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五六月间,都是国内艺术品拍卖行最忙碌的日子。伴随春拍季里此起彼伏的落槌声,一串串激动人心的成交数字催生出一个个“亿元神话”。不过,今年情况陡变,京城拍卖场出乎意料地冷清许多—不仅落槌声少了,就连众多曾经活跃的拍卖行也选择闭门歇业,集体退出春拍。业内人士不禁感叹,“这个春拍季有些静悄悄”,中国拍卖业遭遇史上最冷开局。
超半数拍行退出春拍
年初才就任北京拍卖行业协会会长的甘学军,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如今两个典型的市场—一边是火得一塌糊涂的股市,一边是冷清到谷底的拍卖业。“小公司有一半选择歇业,中型公司有一多半以打烊应对,不过大公司几乎不受影响。”据他透露,目前北京从事艺术品交易的拍卖公司有100多家,中小型公司占比约80%。据此不难推算出,在这个春拍季里,本市超过半数的拍卖行选择了闭门谢客。不仅如此,今年上半年北京新注册拍卖公司数量也较往年下降明显。
甘学军的另一重身份是北京华辰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他并不讳言今年公司的春拍“很一般”,是这些年规模最小、成交最少的一年。不仅总标的估价比往年减少了一多半,就连专场数量也从去年春拍的12个缩减至今年的5个。
事实上,缩减规模已经算是对市场做出的比较温和的应对方式了。据了解,不少去年春拍还赚得盆满钵满的拍卖行,今年都选择了“歇拍”,其中包括北京传是国际拍卖、北京艺融国际拍卖、北京银座国际拍卖等京城拍场有名头的拍行。还有一些公司更是从去年秋拍就“退隐”了。
“毫无疑问,这是中国拍卖业近些年最冷的一年。”在中央财经大学拍卖研究中心研究员季涛看来,尽管公司根据自身情况做出应对调整无可厚非,但当众多拍卖行集体退出春拍,那就是一种值得警惕的信号了。
十年征集一件好作品
根据季涛的观察分析,由于去年秋拍行情就不太好,不少拍卖公司没挣到钱,为了避免再往里面赔钱,索性从今年春拍开始就选择“不玩儿了”。而市场冷清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拍品征集不到位,“当前买家出价低,卖出不划算;另一方面,收藏的人越来越多,而且他们也学聪明了,不愿意短期倒腾,‘只进不出’让这个市场可流通的好东西也越来越少。”
对于这一点,匡时拍卖董事长董国强深为认同。他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市场越来越难做了”。在他看来,每一年都比上一年“更艰难”,好作品太难征集了。他举例说,如今要再想征集到2012年春拍卖出两个多亿的“过云楼藏书”,几乎就是天方夜谭,“有些东西几乎就是看一眼,便一辈子都再也见不着了。”
保利拍卖公司执行董事赵旭对此也有同感,该公司即将上拍的齐白石《山水十二条屏》,是他耗时12年才从台湾藏家手里拿回到大陆上拍的,“花十年征集到一件好作品,已经算是非常幸运了。”他说,知名大公司尚且如此,一些中小型公司就更耗不起了。
撇开征集困难,《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起草人之一、著名拍卖师王凤海认为,一些不合时宜的拍卖业条例也让一些中小拍卖公司知难而退。他以“拍卖公司必须有5个专家作为文物专业技术顾问”为例,“我是明确反对这项规定的。在拍卖行情好的时候,可能影响还不明显,当行情走弱后,任何一项额外的运营成本都可能是压垮公司的最后一根稻草。”
拍卖业或迎最大洗牌
在众多拍行选择歇业以求减亏的大环境下,也有逆势而上者。中古陶便在5月份的最后一天举行了首场拍卖—六大专场共计上拍拍品1171件,创下4.97亿元的总成交额。其中,白雪石专场上拍拍品53件,成交50件,成交率94.31%,总成交额达到2.4亿元。原计划最晚到当天22时结束的拍卖,由于竞购活跃,愣是延迟到了次日凌晨。作为一个首次出现在拍卖行业的新丁,中古陶交出了一份相当不错的答卷。
“不少人认为是运气好,其实,我们为这一天已经守候了14年。”中古陶公司董事长张崇檀说。该公司此前一直从事艺术品鉴定方面业务,至于为何选择在这个时候成立拍卖行,她解释说:“调整期里,无论买家还是卖家都开始重拾理性,真正的收藏家开始入市。而且,从鉴定到交易,我们比别人更容易做到保真。只是我们入市后不敢再提保真,怕遭到同行业封杀。”据她介绍,很多小拍行并无多少正经业务,只是骗图录费、保证金和保管费,“一件拍品,他给你估价百万元,然后按照一定比例收取你数万元的图录费,其实它真正估值也就在万元左右,做冤大头的除了你,还能有谁?”在她看来,随着大潮退去,谁在裸泳一看便知,真正诚信做拍卖的公司将会存活下来。
对于拍卖业今后走向,王凤海认为,曾经占比不小的雅贿市场,目前算是彻底冷却下来了,“拍卖业将迎来最大洗牌。真正的大众收藏市场才刚刚开始,不少拍卖参与者对近期没信心,对长期还是有信心的,不然,就不会待价而沽了。”至于拍行如何存活得更好,他建议,除了拼积累,拼人脉,还要拼策略,“比如在拍卖前后组织各种专家研讨会,尽可能帮助藏家挖掘藏品背后的价值。艺术品领域同样要会讲故事,当然这个故事不能胡编乱造。”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