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嘉德2015秋拍,工艺品部文房部分特别推出“墨耕烟云——历代名砚及美学雅赏”专场,本场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一生研斋”藏砚,七十余方古砚涉及端、歙、澄泥、松花、洮河等。第二部分涵盖竹、木、铜、漆、玉等文房器物,悉为可观。
清早期 松门铭人物诗文太平有象端砚 13.9×8.6×1.9cm RMB:80,000-120,000
如今的文人雅士和藏家们收藏赏玩古砚,认为古砚是一种视觉、触觉、心觉的感官盛宴。“一生研斋”主人谷庆春先生自幼喜好书画,对古代文化和传统工艺深有研究。基于此,他对历代名砚和文玩一类的古物情有独钟,数十年崇尚古砚的艺术品格和文人情怀,倾其心力孜孜以求,此次精心选择所藏的七十余件历代文房精品,立足于“器”解读书房。
端石制,砚体呈长方形,取义太平有象。砚面琢宝瓶,瓶身做砚膛,瓶颈处左右个雕有一象首,瓶颈饰莲瓣纹、回纹,瓶口深凹做砚池。《汉书?王芥传》:“天下太平,五谷成熟”。太平有象即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的意思。“瓶”与“平”同音。太平,谓时世安宁和平。温庭筠《长安春晚》诗:“四方无事太平年。”又指连年丰收。《汉书-食货志上》:“进业曰登,再登曰平,三登曰太平。”象寿命极长,可达二百余年,被人看作瑞兽。象也喻好景象。“太平有象”也叫“太平景象”、“喜象升平”,形容河清海晏、民康物阜。端石火捺斑斓,浮雕手法精琢乾坤太平有象及锦地文饰。砚背微凹,左右镌刻“贝子西藏栽,西方僧带来纹银三十两,石涛和尚买。松门题”。并减低浮雕人物坐像。
程鸣字友声,号松门,安徽歙县人。籍江仪徵。乾隆(一七三六至一七九五)年间诸生。山水学于石涛(道济)参以程邃,每以秃毫渴墨,运以中锋,纯以书法成之,不加渲染,自然沈郁苍浑。诗出王士贞之门,尝为士祯作古夫于亭图。
端石制,作“风”字形,呈平板状,砚面平整,砚额墨池为弦月状,整器光素无纹饰,造型独特,颇具心意。砚背铭文“含英蕴华,此元以默,席上之珍,君子之德。道光庚子秋。鹿床山人铭。”风字砚,古砚名,其形如风字之硼,故而得名。宋李之彦《砚谱?右军风字砚》有云“会稽有老叟云:右军(王羲之)之后,持一风字砚,大尺余,色正赤,用之不减端石,云右军所用者,石扬休以钱二万得之”。此砚形颇为殊特,又因朴素无华的雕琢而独具文人逸气。
俞南史,吴江人,字无殊,自号鹿床山人,工诗和雅冲淡,有《鹿宋稿》。配红木砚盒。
清早期 边寿民铭红丝石回纹月形砚 直径15.4cm 高2.3cm RMB:80,000-120,000
砚略作半月形,红丝石质,色黄,有红色斑块与黄色条纹,亮色相互交融,色彩绚烂。砚面平宽,周起宽缘,刻回纹,气韵高古。扶而上手,冰凉彻骨,呵之有水而生。配红木盒,盖上刻梨花,并镌文“墨池飞出将梨花,毫端扫尽胭脂色,三月江南春雨香,一枝剪取遗幽客。苇间居士。”
边寿民(1684—1752)清代着名花鸟画画家。初名维祺,字颐公,又字渐僧、墨仙,号苇间居士,山阳人,晚年又号苇间老民、绰翁、绰绰老人,江苏淮安秀才。善画花鸟、蔬果和山水,尤以画芦雁驰名江淮,有“边芦雁”之称。其泼墨芦雁,苍浑生动,朴古奇逸,极尽飞鸣、食宿、游泳之态。泼墨中微带淡赭,大笔挥洒,浑厚中饶有风骨。又善以淡墨干皴擦小品,更为佳妙。因他画芦雁,称其所居名“苇间书屋”。他又工诗词、精中国书法。和郑板桥、金农等人齐名。
