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艺术品市场需求急增、交易活跃,占文化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大量资金从楼市、股市流入其中。在艺术品不断受追捧的同时,也有人认为从流动性角度看,艺术品投资可能是最糟糕的投资,甚至比房地产或者邮票市场还差。
此种想法并非空穴来风,有数据显示,国内艺术品市场中有高达2万亿元的艺术资产长期沉淀无法激活,这就意味着,尽管艺术品投资市场庞大,但投资者买入的艺术品如何再次交易、流通却成为困扰。
艺术品单件价值高,少则几万,多则几千万。在艺术品市场,资金链紧张是很多艺术品经营机构和个人投资者都容易面临的困境。如何盘活艺术品资产,让艺术品快速变现就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因此,在艺术品金融化的过程中,艺术品质押贷款业务最为业界所期待。
拍卖行与典当行融资的劣势
据了解,目前国内的艺术品融资以拍卖、典当为主,质押融资刚刚起步,市场体系和制度构建尚不完善。在这两种主要方式中,拍卖往往需要较长的运作周期,还要承担流拍的风险,无法解决应急融资需求。典当虽然具有便捷的优势,适合紧急、短期的融资需求,但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往往无法满足融资规模的需求,而且相对借款利息高。全国近4000家典当行中开展艺术品典当业务的大概只有5家。
而且,通过拍卖行和典当行融资往往意味着要放弃艺术品的所有权,下次再入手价格恐怕早已翻倍。对于很多藏家而言,投资艺术品主要是出于内心对艺术的热爱,其次才是资产配置,艺术品不仅是一件价值高的物品,更是难以割舍的心头肉。“投资艺术品与投资房地产是完全不同的感受,我不可能天天带朋友去参观买的房子,艺术品却不一样,放在家中既体现了品味,也能跟一群老友欣赏品玩。”一位资深藏家说道。
柏融投资“艺术品+金融+互联网”,为艺术品市场“输血”
相比其他产业,文化产业获得金融支持通常不易。作为资金供应主体的银行,目前并没有大规模给艺术品市场提供信用。虽然也有个别银行成功开展了艺术品质押融资业务,但距离普及还有很长的距离。
也是在这种背景下下,柏融投资率先运用“艺术品+金融+互联网”创新模式,为艺术品市场“输血”。
柏融投资深知鉴定、评估、出险处理是艺术品金融最需要跨过的三道坎,这也是银行不愿做、不能做艺术品质押业务的主要原因。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柏融投资在业务开展流程中采取多项措施:与北京匡时拍卖、西泠拍卖等国内拍卖公司建立战略合作,每件质押品均由三位以上的专家鉴定,采取一票否决权;浙江华昌担保担任艺术品质押融资的担保方,在出险时第一时间垫付;西湖博物馆负责委托艺术品的保管;回购委员会为出险后艺术品的快速流转提供保障。
据了解,自2015年5月推出艺术品融资信息中介服务以来,柏融投资已为藏家解决了3.5亿的资金需求,通过平台资源优势实现投资人和借款人之间的快速对接,其专业能力与服务水平在业内建立了良好的口碑。质押物通过鉴定后,一般能在2-3天内就完成募集。
中国艺术品产业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新的发展业态,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艺术品融资无途径是艺术品产业发展的痛点,柏融投资做的就是找准这个痛点,补齐这个短板,并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