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宇收藏的反映抗日战争时期战地医疗状况的彩色老电影胶片
陈宇收藏的反映抗日战争时期战地医疗状况的彩色老电影胶片
参加中国电影110周年纪念活动时,陈宇和他为中国电影博物馆提供的展品的合影
复旦大学国际政治专业毕业,先后供职于世界知识出版社、国内最早的多媒体光盘公司、北京外国语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以及外研社。拥有着这些工作经历的,就是今年51岁的北京收藏家陈宇。
二十多年来,陈宇一直致力于汉学史料、海外近代中国研究、老照片老明信片以及民国老电影拷贝的收藏,其所收藏的藏品多达数千件(不含照片明信片类别),仅民国时期的老电影拷贝即有数十部之多。按照他自己的话说,当初之所以会去收藏这些藏品,除了源自于个人兴趣以外,也是因为可以从中了解到外国人眼里的中国到底是什么样的。近日,中国文物网记者对陈宇进行了采访,他也向我讲述了他的收藏历程。
据陈宇回忆,在他上大学的时候,有一年学校安排他和一个英国留学生同寝室住了一年。在与那位英国留学生的相处和交流过程中,他发现他们俩对于世界的看法不太一样,对于彼此国家的认识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所以当时我就在想,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呢?外国人眼里的中国又是什么样的呢?”他觉得,要想找出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必须有相关的材料作为支撑。所以,等到工作以后,当他有机会接触到这些材料时,便决定将其收藏下来。
80年末90年代初的中国,刚刚改革开放不久,和外国的交流也大多是官方层面的。而此时在世界知识出版社上班的陈宇,则经常有机会和国外的书商及作者进行业务上的往来。在这个过程中,他也结交了一些外国的书友。“那时候网络还不是很发达,国际长途话费也高,所以一般都是通过写信的方式和他们进行交流。”陈宇告诉记者,这些外国书友对于中国出版的图书很感兴趣,于是他就帮他们找所需的中国图书,同时他也从外国书友那里交换到了自己所需的外国书籍。由此,陈宇便开启了他的收藏之路。
目前,陈宇的收藏主要包括汉学史料、海外近代中国研究、老照片老明信片以及民国老电影拷贝四大类藏品。其中,汉学史料又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旅居中国的外国传教士写的关于中国的书。另一部分就是那些没有到过中国的海外汉学研究者们写的书。陈宇对记者表示,因为语言障碍、市场认知度低、购藏渠道有限等原因,汉学史料目前相对来说还算是非常小众的收藏门类,不过其藏品本身所具有的研究价值却不应该被忽视。
陈宇收藏的另一类藏品,就是海外近代中国研究资料。以清末民国时期外国人写的与中国有关的书籍为主,还包括老照片等其他资料。题材涉及到当时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而作为陈宇收藏中比较有特点的一类藏品,民国老电影拷贝主要是以外国人拍摄的中国题材的胶片影像为主。其中,一盘反应抗日战争时期战地医疗状况的老电影胶片,作为当时少有的使用彩色胶片拍摄的抗战影像资料,更是显得尤为珍贵。此外,在2003年时,自小在颐和园边上长大的陈宇,还从他所收藏的清末民国年间的老照片中,挑选出160来件与颐和园有关的藏品,整理出版了一本名为《颐和园旧影》的图书,也算是对于其颐和园影像资料收藏的一次集中展示和总结。
通过自己所收藏到的这些藏品,陈宇对于外国人眼里的中国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他发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也有所不同。比如,从他所收藏的早期汉学史料中,就可以看出当时外国人对于中国的看法是两级分化的,喜欢的会非常推崇,不喜欢的则极力贬低。而且,因为那段时间中外之间的交流还比较少,所以其中有一部分内容是外国人通过道听途说和主观臆断所得出的中国印象。后来,到了清朝末年,受八国联军入侵和义和团运动的影响,中外关系交恶,就像当时中国人极度仇视外国人一样,外国人眼里的中国也是非常负面的,甚至认为中国人是邪恶的。再后来,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因为中国和美、苏、英等国组成了反法西斯同盟,所以在那一时期的藏品中,这些国家对于中国的印象有了极大的改善,评价也大都是比较正面的。
在收藏这些藏品的过程中,陈宇始终抱着一种平和的心态,并不会因为与某件藏品失之交臂而情绪低落,也不过因为得到了某件稀世藏品而欣喜若狂。在他看来,收藏是随缘的,是一件不能强求的事情。而在谈到未来自己对于这些藏品的打算时,陈宇表示,希望将来有时间的话,能够把这些藏品在网络上系统地展示出来,以便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到外国人眼里的中国究竟是什么样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