清乾隆 杏黄地打子彩绣花卉纹床垫 162×109cm RMB:450,000-650,000
绣垫在杏黄色缎地上采用打籽绣的技法,精绣缠枝莲纹图案,枝叶翻卷缠绕,以蓝色线绣制,有深浅之分,以增强立体感。花纹以中央一朵大型团花状莲纹为主,四季花卉四散开来,遍布于绣垫之上,形状各异,千姿百态。其间亦有蝙蝠穿插飞舞。纹饰均以白线勾边,再以其它各色线填绣,色彩雅致,工艺精湛。绣垫背面以本色线显本色花。打籽绣是点绣中最具代表性的针法。也叫“打子”,是最古老的针法之一。清代以来,出现了“三蓝打籽”,技法为取三种以上色相相接近而色度不同的绣线,由浅入深逐层打籽,绣出色彩过渡柔和、格调清新高雅的纹样。此件绣品即用到了这种技法,从此件绣品的尺寸来分析,其应为一件床垫,保存状态完好,较为难得。
清中晚期 湘妃竹茶棚 31.5×31.5×36.3cm RMB:45,000-65,000
茶棚在正式茶席上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可将主人收藏的茶具做一个完美的显现。此茶棚精选淡紫红斑湘妃竹,架构稳固,体态轻盈,底部髹黑漆,光洁沉稳,湘妃竹茶棚典雅精致,展现文人雅风的新禅意。
湘妃竹,据陈鼎《竹谱》载,又称“潇湘竹”,“泪痕竹”。主要产于闽浙等地,因其竿部均匀铺洒红褐色的斑痕,迹似泪珠,形如烟霞,疏密得宜,韵味隽永而得名。湘妃竹性刚品柔,幽静淡雅,生命力顽强而具谦谦君子之风。又因娥皇、女英痛哭舜帝崩逝“涕泪挥,竹尽斑”的传说而具有了一种别样神秘的历史美感。因产量稀少而材质特别,湘妃竹很早就被用于制作各种艺术品及茶道具,如折扇、笔杆、竹帘、茶棚、器局、茶托等,是历代文人雅士于斋窗下切磋攻文、茶室中煮茗斗茶的雅玩。
明 大彬款紫砂茶叶罐 高 6.9 cm RMB: 200,000 - 300,000
爱茶之人,不仅喜欢茶叶,而且喜欢茶具。生普、熟普放哪儿,红茶、绿茶放哪。爱茶之人总是要为自己的好茶寻找最佳居所,日本人称之为“茶入”,台湾人称之为“茶仓”,内地人直呼其为“茶叶罐”。茶叶是一种干品,极易吸湿受潮而产生质变,它对水分、异味的吸附很强,而香气又极易挥发。当茶叶保管不当时,在水分、温湿度、光、氧等因子的作用下,会引起不良的生化反应和微生物的活动,从而导致茶叶质量的变化,故存放时,用什么盛器,用什么方法,均有一定的要求。因此,茶叶罐就应运而生。紫砂透气但不透水,用以储藏黑茶,尤其是普洱,能保持茶叶新鲜,并可将茶叶中的异杂味消解挥发,使茶叶变得香醇可口,色泽如新。此罐既以紫砂为胎,胎质细腻均匀,器表光泽淡雅,紫砂胎料之中柔以黄沙,使于器表成色之中隐现沙粒,宛若洒金装饰,恣意天然。罐身折肩筒腹,平口直颈,造型端庄规矩,罐盖虽已失,却不影响其古拙质朴、素雅柔美之气,平底设计,刻“大彬”款。此器形制小巧,装上几两至爱,随身而行,轻便、洒脱,其实茶叶罐的职责不仅是为了专门贮存茶叶,更是茶人的雅器和把玩之物,是一件装着喝茶者细密感知的工艺品。
