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墨天香领群芳——张双凤国画艺术展
彩墨天香领群芳
——对话艺术家张双凤
曲高(策展人\艺术评论家)
张双凤(艺术家\鸭绿江画院院长)
曲高:《彩墨天香领群芳》个展,是继《生来已占妙香国》宁波美术馆个展,《又著花谱写芳妍》无锡博物院个展之后,你江浙行的第三个个展。并且所选作品全部都是此前两个展览未曾展过的。你希望通过策展来呈现怎样的个展意图?
张双凤:首先,应该非常感谢帮助我实现这个展览的很多朋友,我自己非常重视这个展览。所以,准备了新的作品,好在过去十年的创作还积累了很多作品,也正好借新个展的机会,陆续请朋友们指正。
接下来我还是希望和这个展览一样,每次个展都将花鸟画和人物画作品一起展出,也希望大家对我的创作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尤其是过去十年新的创作和探索。
曲高:很多人觉得2022年《生来已占妙香国》宁波美术馆展,和2023年《又著花谱记芳妍》无锡博物院展,这两个学术展,是你和过去创作风格、艺术理念的“一次告别。”同时,也意味着近十年的艺术探索,有了可喜的成果。你自己怎么看这两个展览的意义和价值?
张双凤:老实讲,能够在江浙地区做这两次学术展,是一种机缘巧合。近些年也有一些新作品的展览,规模都比较小。我自己也觉得创作者需要时间来完善想法,积累作品。所以,过后一想,这两个展览确实有水到渠成的意思。我也特别感谢浙江和江苏的很多朋友,他们喜欢我的作品,积极促成两次学术展举办,助力我的艺术创作走向更大舞台。
其实所谓告别,对于艺术家来说是非常难的选择,往往要经历很长时间的犹豫,我自己也是一方面坚定信心,画出新的艺术样貌,实践新的艺术理念。另一方面也经历了漫长的卸载过去艺术风格的进程,我觉得艺术创作也不是“非此即彼”,新艺术价值的建立、新艺术风格的形成,即便剪断脐带,也会在记忆里留下“旧日的养分”。所以,探索过程的价值,大于所谓成果。我自己也很享受创作过程中的酸甜苦辣。至于成果,更像是一种偏得。感恩许多对我帮助很大的朋友,我愿以创作上的更加奋进,来回报大家。
曲高:《又著花谱记芳妍》这个展,你展出了部分人物画作品,为什么选择无锡博物院展出这部分作品。是否意味着你觉得自己的人物画创作的探索上,也需要一个阶段性呈现。
张双凤:无锡博物院、包括宁波美术馆,和很多场馆不太一样,对展览的学术性有要求。作品要通过场馆的学术委员会才能展出,不像那种市场化的场馆付费即可。所以我也特别重视场馆的重要性。2022年的宁波展,只展出了花鸟画作品,所以,也希望有机会将这些年的人物画创作呈现给大家。就把人物画和花鸟画放在一起。也是希望通过展览,能够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反馈,为自己下一步的创作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
其实,近十年我一直在花鸟画和人物画两方面寻求变化,花鸟画似乎更顺利一些。所以,大家看到的花鸟画大大小小的展览多一些。人物画也积累了很多作品。我自己总想通过一个大型展来呈现给大家,但一直未能实现,能够拿出一小部分展览一下,也算满足了心愿。
我觉得人物画创作观念的改变,对我来说是颠覆性的,打破了过去对“唯美”的执着。我特别希望能够表现出东北边地、萨满文化的某种“情境”。我觉得无论时代进程怎样,有一些看不见、摸不到的“人文灵光”就在那儿,我要把它画出来。
曲高:你提到接下来会在江浙地区有一些学术交流,是不是近一段时间你希望在江浙地区有更多的展览?或者说你愿意把更多的交流和展览放在江浙?或者说这两年你的创作在江浙觅到了知音?
