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比南山》
《喜悦》
《童趣》
面对当下青田石雕出现的种种问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爱廷认为——
手工传统不能丢精细风格需坚守
文/图:广州日报记者金叶
在中国工艺美术界有一句话:“黄金珠宝易得,石雕精品难求”。浙江青田石雕更是以其珍贵的原料,“写实而尚易,精妙而大器”的风格,赢得“天下第一雕”之美誉。但近些年来,青田石原料价格暴涨、青田石雕手工味淡化,甚至出现了一些粗制滥造的情况。对此,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爱廷深感坚守青田石雕传统十分必要。
镂空和巧色皆是拿手绝技
产于浙江北部青田县的青田石是一种彩色的石头,但是又和寿山石艳丽华贵的色彩有所不同,青田石主调尚清、尚淡,退尽火气,娴静恬淡,回味无穷。
关于这种美丽的石头,青田当地有不少传说。张爱廷小的时候就听奶奶讲过一个故事:女娲炼石补天的时候,不小心多炼了一块,这块石头后来掉到了青田,就变成了七彩的青田石。
张爱廷从小家境贫寒,但是喜爱画画,他觉得自己挺适合做青田石雕,所以18岁就到石雕厂报了名,当了学徒工。当时青田当地对石雕比较看不起,认为是不入流的“三十七行”。但张爱廷却打心眼里喜欢和这些石头打交道,一做就是一辈子。
青田石色彩变化多端,硬度又比较软。这就决定了青田石雕的两大特色:一是强调镂空技艺;二是强调巧色功夫,而这些都是张爱廷的拿手绝技。
他的镂雕技艺在狮子绣球上体现得最为充分,单“球眼”就可分为钱眼球,网眼球、仿象牙球和仿滚珠球。大球套小球、固定球套滚动球……球体之玲珑,球眼之精美,令人为之倾倒。在这千镂万镂里面,不可有一丝忽略,一丝纰漏,用鬼斧神工来比喻此绝技毫不为过。
而《喜悦》则是张爱廷人物雕的巅峰之作。这件作品采用的原料是青田石当中级别很高的封门青,他通体青色,只在石头右上角露出一点金黄色。张爱廷根据经验判断,这块石料应该是封门石里的“银包金”,石头的里面很有可能是金黄色。于是他挖了一点试探,发现里面真的是一片金黄色。“比挖到金矿还要高兴”的张爱廷,足足构思了两个月,最后雕成了一个玉米:玉米粒金黄璀璨,纹理分明的玉米苞叶也让人看着秀色可餐。玉米的四周挂满了即将成熟的葫芦,玉米上沿蹲坐着8个活灵活现、天真活泼的孩子,各自吹打着不同的乐器欢庆丰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而青田石雕的“巧色”功夫也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对话张爱廷
青田石雕以细节取胜
手工味不能被抹杀
广州日报:您曾经说过,这辈子有两件事情对您的成长特别重要,一个是曾经去浙江美院进修,一个是委派去阿尔巴尼亚传授石雕技艺?
张爱廷:是的。我1958年被委派去浙江美术学院深造,大学提高了我的眼界和修养。当时浙美的院长是潘天寿先生,给我们上国画课;工艺美术系的系主任是邓白先生,在国画上的造诣也很高。在学校那几年,如何把科学的造型理念,把传统绘画中的线描、写意,运用到石雕的创作中,都令我有茅塞顿开之感,学院教育弥补了民间工艺的某些“先天不足”。
1967年,我又被国家选派到阿尔巴尼亚传授石雕技艺,这段经历也开阔了我的眼界。当时我路过意大利,看了好些在国内没有接触过的西方古典雕塑,许多雕塑家——比如米开朗基罗,给我的触动和影响都很大。后来我做的雕塑,较多使用夸张手法,就是吸收了西洋雕刻的某些特点。
广州日报:现在很多年轻的手工艺人喜欢采用机器来做石雕,您怎么看待这种更新的生产力?
