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秋拍之所以被称为“调整期”,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因为拍场缺货、市场缺钱,艺术家梯队在变化,藏家的收藏体系也在调整。所以,像苏富比、 佳士得这样的国际拍卖巨头都在想尽各种办法和宣传手段来吸引更多年轻买家和
新藏家。顺应这种市
场趋势,今年秋拍,香港及内地各大拍卖行都别出心裁地将目光 投向70后、80后这样的年轻艺术家。2014秋拍创纪录盘点
以香港苏富比为例,他们将三位典型70后艺术家引入了定位高端藏家的夜拍中,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能够“吸引更多年轻藏家”。与60年代及之前相对 成熟的艺术家作品同场竞技的是来自贾蔼力(1979年生)、王光乐(1974年生)以及刘韡(1972年生)三位70后艺术家的作品。最终,贾蔼力《疯景 1号》以1180万港元成交;王光乐《水磨石2004.1.1-2004.2.5》以544万港元成交;刘韡《紫气系列H2》也拍出340万港元,均创个 人拍卖新纪录。
贾蔼力《疯景1号》,成交价:1180万港元(约合人民币941.5万元)
刘韡《紫气系列H2》,成交价:340万港元(约合人民币271.2万元
王光乐《水磨石2004.1.1-2004.2.5》,成交价:544万港元(约合人民币434万元)
与此同时,内地拍卖行在今年秋拍对于70后艺术家这一群体也非常看重。王光乐《寿漆系列070810》在保利举办的青年艺术家专场“中国新绘画夜 场”中以70万起拍,100万落槌,加佣金以115万元成交,创其“寿漆”系列新纪录。12月2日,北京匡时“现当代艺术”专场拍卖中,也有多位青年艺术 家创造佳绩:欧阳春(1974年生)《捕鲸船(二)》一口价60万开始,最后140万元落槌,加佣金以161万元成交,由场内1608号竞得,创造了艺术 家作品的拍卖新纪录;陈可(1978年生)《植树》185万元落槌,加佣金212.75万元成交,创造艺术家作品新纪录。
郝量《云记》,成交价:675万元
1983年出生的郝量是近几年在艺术市场中表现最为抢眼的一位80后青年艺术家。根据雅昌艺术网的数据显示,自2011年11月28日到2014年 12月21日,郝量共有16件作品上拍,成交率几乎达到100%,5件作品成交价突破百万元大关。其中,2014年上拍的作品达到10件。今年10月24 日举办的上海佳士得秋拍中,郝量作于2012年到2013年的《云记》以675万元成交,创造个人作品拍卖的新纪录。
彭薇《新洛神赋》,成交价:253万元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这批在2014年秋拍中刷新纪录的青年艺术家群体中还有四位女性艺术家的身影:黄丹、徐华翎、陈可、彭薇。其中,后三位的作品成交价更是突破百万,相信女性艺术家的作品在未来市场中将会有更好的表现。
2014年秋拍,70后、80后艺术家的市场表现令人振奋,有人甚至认为,“青年艺术家可以接棒了”。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藏家涌入拍场,并逐渐成为 市场中的主要购买力。于他们而言,同龄同时代艺术家的作品更容易理解,欣赏品味也会更加接近。同时,较60后及更早时期的成熟艺术家相比,青年艺术家的作 品价格相对偏低,所以对年轻藏家来说,会更加游刃有余。
从目前缺钱状态下的市场角度来看,青年艺术家的作品有可能成为艺术市场的新拐点。另一方面,众多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在拍场缺货的这个时期推出,也可以 看作是一种“救市”的新思路。保利现当代艺术部业务经理田恒表示:“70、80后这一批新的年轻艺术家,他们的创作方式、世界观与50后、60后这一批已 经非常成熟和已经获得普遍认可的艺术家是有很大区别的,这也使得中国当代艺术也在慢慢地改变和转型,从拍卖行来说,要顺应时代发展,把新的艺术家、新的作 品呈现给藏家。”
荣宝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尚勇也认为:“受市场推动,拍卖行也从市场需求出发,转变思路,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到迎合70后、80后的审美取向中去。在 市场难以出现天价的当代艺术作品时,青年艺术家的中低价位的拍品不仅适合大藏家的藏品轮换,同时对于青年藏家的进场十分重要。”