时大彬(1573—1648),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人,是着名的紫砂“四大家”之一时朋的儿子。他对紫砂陶的泥料配制、成型技法、造型设计与铭刻,都极有研究,确立了至今仍为紫砂业沿袭的用泥片和镶接那种凭空成型的高难度技术体系,生于明代万历年间,殁于清代顺治初年。时大彬制壶技艺全面,在泥料配制、成形技法、器形设计以及属款书法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
清早期 灵璧大象无形赏石(带原红木座) 高 24 cm RMB: 200,000 - 300,000
天然灵璧石制,多面可视,形如大象,低垂石柱有如曲伸自如的长鼻,肥硕稳重的身躯似有形又无形,色如黑漆,质如蜡脂,温润如玉。细赏之,石之质地坚致,扣之有声,声如洪钟,肌理慎密,色泽深沉,石文粗放多变,状如横云,低垂的象鼻斑纹累累,皱褶自然,张驰变化的皮肉似随之而动,富有灵气。整个作品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古人云“石赏三面,树观四枝”。变换不同角度去欣赏,感受到的是不同的形神之美,领悟的是“大象无形”的内涵和实质,阴雨林间亦或是迁徙于大漠,令人遐想无限。更有诗赞“亘古灵璧一象峰,看似有形亦无形。天授神韵千秋赏,道法自然妙趣生。”灵璧石,也称磬石、八音石,产于安徽省灵璧县磬石山,石产土中,采石历史悠久,《尚书?禹贡》中即有取灵璧石以制磬的记录。宋代杜绾《云林石谱》记载:“石在土中,随其大小,具体而生,或成物状,或成峰峦,巉岩透空,其状妙有宛转之势。或多空塞,或质偏朴。若欲成云气、日月佛像及状四时之景,须藉斧凿修治磨砻以全其美。
或一面,或三面,若四面全者,即是从土中生起,凡数百之中无一二。有得四面者,多是石尖,择其奇巧处镌治,取其底平。顷岁灵璧张氏兰皋亭列巧石颇多,各高一二丈许,峰峦岩窦,嵌空具美,大祗亦三两面,背亦着土。又有一种,石理嶙峻,若胡桃壳纹,其色稍黑,大者高二三尺,小者尺余,或如拳大。坡拖拽脚,如大山势,鲜有高峰岩窦。又有一种,产新坑黄泥沟,峰峦嵌空奇巧,亦须刮治。扣之,稍有声,但石色青淡,稍燥软,易于人为,不若磬山青润而坚。此石宜避风日,若露处日久,色即转白,声亦随减。”可知灵璧石或则一、二、三面可得完好,如果得四面皆完好无缺者,即是从土中自然生成,非人工雕凿可以获致,其为无价珍品,数百中无一二,稀少可贵也。
清末民初 周庆云旧藏杜少陵像砚 直径 12.6 cm 高 1.7 cm出版:《说砚》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4年10月出版。
此砚以其质劣无人相取,久置铺中者。余初睹此,其盒颇美,砚果一般,然背镌“杜少陵先生小像”,似曾相识。复见右侧章曰“梦坡心赏”,疑或为南浔周梦坡故物,以价不贵,先取归待考。
及返亭中,出检《梦坡室藏砚》,赫然在焉!惟其谱中拓影无砚侧小字,是当入谱后添刻者。因细读之,曰:“西川秋次先生回国,敬以先大父所藏杜少陵象砚赠行,兼志不忘。中华民国三十八年三月九日。周世逑。”
西川秋次,何许人也?乃追随日本丰田汽车创始人丰田喜一郎之父丰田佐吉,于一九二一年在沪上创立丰田纱厂之得力助手与技术专家,其后成为上海丰田纱厂与华中丰田汽车厂之实际管理经营者。抗战胜利后,原华中丰田汽车厂被国民党政府接管,暂时留用原日方负责人西川秋次。(今位于万航渡路上之上海丰田纺织厂纪念馆即是在原上海丰田纺织厂厂房旧址上修建而成。)
