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货币,跨越千年相见
时间: 2017-12-26 16:43 来源: 中国艺术收藏网
开元通宝,据资料记载:开元通宝为唐代第一种货币,也是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由于其质量合理,通货控制得当,钱币做工比较精美,故深受百姓喜爱。开元通宝已经成为大五帝钱的一部分,具有辟邪,旺财的功效。
该枚铜制开元通宝形制为秦方孔圆钱,外圈因氧化作用已泛上自然的黑色,方孔周围底面也泛上黄褐色,底面上铸有繁体形式的“开元通宝”四字,字迹清晰可见。四字虽简简单单,但其一笔一划保留了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最初所写下的风貌,更承载着经历了多年战乱的百姓们对美好未来的期望。同时,开元通宝替代了当时轻小淆杂的隋五铢,成为市面上主要流通的货币。这使得唐代贸易往来更加便利,从而促进经济繁荣、国家富强,为后来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打下良好的基础。该枚开元通宝背面较为干净整洁,方孔周围黄褐色底面有少许黑色痕迹。整体来看,该枚开元通宝相比市面上流通的大多数开元通宝来说,胜在其品相上乘,包浆醇厚,沁色均匀自然。尽管当下中国整体实力发展愈来愈快、愈来愈好,但仍比不上盛唐时的“全球第一”。在我们所有人奔着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拥有一枚唐代的开元通宝或许能让我们在遇到挫折困难时保持着追梦的动力与决心。
我国在唐朝以前,多以铢,两来表示钱币质量。从秦半两到隋五铢,货币的度量都是以二十四铢为一两的二十四进制为标准。秦朝规定,一两为16克,一铢为0。67克,此后直至唐朝,度量衡都没有太大变化。唐朝初建,为统一全国,简化军饷筹集步骤,故唐朝建国伊始仍然沿用五铢钱。在唐朝始铸开元通宝之前,始于汉代的五铢钱在全国已流通700余年之久。期间历经王朝盛衰,大小轻重已无统一标准。即使是版式最简单的隋五铢也有大小多种规格。再加上前代的北周,北齐和南朝钱币的流通,通货之状极其混乱,又由于隋末战乱,货币大幅贬值,百姓生活非常困苦。所以当唐朝局势稳定后,为适应其统治需要,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七月,颁诏废五铢钱,由唐高祖李渊亲自主导,给事中欧阳询监制,改铸统一的开元通宝。同时规定新的度量衡,一两改为40克。而自从二铢四丝(约4克)的开元通宝流通以后,十钱为一两的新的十进制度量衡便由此产生,二十四进制的铢两制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钱币的实际重量也不再以锱,铢,两的二十四进制去计量,而是开始以厘,分,钱,两的十进制去计量。
开元通宝,径八分(约2.4厘米),重二铢四丝(约4克),即一钱(货币单位或面额一文,一个钱亦即一文钱),每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起用这种新衡制,换算便利,适合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在钱币铸造的形制和重量上,开元钱成为唐代以后各代铜钱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