张双凤:我还真没认真想这个问题。不过真的,我近十年的艺术探索,的确仿佛一下子在江浙有了知音。之前好像也就很小的一个圈子,比较近的朋友们了解这部分作品。大部分人,尤其我作品过去的一些老藏家,他们即便看到了我新的创作,依旧感觉过去的那部分更喜欢。这是个有趣的现象。我要注意一下了。
一个艺术家能够在创作的不同阶段都有知音,是特别幸福的事情。我很幸运,始终有一些关注我创作的朋友们,他们令我感到最宝贵的友谊和帮助。所以我很多时候好的创作状态,真的是满怀感恩之心。近几年的确好多江浙地区的朋友们喜欢我新的创作样貌,给予很多支持和鼓励,朋友们也希望我在江浙多做一些学术交流。
目前,宁波展和无锡展也确实带来一些影响力。但就我个人而言,还是主要看创作状况。只要有作品,能集中精力创作,把好的作品奉献给大家,当然希望有更多策展。
总之,艺术家首先以作品说话,以作品证明自己。
曲高:你的人物画创作,已经呈现出全新的样貌,与多次入选全国美展时的作品,在风格上完全不同。但是,有一种贯穿始终的“文化意味”或多或少文化基底没变,也就是东北边地的乡风民俗,和萨满文化的原始、狂野的“灵韵”。你怎么看这一创作脉络和线索。
张双凤:我喜欢你用“灵韵”这个词。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出处,他的生活语境、心灵寄放都有一个来处。对于我而言,东北边地、萨满文化必然是记忆中的固执。尤其是我早期的艺术创作,题材方向也主要来自这方热土,或者说那里的山山水水所孕育的生灵、情境,必然形成我作品的胎记。即便当下,我在艺术语言、表现方法上不再去描述写实的意味,内心仍有挥之不去的生活体验和感受撞击着你的艺术表达。
所以我喜欢“灵韵”这个词,现在我作品中如果还有更多让人感受到那一方水土的神奇之处,那就是我保存了,或者说表现了“灵韵”,而非镜像。也希望超越镜像,更多触及心灵深处很多难以言传的东西。难以镜像的东西。这对于我的创作也是一个挑战,还好也算画出一些眉目。希望通过一些学术交流,不断实践自己的创作理念。
曲高:近年来,一些学者关注到你的艺术探索,并创作了分析文章,比如黄文科先生认为你是“中年变法”。比如说阿三先生肯定了你的探索意识和探索的成果。尚青先生从语言的维度和审美的视角对你的创作进行了深度分析。你个人如何看艺术家与评论家的往来。
张双凤:一直以来,很多策展人、评论家朋友关注我的创作,让我非常感谢。我想艺术家应该有能站在不同视角,就你的创作提出问题,或给出阐释的朋友。对于艺术家来说,察觉问题、解决问题是推动创作的动力。而评论家们的特点就是给出问题,或给出指向问题的启发。让艺术家能够始终保持一个多角度面向问题的敏锐。尤其是很多深度沟通会给艺术家更多坐标,有一些可能是艺术家没有意识到的,却很重要的坐标。
所以我很喜欢和策展人、评论家们进行交流,创作是很个人的事情,交流则会呈现更多可能性。还有就是大家对我创作也给予了认可,从学术性、体系化等方面也帮助艺术家进行一些梳理。一方面令我对当下的艺术探索更加信心百倍,另一方面也把自己探索过程记录在案。后者,专注于创作的艺术家的确需要更多帮助。
曲高:简单说一下创作、个展方面进一步的打算?
张双凤:艺术家除了自己的创作,大部分时间都会被外界的力量推动去回应和加入很多事情。比如各种学术交流,尤其是展览。我自己近些年的展览项目,也大多是有了足够的作品之后,周边朋友们推动、助力一些展览项目。所以,我觉得艺术家只要保持创作激情,有质量、整体数量够多的作品之后,很多事情就会水到渠成。倒是很多时候,艺术家可能懒惰一些,作品不错,总是数量很少,可能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展览项目的策划。
我自己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即艺术家就是以作品说话。如果作品有数量,说明创作激情可以推动你画的更好更多。如果很长时间画不出作品,没有创作冲动,那就需要换一个思路,去找到感动你的,让你觉得必须要快马加鞭画出来的东西。当然,每个艺术家都不一样。比如毕加索一生花了四万多幅作品,相比较马蒂斯就少很多,据说可能不足两千件作品,但是并不影响两位都是大师级艺术家。所以每个人找到自己的方式,并做好自己就对了。
展览时间:
2023.12.20-12.27
展览地址:
宜兴市美术馆1号展厅
- 天地同和,翰墨迎新——中国艺术收藏特别推荐范迪安作品展示范迪安,1955年9月生于福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史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文学硕士。现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 可佳艺术‖龙韵华章 新春纳福——可佳博物馆新春主题活动圆满结束2024年1月27日,在青岩古镇“贵阳可佳博物馆”举办的“龙韵华章 新春纳福——可佳博物馆新春主题活动”圆满结束。…
- 引领珠宝趋势 共赴璀璨盛宴 2024北京国际珠宝展邀您参观2024北京国际珠宝展将于2024年3月20-24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和珠宝玉石首饰国检集团…
- 长沙IFS x 李松 x 肖瑶非遗艺术全国首展,以春意盛境释放新春无限灵气1月19日,长沙IFS携手李松、肖瑶两位非遗传承人带来的《灵隅春境》非遗艺术全国首展正式亮相。…
- 2023第三届中法当代艺术展举行艺术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可以触及人类最深处的情感和思想。它不仅仅是视觉享受,更是一种精神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