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拍卖 > 市场 > 正文
名家手稿看涨:抄写旧作也赚钱

  来源:青年报

  本报讯

  在名家手稿成为市场上炙手可热之物时,一些早已改用电脑写作的名家只能干着急。不过记者最近发现,名家之中兴起了一股誊抄旧作之风—他们翻出那些给自己带来荣誉的旧作,拿起久已不用的笔一一抄写,而这些“手抄件”很快就会成为拍场上人们争夺的珍品。只是“手抄件”早已没了最初创作思考的痕迹,而其背后名家对于利益的那双眼睛,总让人感到一丝别扭。

  1月4日,北岛等19位诗人的60首诗歌手稿在南京拍卖,盛况空前。最终北岛著名诗作《回答》的手稿(带诗题只有29行)拍出了3万元的高价,平均每行1000余元。不过记者注意到,从北岛的落款来看,这份手稿是北岛在2013年10月重新抄写的。这让人不由眼界大开:原先人们以为手稿就是原稿,现在看来,“手抄件”也可以当手稿来卖,这意味着手稿的资源可以无限放大。

  在大部分作家都改用电脑写作,中国只有少数几个名家(贾平凹、张炜等)还在保持手写习惯的今天,名家手稿早就成了稀缺资源,市场上也早就闹起了“手稿荒”,也因此,名家手稿价格一路飙升,很多都已到了百万级的程度。见此情景,很多名家捶胸顿足,懊悔自己改用电脑写作太早,很多作品只有打印稿,而没有手写稿,损失了一大笔收入。

  不过最近听说,一些名家开始重拾钢笔,这当然不是重新用笔写作—很多人已经习惯了电脑写作的方式,手写反而觉得别扭—而是重新抄写旧作。在很多年敲击键盘之后,文坛重新挂起一股“舞文弄墨”之风。据了解,这些作品“手抄件”,有的被名家拿来赠送给那些想收藏留个念想的朋友,有的则拿去卖钱。一位手稿收藏人士林先生对记者表示,现在市场上的手稿,其实真正的原稿并不多,更多的是这种手抄件。有时作家一个作品还抄几份,所以时常可以看到“双胞胎”或者“多胞胎”。甚至有的名家在完稿后让亲人或学生帮忙誉稿,然后在下面签上自己的名字。

  对于这种市场上开始弥漫的“手抄件”,手稿收藏专家侯昕有自己的看法。他告诉记者,名家作品的原稿之所以具有收藏价值,除了有的作家字迹漂亮之外(当然有的作家字也写得不怎么样),更主要的还是它的史料价值。有的手稿保留了当初作者删改的痕迹,通过这些痕迹,就可以看出作者思考的过程。有的手稿甚至还有当初编辑的痕迹,那其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就更为详细。但是,现在的“手抄件”就完全没有这种历史价值,收藏价值也就大打折扣。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名家这么做被认为是有损他们在读者心中的形象的。照理说,作家难免都有点清高,他们对一些世俗的东西有点看不惯,可现在竟为了一点利益,就抄写作品。不过也有对此保持警惕的作家。南京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奖得主鲁敏,就多次遇到过来买手稿的藏家。来者怂恿她把存在电脑里的那些作品手抄一遍,他们要的就是这手抄稿。这种做法被鲁敏拒绝,因为在她看来这就是“伪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