梦坡乃吴兴周庆云之别号,彼为南浔巨富,称“八牛”之一,晚清民国时着名实业家、收藏家,着述宏富,章太炎《吴兴周君湘龄墓志铭》谓之:“家既给足,藏书至十余万卷,性善别铜器,获古彝亦至多,以是工篆隶”。又云:“清世膏腴之家,亦颇有秀出者,往往喜宾客,储图史,置酒作赋,积为别集,以异流俗,行文之士犹蔑之,谓其以多财,着书大抵假手请字,无心得之效也。吾世有吴兴周子者,独异是”。至于周梦坡生平,百度可查,此不复赘述。
周庆云唯有一子,名延礽,光绪二十九秀才,后遵父训至私立浙江法政学校法律正科就读。周延礽则育有四子,曰世述、世选、世逑,世逑乃第四子,民国三年生,二十岁即考入国立清华大学,后复攻读美国哈佛大学公共管理学博士,执教于上海华东纺织工学院(五一年始创为东华大学)。
周庆云之父周昌炽,为上海丝业公会董事,乃当时丝界巨擘。梦坡续父业更有扩展,然其实业仍与丝织业密切相关。乃至于延及孙辈周士逑仍就业于纺织学院。周氏民国间居沪上名流,以职业相关故,当与日人西川秋次有业务之往来,属同行旧识。四九年初,时值解放前夕,国民政府旦夕不保,日人因而有归国之议,周世逑乃持祖砚之一为赠,其情俱真实可考,其砚则传承有序。
明末清初 木胎金漆自在观音 高 21.7 cm RMB: 180,000 - 280,000
自在观音又名观音菩萨或观自在菩萨,原名“水月观音”。她一改佛教造像直立或打坐的成规,右腿曲蹲,左脚轻踏荷叶,重心落在左胯,右手微抬微翘,左手为支撑点,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其姿态出色地突现了观音流畅的线条和优美的身段。人们于是忘却了她本来的名字,亲切地称她自在观音。自在观音,至于称观世自在者,观世界形能自在无碍,对苦恼众生能自在拔苦与乐。她以大悲大慈为德性,据称遇难者只要念诵其名号,观音菩萨就会及时“普救众生苦难”。有很多观世音,成为无处不在的菩萨。
此尊自在观音木胎漆金而成,呈古铜色,包浆古朴;头发盘发成髻,头戴风帽,脸庞长圆丰润,面容祥和平静,流露出恬淡宁静与聪慧的神态;着天衣绸裙,衣折线条简洁大方,疏密有致,做工规整,艺术感极为强烈。
清早期 德化持如意自在观音 高 21.7 cm RMB: 60,000 - 90,000
德化窑于今福建德化县。为中国陶瓷艺术史上为数不多烧造年代早,且留存历史时间长的古窑之一。明代,其烧造白瓷已经冠绝一时,出产的白瓷观音、达摩等塑像,胎釉浑然一体,如同白玉,被赞为“象牙白”、“奶白”或“天鹅绒白”。直至清末,此窑口从未断烧,并涌现了一大批包括苏学金、龙井等大批名家。
此尊德化持如意自在观音像,面如满月,发髻高束,正中插如意形头饰,身披长巾,胸前佩戴璎珞,身着广袖通肩大衣,衣褶贴体,衣纹自两肩向胸前下垂,左手持如意,右手施说法印。观音造型优美,形象端庄,文静慈祥,人物性格非常突出。衣褶自然,似临风飘拂的仪态,令人叹为观止。通体施白釉,色象牙白,白色中微闪黄,犹如凝脂,或隐约呈现肉红色,使人一见顿然有静穆之感。器底露胎,其胎质致密细润,与釉结合紧密,半透明度高,灯光下,更见柔和雅致,引人喜爱。
(文章来源:99艺术网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