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仲秋时节,素有“陇上江南”美誉的甘肃省天水市,山清水秀、景色美丽,在绵绵细雨中,笔者欣赏了麦积山石窟的神奇雕塑,领略了“麦积烟雨”的诗情画意。
天水市麦积山石窟与山西省大同市云冈石窟、河南省洛阳市龙门石窟、甘肃省酒泉市敦煌莫高窟齐名,被尊称为中国佛教四大石窟。其中,云冈石窟和龙 门石窟以或质朴或圆润的石质雕像闻名,敦煌石窟以大量丰富多彩的壁画和塑像闻名,麦积山石窟则以精美绝伦的泥质塑像而闻名于世。
麦积山石窟地处天水市区东南方约40公里的西秦岭山脉一座孤峰上,因圆锥状的山体酷似农家麦垛而得名麦积山。据文献记载,十六国时期的后秦(公 元384至417年)麦积山开始开窟造像、创建佛寺,后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10多个朝代1500多年的修葺扩建,逐步建成 我国著名大型石窟之一,并世代延续保留至今,成为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如今的麦积山石窟,存有窟龛194个,其中东崖54窟、西崖140窟,有泥塑、石胎泥塑、石雕造像7800余尊,有壁画1300余平方米。这里 的塑像最大的高达16米,最小的仅有30多厘米高,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的塑像特点,系统反映了中国泥塑艺术的发展和演变过程,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笔者来到景区山下,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巨型佛像,在笔直的山崖中部开凿雕塑而成,中间高大的佛像神情庄重肃穆、面容端庄安详,左右两尊侍立菩 萨喜笑颜开,好像在欢迎八方来客。因为矗立了千余年,佛像主体仍然完整雄伟,原本艳丽的色彩依稀可见,但是佛像整体颜色已经褪变斑驳,中间那尊佛像下部泥 塑脱落露出石胎。
麦积山石窟的显著特点是洞窟所处位置极其惊险,大量洞窟开凿在距地20米至80米的悬崖绝壁之上,层层相叠、密如蜂巢,形成宏伟壮观的立体建筑 群。洞窟多为佛殿式而无中心柱窟,带有明显地方特色,很多洞窟修成独具特色的仿木殿堂式石雕崖阁,雄浑壮丽。洞窟之间全靠架设在崖面上的凌空栈道通达,游 人攀登在蜿蜒曲折的凌空栈道上,常常感到惊心动魄。《太平广记》记载说:“其青云之半,峭壁之间,镌石成佛,万龛千室,虽自人力,疑是神功。”盛赞麦积山石窟的规模和建造难度。
笔者看到,麦积山石窟的塑像尽管非常精美,但是大量塑像破损严重。询问景区管理人员得知,麦积山的山体是比较松散的砂砾岩,不适宜在岩石上雕刻 造像,千余年大多采用石胎泥塑或者直接泥塑造像。古代工匠将泥土、沙子、棉花、纸浆、米汁、蛋清等混合,在石胎或胎泥上精心雕琢成熠熠动人的塑像。泥质塑 像不如石质塑像坚固,历经千余年风吹日晒雨淋,保存至今实属不易。
麦积山石窟的塑像以佛教为主,反映了三佛、七佛、西方净土等内容,主要题材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供养人等。尽管各个时代的塑像同处一 堂,但并不因袭模仿,而是保持着各自的时代特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艺术家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审美取向。现存塑像中,北魏造像秀骨清俊,西魏、北周造像 温婉淳厚,隋唐造像丰满细腻,宋代造像衣纹写实、面貌庄重。
麦积山石窟群中最宏伟、最壮丽的建筑是第四窟上七佛龛,又称“散花楼”,位于东崖大佛上方,距地面约80米,为七间八柱庑殿式结构,高约9米, 面阔30米,进深8米,分前廊后室两部分。立柱为八棱大柱,覆莲瓣形柱础,建筑构件无不精雕细琢,体现了北周时期建筑技术的日臻成熟。后室由并列七个四角 攒尖式帐形龛组成,帐幔层层重叠,龛内柱、梁等建筑构件均以浮雕表现。
麦积山第四窟的建筑,是全国各石窟中最大的一座摹仿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洞窟,真正如实表现了南北朝后期已经中国化了的佛殿的外部和内部面貌,贵州旅游,是研究南北朝木构建筑的重要资料,在中国石窟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麦积山石窟为重要景点,天水市已经建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麦积山风景名胜区,景区占地面积215平方公里,包括麦积山、仙人崖、石门、曲溪四大景区和街亭古镇。近年来,麦积山景区按照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标准加快建设,凭着独具特色的秀丽风光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已经成为天水市文化产业的龙头。
麦积山风景区海拔在1400米至 2200米之间,麦积山石窟周围的山峦上密布着翠柏苍松。连绵秋雨中,笔者站在凌空栈道上极目远望,只见重峦叠嶂、青松似海、烟雨朦胧、云雾阵阵,美景如 画、恍若仙境。同行的天水日报社记者感叹,晴了多日的天水下了雨,你们看到了被称为天水八景之首的“麦积烟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