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隆和”第四代传人孟宪忠做客盛世鸿达收藏馆鉴宝
▲孟宪忠与民间收藏家王亮
8月25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老字号“万隆和”第四代传人、著名青铜器修复鉴定专家孟宪忠先生,应邀做客来到位于京东30公里处的盛世鸿达艺术品收藏馆,与本就是忘年之交的民间收藏家王亮先生进行了愉快交流,并对馆内现藏的部分青铜器文物进行了专业品鉴。交谈间,孟老师对王总这位年纪轻轻却有着二十余年收藏经验和数万件历代文物藏品的青年企业家赞赏备至,并对其多年来勤恳朴实的为人作风加以肯定。
▲孟宪忠先生鉴宝:战国错金龙纹带钩(盛世鸿达艺术品收藏馆藏)
据悉,为进一步对文化遗产进行更有力的保护和传承,成立近八年的盛世鸿达艺术品收藏馆正在积极向相关主管部门申报成立博物馆。届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青铜器修复鉴定专家孟宪忠先生,将作为青铜器文物鉴定专家受聘为藏馆顾问。
藏品知识-带钩
带钩,是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带的挂钩,古又称"犀比"。多用青铜铸造,也有用黄金、白银、铁、玉等制成。流行于各地。它们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多采用包金、贴金、错金银、嵌玉和绿松石等工艺,斑驳陆离,多姿多彩。
在战国中晚期的使用相当普遍,出土及传世皆很多,很多带钩制作考究,镶金嵌玉,雕刻铭文,美不胜收。带钩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皮带卡,主要用于钩系束腰的革带,多为男性使用。人们使用带钩,不仅为日常所需要,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尤其王公贵族、社会名流所用带钩甚为精美,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和艺术价值。
带钩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化艺术价值以及其小巧价廉的特性是导致其收藏热不断升温的重要原因,但在此类表象问题之下,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古代带钩的自身用途属性决定了保存完好的存世带钩越来越少,这也是其在市场上紧俏的一个核心因素。
▲孟宪忠在鉴定藏品:战国错金龙纹带钩
▲盛世鸿达艺术品收藏馆部分带钩藏品
青铜孟氏 家学渊源
这是一个应该让历史记忆的家族,这是在中国传统青铜金属器中传承的一个家族,这是孟子后代中应该浓墨重彩的一个家族。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他们只是一个文明的传承者,在这个时代,他们都是远古的大师。
要讲起孟氏技艺,那就要说说传承至今的古铜修复技艺与流派了。
古青铜器的修复始于清朝1840年后。当时清宫内务府造办处内有多种手艺人,清朝末年这些手艺人中有八个巧匠手艺最高,人称“八大怪”。于姓太监“歪嘴于”系其中古铜器修复高手,为“八大怪”之一。
“歪嘴于”出宫后,于光绪年间在前门内前府胡同庙内(今人民大会堂附近)开了个古铜器修复作坊“万龙合”。于师傅先后收了7个徒弟,其中最小的徒弟是张泰恩(1880~1958年),人称“张七”、“古铜张”。
张泰恩
1911年于师傅去世,张泰恩为其发丧,并继其衣钵,将“万龙合”改名为“万隆和古铜局”,主要为琉璃厂古玩商修复青铜器。于“五四”前后将古铜局迁至崇文门外东骁市。“万隆和”张泰恩声名愈振,先后收了张文普、贡茂林、王德山等十一个徒弟,成为“万隆和”第二代弟子。
孟宪忠父亲、“古玩孟家”创始人孟海泉便是从10岁进京拜投青铜大师贡茂林门下的。从端茶倒水的学徒开始做起,苦学八年,以高超的鉴赏眼力,纯熟的古铜修复技艺在京城声名鹊起,众学徒中,唯有孟海泉继承“万隆和”古铜局的技术,成为第三代传人。
孟海泉
而如今著名的金石专家、文物鉴定专家、全形拓传承人、书画篆刻家贾文忠先生的父亲贾玉波老先生则是拜于成为“万隆和”第二代弟子王德山门下。
更该让我们记住的是,于战国发展起来,失传千年的错金银技艺被孟海泉先生破解,将错金银技艺重现人间。目前“万隆和”第三代弟子多已作古,而第四代弟子则由于“文革”原因寥若晨星。孟宪忠先生作为孟老先生之子继承家学,作为“万隆和”第四代传承人,将这门技艺发扬传承,在2007年被评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特此颁发证书并题字,肯定其“至今未有人能出乎其右”。