张爱廷:新工具提高了效率,比如花鸟,以前都是用手工铲,有了雕刻机之后,可以挖得很深,对体现花的结构层次有帮助;人物,特别是传统人物的衣纹,线条要流畅,采用电动工具刮出来的也更好看,这些都是技术的飞跃。电动工具不仅提高雕刻效率,而且手工镂不进去的石头也可以镂到了,这对原料利用率的提高又有帮助。以前石头原料上有砂钉的基本都不用,现在因为电动工具上有乌钢头,可以雕刻进去。
但是,青田石雕还是应该以手工为主,工具为辅。青田石雕的镂空非常复杂,许多细节非手工不可,否则雕不出玲珑剔透的感觉。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放弃手工,就等于脱离了传统。现在很多年轻艺人,没用过传统工具,用的都是电动工具,雕出来的东西远看还行,但不如老艺人的作品耐看。没有经过雕刀的石雕,缺乏刀味。我认为新的工艺可以补充到传统的石雕技法中,但传统的技法不能丢。青田石雕是以细节取胜的工艺,手工味无论如何不能抹杀。
走简洁道路易丢失青田石雕精华
广州日报:我们知道青田石中的名贵品种本身就具有收藏价值。那么对于青田石雕而言,您觉得原料更重要还是工艺更重要?
张爱廷:原料的重要性是不能否认的。我的代表作之一《寿比南山》,用的是青田石最好的料——黄金耀。我当时刚雕好,就有人出价到50万元。但我考虑到这个原料太罕见了,所以没卖。现在它还放在我自己的陈列室里,最近有人已经出到3000万元了。
广州日报:您当时买那块原料用了多少钱?
张爱廷:那是二十年前了,当时很便宜,就几百元,现在至少也要几十万元了。
广州日报:但它现在能被叫价到几千万,说明您的工艺具有“点睛”的力量?
张爱廷:我当时买这块料的时候,别人也不觉得它好,因为它表面那一层比较差,我后来把它给剔掉,把最好的部分给雕出来了。所以说虽然料好是首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广州日报:您的技巧高妙,但如果给您一块不那么完美的料您会如何处理?
张爱廷:效果也能雕出来,但肯定会美中不足。我觉得优秀的青田石雕,好的材质和好的雕工,是缺一不可的。
广州日报:您觉得青田石雕创新的空间大不大?当代艺术是以简洁、抽象为风向,那么青田石雕有没有可能走简洁抽象的道路?
张爱廷:这几年,青田石雕的中青年创作力量成长得很快,也涌现出很多富有创新精神的作品。比如出现很多创新的题材:高粱、小米、南瓜等各种农副产品,还有历史人物、当代人物等。传统的青田石雕都是写实的,这几年有一些简洁的作品做得也不错。但在我看来,这种作品和我们青田石雕的特点,还是有些距离。青田石雕的特点就是镂空、真实、精细,这和简洁是矛盾的。简洁的东西乍一出现,会让人觉得新鲜,但看多了也就不喜欢了。我觉得偶尔为之是可以的,但如果形成风气好像不太妥当,因为丢掉了青田石雕的精华和特点。
原石价格持续走高 粗制滥造浪费好料
广州日报:您曾经提到青田石雕的原料浪费问题比较严重?
张爱廷:在过去,一个青田石雕厂,好的材料给技术好的人,差的材料给技术差的人;而现在,谁有钱都可以去买好料,技术差的人,创作过程中附加上去的技术含量必然很低,所以只能在料的基础上卖得高一点。同样是这块好料,如果落在技术好的人手里,可以变成精品,甚至是“国宝”级别的。所以很多好料真的是被浪费了,这种情况很普遍,也很难解决。
广州日报:青田石有枯竭的可能性吗?
张爱廷:这个危机确实存在,现在原料越来越少,雕的人越来越多。我们青田的华侨多,所以现在出现一个现象,从世界各地采集回来一些替代的原料,比如老挝石、印度石。石头的种类很丰富,但我自己还是最喜欢雕青田石,而且藏家现在最认可的也仅仅是青田石的好料。
广州日报:现在好料的价格涨势迅猛,您认为对于青田石雕的发展来说,是利是弊?
张爱廷:好料越来越少,所以价格越来越高是必然趋势。我雕《寿比南山》的那种级别的石头,几十年就碰到了这么一块。青田石当中最好的封门青,现在一块很小的料就要几十上百万元。所以很多人囤积青田石,从中赚取利润。我觉得要从两方面看待这个现象,好处是能够把好料保存下来,不会马上给人拿去糟蹋;但坏处是,越来越贵的原料价格,也把我们手工艺人创作空间的利润给挤压掉了很大一部分。
大家简介:
张爱廷 1938年12月出生,浙江青田鹤城镇人。1957年考入青田县石雕厂学艺。1960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青田石雕专业。1993年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