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铜钱行用过程中,通常可以看到铅钱相伴的身影。铅钱本身价值低廉,依附铜钱并行,有时也起到铜钱补充不足的作用,这些往往也导致钱法败坏,扰乱市场经济秩序。但铅钱这一特殊品种,却在璀璨浩瀚的中国钱币文化中扮演着极其独特的作用。
铅本是配铸青铜的辅助原料,就拿铜钱举例,一般铜占六成,铅占三成,锡占一成,各朝各代的青铜配方大同小异,黄铜铸币除外。然铅质地软,易磨损,熔点低,易于私熔私铸。历史上的铅质铸币,也和其他铸币一样分为官铸和私铸。最早官铸铅钱根据史料记载为五代十国时期闽王王审知铸造的铅开元通宝,其实不然,根据近年来在安徽出土梁朝旧钱中,有郭(天监五铢)无郭(公式女钱)铅质五铢均有遗存,或为中国古代货币史上最早的官铸铅钱,可弥补史乘之缺。然唐末五代时期,战争频繁,经济萧条,物价飞涨造成一系列的通货膨胀,加上铜金属资源的稀缺,必然形成以劣制金属为首的铅铁钱问世,用以搜刮百姓,如闽国的铅开元(见图)、南汉的乾亨重宝、楚马殷的开元、乾元重宝以及乾封泉宝等等。可以说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古代铅钱的鼎盛时期,而铸造最多的莫过于南汉刘岩的乾亨重宝铅钱。这些都是有史料记载及实物验证的,无史料记载的北宋铅钱根据近年来的考古工作的发掘,如在山东、山西、江西及甘肃等地均有批量出土,而且大部分源自于窖藏,混杂在普通的行用钱中,这说明北宋铅钱与铜钱一样均为流通货币,无论是其钱文、书体、形制、直径大小均与铜钱一致。这可能是当时北宋时期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繁荣,钱荒的影响,铜资源的紧缺,迫使北宋政府不得不用铅质钱弥补铜钱的不足。铅钱作为统治阶级取利手段一直延续到清末咸丰年间,从现存的咸丰钱一文至当百当千,均发现有铜、铁、铅三种钱存世。从中,我们可窥之一二。
从铅的熔点低、来源多及价格低廉的角度来说,铅是私熔私铸的理想材料,早在商周时期,就有铅贝存世,春秋时期也有铅质方足布的发现及记载,方孔圆钱中最早的铅质钱要属战国晚期齐国的“一化”,后有西汉时期的铅半两、铅五铢,以及旧唐时期的铅质开元通宝。这些钱大多出土于墓葬,很少见于窖藏,然其制作规整,大小与铜质币等同,不是民间小作坊可以完成的,应属地方铸造专用于陪葬使用,应该是贵族士贾们的私铸陪葬币。民间私铸的铅钱一般不会用于陪葬,而作为谋取高额的经济利益混杂在铜钱中行使,这类铅钱在各个封建王朝时期均有,属于私铸币的一种,薄肉广穿,文字纤弱,极易磨损,造成市场混乱,钱法败坏的现象由想而知。
总之,铅质钱的产生至结束,无不贯穿整个中国古代经济与货币史的发展,中国又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铅钱的国家之一,铅钱文化虽不能与青铜铸币相媲美,但其产生背景,独特的铸造流通时期,以及铅钱本身的文化内涵,与铜铁钱及纸币一样,共同缔造中国古代钱币独有的货币文化,成为中国货币发展史不可或缺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