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收藏 > 行情 > 正文
路桥一收藏家收藏了2000多份从民国至今的婚书

  婚书,是一张小小的纸片,却是一辈子的承诺。在路桥,有这样一位特别的收藏爱好者,他搜罗了全国2000多份婚书,从民国到现在,各种各样,十分齐全。他说婚书里有爱情的真谛,有中国传统的婚俗文化……

  偶遇造就冷门收藏家

  “婚书见证了婚姻双方的一场姻缘,说起收藏婚书,不得不提到一个‘缘’字。”今年52岁的王文君,说起他与收藏的第一张婚书的偶遇,还是回味无穷,“只一眼,我就在人群中看到了它。”

  年轻时的王文君对纸制品就很感兴趣,尤好收藏一些邮票和连环画。那时他经常上路桥花鸟市场淘换些自己喜欢的收藏品。1999年的一天,他突然发现一个小摊上摆放着一张红色的宣纸,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漂亮的毛笔字。

  原本以为是对联,凑近一看,王文君才发现这是一纸婚书,红色的纸上除了文言写就的男女双方的生辰、性格特点,还有介绍人、主婚人、订婚人、结婚人以及双方家长的名字。纸上有比翼鸟,下有对鸳鸯,一对连理枝挂在喜字边,整张婚书有说不出的喜气。“无论是墨书还是墨画,漂亮得像是印上去的,我喜欢得不得了。”

  老板介绍,这就是旧时结婚的文约,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婚书。婚书是男女婚姻的文字凭证,也是证明婚姻当事人关系的文书。民间婚书唐代就有了,但在全国,婚书还是个冷门的收藏品。

  王文君二话不说,掏出50元,向老板买下了这张婚书,拿回家细细品味,越看越觉得心喜。本就喜欢纸制收藏品的王文君下定决心,要系统地收藏婚书,“我要将每个年代的有意思的婚书都找出来,看看历代的婚书有什么不一样。”

  婚书和他有莫名的缘分

  2003年,王文君去上海出差,期间发生的事,又让他更加相信他和婚书之间有莫名缘分。那天,工作结束后,他来到上海的一处古玩街,收集到了几张婚书。正准备打道回府,却见一家古玩店显眼的位置,还展示着几张婚书。王文君一下迈不动脚步了,赶紧回头进店,一边看,一边问老板几个专业的问题。老板见他对婚书很感兴趣,也来了兴致,说要拿镇店的宝贝,让王文君欣赏欣赏。

  老板神神秘秘地从内间拿出一幅非常宽大的粉红色的宣纸,放在方桌上勉强才能摊开。王文君凑近一看,这幅长1.5米,宽0.5米的宣纸,竟然是一张民国初年的婚书。“结婚在当时是两个家族的大事,一般来说婚书越大,材质越好,说明家世越显赫,这么大的婚书,我也是头一次见。”王文君惊喜不已,他正缺这种类型的婚书。王文君请老板割爱,可老板开价5000元,让他无法承受。他只好留下自己的电话号码,遗憾告别。

  回到台州后,王文君对这张婚书日思夜想,“有时候做梦都会想到它,可是太贵了,这在当时相当我几个月的工资呢。”王文君只好把自己对这张婚书的思念收到心里,“收藏要量力而行。”

  不过缘分总是如此奇妙,让王文君没想到的是,过了几个月,那位古玩店老板给他打来电话,说自己即将转行,问他还想不想要这张婚书,可以便宜点卖给他。王文君一听兴奋不已,马上赶往上海,最终以3000元的价钱拿到这张婚书。“拿到手之后可真是宝贝得不行啊,因为是纸制品,平时自己都舍不得看,只有好朋友来家里,才敢拿出来炫耀一下。”

  没过多久,老板又打电话给王文君,询问他这张婚书有没有转出去,他想以8000元的价格回购,王文君头摇得像拨浪鼓,“这现在可是我的宝贝了,给多少钱都不想卖。”

  新中国成立后,台州不少夫妇有两张婚书

  “咱们台州也有特别有意思的婚书。”王文君拿出自己制作的图册,翻到了两张婚书上,“你看,同一对新人,结过两次婚。”

  这两张一新一旧的婚书,登记的男方女方的名字也一模一样。“难道解放前后,我们台州人有结了两次婚?”这对王文君来说,可是个新鲜事,王文君特意去查询了资料,询问了很多老人家才有了答案。

  “民国时期的台州婚礼,在婚书上签字作证是双方家庭请来乡里德高望重的乡绅,并不具备法律效益。当1950年5月1日全国公布施行《婚姻法》之后,台州地区的很多民国时期结婚的夫妻,去补办了结婚证,因此,不少当时的台州人就有了两张婚书。”王文君说。

  想让更多人看到中国传统的婚俗文化

  15年的时间,王文君共收藏了2000多份婚书,“从民国到现在都有,一点都不断档,很齐全。”王文君最大的梦想,是为自己收藏的婚书专门开设一个博物馆。年前,宁夏的一位姓高的商人,听说了王文君的故事,来到台州,希望能收购王文君的全套收藏,一起放在他位于西安的博物馆里展览。

  王文君同意了,“婚书上有爱情的真谛,以前人一纸婚书就是一辈子,特别厚重,放在我这,看得人少,放在博物馆里,可以让更多人看到中国传统的婚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