▲孟海泉先生生前修复 三羊樽 故宫博物院藏
孟宪忠的工艺大师之路
孟宪忠作为“万隆和”的第四代传人,自幼随父学艺,继承了父辈独到的金属工艺绝技,对老一辈的言传身教谙熟于心细细揣摩,耳濡目染,使他掌握并发展了这门家传绝艺。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实践,终于积累了大量历史文物修复及仿复制经验,经他亲手制作的古青铜器已达到了惟妙惟肖、炉火纯青的境界。这些制品运用了古老传统的错金银、鎏金、镶嵌等等绝技,或流光溢彩或绿锈斑斑,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其错金银技术更有所发展,达到了“仿旧如旧”的效果。
几个重要的里程碑成就:
1991年,我国首届文物界赠送外宾的250件青铜器礼器全部是孟宪忠所制作,受到了外国朋友的赞扬,认为中国的古老文化又恢复了它的青春。
1994年,北京文物局要修复北京国子监内当时皇帝讲学“辟雍殿”内的“丹墀”,在当时没有尺寸、没有图纸的情况下,经他回忆当年父亲在世时同他讲述皇家器物的深刻印象,并参阅了大量的有关古籍,终于恢复了辟雍殿内德这座“丹墀”,使文物界的专家看后都十分满意。
2005年,北京天坛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进行修缮,孟宪忠承担了祈年殿、祈年门以及皇乾殿的鎏金工作,并为一些地方缺损的铜件进行了补配及修复。
2005年,孟宪忠先生被评为工艺美术大师。
2007年,孟宪忠先生鎏金及错金银被评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青铜器修复工艺-错金银
何为“错金银”?孟宪忠先生告之: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错即涂的意思。错金银的手法不同于镶嵌,镶嵌是将金属材料做成条状,然后用外力挤压或敲打镶入物品剔好的凹槽中,这样,用剔和撬的方法就很容易使其脱落。而错金银则是采用古人之法,将金银等材料熔成泥状,植入青铜器表面达一定深度,并经多“错”,最后达到将金银“焊接”到青铜器物上的效果。这种手法虽然较之镶嵌法费时费力,但可保持百年之久不脱落、不褪色,堪称国粹。
简单来说,鎏金相当于用铅笔在纸上写字易涂易脱落。而错金银相当于用毛笔在宣纸上写字,金银深入青铜之中,生根成画。
参与世纪之交“中华和钟”铸造
在笔者的追问下,孟先生神色淡然的讲述了其当年为“中华和钟”用错金技术完成鎏金铭文这一重要历史任务时的故事。
1999年年底,孟宪忠经当时负责世纪之交庆典“中华和钟”铸造任务的团队成员介绍,受邀赶赴武汉。面对大学教授、专家们等考官的质询,这个不懂什么“预应力”和“金相学”,却有着精湛手艺的匠人,硬是在废弃的铸造车间里,用错金银技艺将江泽民主席题写的“中华和钟、万年永保”做成了钟面上的鎏金铭文,这让那些满腹经纶的专家教授们惊叹不已。(应孟先生要求及篇幅原因,此处略去部分内容)
▲中华和钟是为了迎接新千年的到来,以2400年前的曾侯乙编钟为原型进行设计,1999年11月制作完成的青铜编钟,安放在北京太庙享殿正中,成为太庙馆藏文物,由江泽民主席于2000年1月1日上午首先鸣响。
- 浅谈曾景祥的花鸟画艺术曾景祥艺术简介 汉族,1949年3月生于湖南桃江,1973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学院艺术系美术专业。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 后印象派画家塞尚:开创现代艺术之先河虽然我们对塞尚的名字和作品耳熟能详,但塞尚作为从西方传统艺术向现代艺术过渡的关键人物,为现代艺术的两大…
- 保定市民听单院长讲中国传统文化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保定开讲 他被网友称为故宫男神,却自称只是故宫的看门人;他踏破二十余双布鞋,凡是带门…
- 第二届建窑建盏文化博览会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8月25日,第二届建窑建盏文化博览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共南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培栋、福建省广播…
- 刘开渠受郁达夫鼓励 从油画转雕塑刘开渠于1904年出生在江苏徐州府萧县(今属安徽省淮北市)刘窑村一个农家,原名刘大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