碑文上的字是价值极高的南朝梁时“反左书”。此字体在现今发现的南朝陵墓神道石柱上仅有二例:其中一处便是南京萧景墓神道西侧的石柱。康有为赞其“戈戟森然,出锋布势”“尤为异宝”。梁启超称“南派代表,当推此碑”。根据我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规定,复制、拓印一级文物,应当经主管部门审核并报国务院批准,且限量拓印,主要用于研究,绝不允许在市场上销售。

  但是调查中记者发现,南京不少地方仍在暗中进行拓片交易。在南京一家古玩店,记者提出想要购买拓片,但工作人员说他们不卖拓片。记者连问了好几家古玩店,没有任何收获。于是记者联系了一位古玩收藏家。他向记者透露,古玩店的人非常谨慎,进行拓片交易一般会用暗语,看记者面生又不会讲暗语,自然不会轻易泄底。他带记者来到一家古玩店,经过一番“交涉”,老板果然同意带记者看拓片。在古玩店的内院,只见墙上挂着各式各样装帧精美的拓片。据老板介绍,根据所拓之字的价值及装帧的程度,拓片价格有高有低,最便宜的几百元,多则上千上万元。“拓片是唯一能够一比一复制实物的方式,尤其是对一些名家书法作品,拓片具有很高的还原度。”古玩店老板对记者说。

  “因为有市场,所以偷盗行为屡禁不止。”方青松分析说,南朝古迹萧憺墓周围原本有铁栅栏,并且还上了锁,就是为了避免人为损坏文物。但在9月20日,当他来这里考察时,发现铁门上的锁被换了。“他们肯定是把锁撬了,换成自己的锁,这样他们就可以随时开锁进去私自拓片了。”方青松告诉记者,至于这个换掉锁的人究竟是谁,无从知晓。有关部门还未采取相关的保护措施,着实让人担忧。

  如何让文物远离污染?

  在记者调查期间,栖霞区十里村的村民告诉记者,偶尔也会有警察到景区附近巡查,但拓字的行为依旧在发生,珍贵文物“危在旦夕”。

  那么,究竟如何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在方青松看来,当务之急是要对此次事件进行彻底调查。请文保专家对石柱的破坏情况进行鉴定,对嫌疑人进行追踪,依法没收拓片和作案工具,并根据鉴定结果依法进行处罚,以儆效尤。同时,也要加大文物巡查力度。文保部门必须对野外文物进行立体保护,即文保人员巡查、志愿者巡查以及和当地政府、附近企业、住户形成联动,形成立体保护网络。除此之外,还应建立文物安全预警,利用视频监控和物联网技术,划定文物周边一定区域为安全警示区。通过对文物及周边区域24小时不间断的影像记录,对闯入者进行重点监控和安全预警,建立文物“入侵检测系统”。

  南京著名文化学者薛冰在评论石刻被污染事件时建议:“像南京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城,应有单立的文化遗产保护局,作为文物保护法的执法机构。”

  记者采访了多位文保专家,总结他们的观点,文物保护尤其是田野文物保护应做到三个方面:一是要完善文物监管的法律制度,严厉打击损坏文物的违法犯罪活动,引导民间力量来保护文物古迹。二是要对文物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对文物易遭受的自然灾害进行提前预防。三是要打击在市场中非法经营盗掘和倒卖文物及文物复制品的违法行为。没有买卖就没有偷盗,对于非法进行文物买卖的场所,必须依法从严从重处罚。

  (本报南京10月7日电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崔兴毅)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